邵世權 劉霞 商開振

摘 要: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一直是職業教育探討的課題,本文針對當前職業教育的發展現狀,以數控加工專業課程為例,對課程與崗位、課程與職業資格證書、課程與技能大賽深度融合的一種教育模式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為社會培養新型實用性技能性人才提供了一種新型教育模式。
關鍵詞:崗位 資格證書 課程 技能大賽
課 題:本文系山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立項課題(編號RSJY2019-Y111)階段性成果。
崗課證賽教學模式有很多人做過研究與討論,很多人認為,崗即崗位、課即課程、證即證書、賽即大賽,這種說法是不全面和準確的。
一、“崗課證賽深度融合”教育模式的含義
1.崗的含義
崗,所謂的崗就是學生依據自己所學的專業在企業所從事的工作崗位。數控銑工的崗位要求有:機械圖樣識讀、數控銑床調整、閱讀加工工藝文件、零件的定位與裝夾、數控加工刀具準備、程序編輯與試運行、數控銑加工、工件檢測、銑床保養等。
2.課的含義
課,就是根據專業工種所開設的主要專業課程。數控銑工開設的主要專業課程有:機械制圖與CAD、機械基礎、機械制造技術、數控銑床加工工藝與編程、公差與配合、MasterCAM軟件編程等。
3.證的含義
證,就是國家規定取得相應工種資格證書所要的到達職業標準。取得數控銑工職業標準有:加工準備、數控編程、數控銑床的操作、零件的加工、工藝分析與設計、數控機床的故障診斷與維護等。
4.賽的含義
賽,就是參加職業工種各級職業技能大賽所具備的技能要求。以數控銑工世界技能大賽為例,所需的技能要求有:基礎知識(編程方法、刀具、工卡量具知識、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藝分析、數控銑床的工作原理)、工藝準備(平面及三維繪圖、工藝制定、程序編制與傳輸)、零件的加工(平面、型腔、曲面、孔、槽、配合件)、精度檢驗等。
二、“崗課證賽深度融合”教育模式構建
1.課崗融合
從上面的總結可以看出,以職業教學大綱來培訓學生,只要求學生掌握書本上的內容,這種方法與企業脫軌,畢業的學生參加工作后很難適應企業的崗位需求。學生到企業后,企業對學生還需要通過很長一段時間的上崗培訓,才能真正上崗,從而對學生的就業造成困難。所以要想培養出適應企業發展需要的學生,在學校培養的同時必須與企業接軌。可以通過“校企合作”教學模式,讓企業參與到學生的培養中去,通過課程改革和企業需求調研,根據企業崗位任務和崗位能力,從而確定企業實訓項目及其主要內容、流程、任務和要求、相關文件和機構設置等,同時培養學生企業管理模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使學生能將專業知識點應用到具體的項目中。
2.課證融合
職業院校的學生不僅需要取得畢業證書,在校期間還要求取得相應的資格證書。數控銑工需要取得的職業資格證書有中級工、高級工、技師三個等級,分別對應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想取得相應的資格證書,不僅要求學生完成課程體系的學習,還必須達到國家要求的職業標準。數控銑工的職業標準不僅要求學生學好理論知識,還要求學生具備相應的操作技能,而且二者并重。這就要求對學生的培養,既要注重理論,又要強調實踐,二者必須統一起來。為了實現這種教學,可以采取“一體化”教學模式。這種教學要求在課程教學和考核上不僅要考核理論,還要考核實踐,要讓學生把理論知識完全應用到實踐中,指導學生的實踐學習。所以“一體化”教學就是指教、學、做一體化;學習場所一體化,教室在車間,車間即教室;教師一體化,理論教師即是實習指導教師,實習指導教師即理論教師。
3.課賽融合
數控專業的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可以參加各級各類數控大賽。主要的大賽有:世界技能大賽、全國數控技能大賽、全國機械行業大賽、各種省市以及企業主辦的數控大賽。以世界技能大賽數控銑工種為例,大賽對選手的要求明顯高于企業和資格證書對學生的要求。技能大賽在理論上除了要求學生掌握課程內容外,還要求學生掌握數控專業最前沿的知識,學生還得具有一定的創新和應變的能力。在實際操作技能,除了掌握課程要求的基本操作方法外,學生必須還要掌握一些特殊的技巧和隨機應變能力,還得掌握大賽規定的加工軟件和指定的數控系統的類型。而且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相應的比賽內容,例如數控銑在世界技能大賽中總共分兩個模塊,一個模塊是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鋼料的五面加工,另一個模塊是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鋁料的加工,這就要求學生對不同材料的加工工藝都比較熟悉。
