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杰林
摘 要:非智力因素屬于意向活動范疇,不僅能促進認知活動,而且是培養個體思想品德并實現內在轉化的核心要素?;诜侵橇σ蛩亻_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幫助學生構筑夢想、培根鑄魂以實現教學相長。
關鍵詞:非智力因素 思想品德 思想政治教育
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大師生座談會上指出:“人才培養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本。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各級各類學校要真正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關鍵在于能否有效地開展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需要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參與,因此,如何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決定性因素。
一、非智力因素的概念和結構
美國心理學家Borwn(1921)首先提出在進行智力測驗時應當考慮性格特質的因素。心理測量學家亞歷山大(1935)發現,個體氣質、興趣和趨向性等非智力因素(Nonintellective Factors)和一般智力因素一起影響學生的學業成就。
人的全部心理活動可分為認知活動和意向活動。學者燕國材認為,智力屬于認知活動范疇,它由一系列認知因素,即注意、觀察、想象、思維、記憶與言語等組成;而在改造客觀世界過程中,人通過意向活動逐步形成一系列穩定的心理特點或因素,我們稱之為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屬于意向活動范疇,它由一系列意向因素如動機、興趣、感情、意志與性格等組成。
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目的在于幫助人們對理論知識和對社會知識樹立正確的認知,從而提高改造世界的能力。由此可見,正確的認知首先來自于智力因素的積極參與,它是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然而,如果沒有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參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將無法實現預期效果。
1.非智力因素對認知活動的促進作用
非智力因素具有動力、定向、引導、維持、調控與強化六大作用,因此,非智力因素具有積極性。而智力活動必須在非智力因素的參與下才能積極地展開,否則,智力活動會處于消極被動的狀態。
一般地說,人們的智力水平是差不多的,但其非智力因素水平的差別卻很大。因此,一個人的認知效果并非由智力單方面來決定,而是由非智力因素與智力因素的協調合作所決定的。因此,教育活動除了要憑借受教育者的智力活動,更為主要的則是盡可能調動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積極性,以促使智力因素也積極地開展活動。
2.非智力因素是個體思想品德的有機組成部分
人們按照一定社會規范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心理特點、思想傾向和行為習慣,我們稱之為思想品德。它由世界觀、心理、思想和行為等構成,其中,世界觀是思想品德的核心。
(1)世界觀是由認識、觀點、信念和理想四個基本因素構成的,對心理、思想和行為起著“總指揮”作用。世界觀的建立首先以認知活動為基礎,在認識的基礎上形成一定的觀點,并在一定觀點體系的基礎上形成一定的信念,然后在一定的信念體系的基礎上形成一定的理想。
(2)思想品德的形成建立在心理基礎之上?!爸?、情、信、意、行”作為一個完整的心理過程,導向個體思想品德的形成。其中,“情、信、意、行”是屬于個體的非智力因素,也是促使思想品德形成的基本心理要素。
(3)非智力因素促進個體思想的升華。個體思想作為一種“認知”,可分為感性思想和理性思想。“外在的東西”只有在非智力因素的參與下才能內化成“觀念性的東西”,人的感性思想升華為理性思想。
(4)行為作為一種非智力因素,與思想品德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個體的行為是其思想品德的一種動態表現,而思想品德是行為的凝結化特征。因此,個體行為表現與思想品德具有一致性。
3.非智力因素是個體思想品德實現內在轉化的核心要素
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從“思想品德認知”向相應的“思想品德行為”轉化的問題。從“知”無法直接轉化為“行”,其間必須經過“情、信、意”等非智力因素,缺失其中任何一個要素都難以形成完善的思想品德。因此,人的思想品德的“內在轉化過程是”從“知”到“行”的轉化過程,并且是“知、情、信、意、行”諸要素均衡發展的過程。
三、非智力因素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幫助學生構筑夢想以激發學生的潛能,同時要不斷幫助學生培根鑄魂以培養成為社會主義強國建設者和接班人。此外,教師自身的思想修養提升是教學相長的關鍵。
1.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就是助學筑夢的過程
夢想,是激勵學生努力向前、不斷進步的最大精神動力。在中國夢的背景下,首要任務就是把夢想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激發學生生命的潛能,這對培養學生的理想信念和全面發展,對中國夢的實現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助學筑夢的過程,就是不斷幫助學生樹立理想信念的過程。如何通過激發學生的夢想來教育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將夢想教育融進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當前,很多調查都發現有相當多的大學生沒有確定明確的夢想。要徹底扭轉這一現象,當務之急就是通過主題班會、先進事跡宣傳等形式幫助學生筑夢,通過夢想教育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強化對理想信念的理性認識,并幫助學生將精神動力凝聚、升華為夢想目標。同時,要引導學生不應僅停留在自己心目中的職業理想或者向往的生活狀態,而更應該著眼于中國夢或人類共同體,將個人夢想與民族乃至世界的需要結合起來。
助學筑夢的過程,也是不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過程??茖W的理想信念首先來自于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如何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是將夢想教育融進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關鍵。在教育實踐中發現很多學生所談論的夢想大多只是一些追求名利的“物質化的夢想”,因此,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首先要幫助學生學會理性思辨,才能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也才能糾正錯誤或片面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就是培根鑄魂的過程
理性教育與情感教育是對學生進行培根鑄魂的重要手段。
(1)理性教育是實現完整人格教育的重要基石。正確的認知、健康的情感以及堅定的意志,是構成完整人格的基礎。其中,學生的正確認知來自于理性教育。因此,理性教育是實現完整的人格教育的基石。
人的理性并不是“先驗”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對學生的理性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培養學生冷靜處事的態度和理性處事的能力;可以提高學生的主體自覺的批判意識,實現個體由潛在主體向現實主體的轉變。
理性教育雖然著重培養學生的理性,但并非排斥感性,因為對理性的培養需要情感和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參與。
(2)情感教育推動思想品德的形成。人的思想活動是在情感的驅動下完成從“認知”向“行為”轉化,因此,要達到“曉之以理”的教育目的,必須積極激發誘導學生的情感。
情感教育,就是教育者通過創設特定的教育情境,并運用情感交流的教育方式,促進學生從思想品德認知向信念和意志的轉化,最終推動學生思想政治品德行為的形