4.崗賽融合
“崗”可以狹義地理解為工作崗位。崗位工作與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區別。在企業工作時,所從事的工作任務在一個時期內都是相對比較單一的,技術含量不高而且相對狹窄,工作重復性比較多,對產品質量的合格率要求較高,要求工人的操作熟練程度較高。
大賽除了要求能夠熟練操作外,對操作者的技術水平也有較高的要求,大賽時的操作重復工作量很少,幾乎每時每刻所做的工作都是新的,而且對工件的要求也有所區別。大賽要求選手盡量多得分,保證每個尺寸的正確性,允許出現個別錯誤尺寸,大賽是在規定時間內對零件的完成度和正確率的一個綜合考核。
為了使崗位工作任務與大賽能夠融合起來,在教材課程體系安排上可以將每個課題按照一個個的相對簡單的工作任務來制定,并且在教學上按照課賽融合的模式來教學,就可以輕松實現課崗賽融合的教學模式。
5.賽證融合
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大賽的要求一般來說要高于學生考證的要求。大賽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和理論知識外,對選手的心理素質、方法技巧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而考證要求學生能夠扎實掌握基本的操作能力和系統的理論知識,更注重學生對知識和技能掌握的系統性、扎實程度,保證大部分同學都能達到技能操作的要求。
所以要實現賽證融合,在課程體系建設上,要求每個實訓課題或者工作任務除了按照大賽的要求來制定外,還要求各個實訓課題的連續性,整個實訓過程要囊括數控職業資格要求的內容,并且要注意每個課題的基礎性和拔高性。只要實現了這一點,再按照課賽融合的教學模式來教學,就可以實現課賽證融合的教學模式。
三、崗課證賽融合教學模式實例
通過上面的闡述,有了課崗融合、課賽融合、課證融合、賽證融合、賽崗融合,就能實現課崗賽融合和課證賽融合,進一步實現崗課證賽思維一體的深度融合教學模式。融合后的教學模式對課程體系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對崗課證賽都能有比較深刻的理解。
以數控銑為例,要求學生掌握外輪廓銑削的加工,下面從課程教學演變到“崗課證賽深度融合”教學。
如圖所示,利用數控編程的知識,編制圖示零件的加工程序,毛坯尺寸40×40×24mm,材料45號鋼,并加工。
圖 平面輪廓加工
1.課的教學模式
先在理論教室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包括零件圖的識別、工藝分析、學習編程知識、編制程序等。
到該進行數控銑床實訓的時候,在實習車間布置外輪廓加工的實訓課題,講解實訓要求、讓學生制定工藝、編制程序、學生加工工件、教師巡回指導、學生交件、教師測量工件,完成實訓任務。
2.課證融合的教學模式
在一體化車間(教室),教學布置實訓課題、學生分析、教師教授新知識、學生完成任務、教師巡回指導、教師測量評價,同時完成理論和實訓教學。
3.崗課證融合的教學模式
在實訓車間換工裝,由各實訓小組組長領取實訓任務,學生分析、教師講授新知識、組長上倉庫領料、刀、工卡量具,分組完成實訓任務,組長負責監督進度和產品質量,教師巡回指導,組長把各組產品入庫(上交),進行小組自評、教師對各小組進行互評。
四、小結
綜合前面所述,“崗課證賽深度融合”教學模式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學生即完成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教學任務,可以順利拿到對應的資格證書,快速適應企業的崗位要求,就業更有保障,又可以讓學生在各種大賽中得到相應的鍛煉。在職業教育教學中,應該推進這種“崗課融合”的校企合作教學模式、“課證融合”的一體化教學模式、“課賽融合”的以賽促教的四維一體教學模式,真正培養社會需要的實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趙紅,李敬軍.測繪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測繪通報,2013(1).
[2]王艷梅,李霜.高職院校“雙軌并行、崗課證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4(5).
(作者單位:菏澤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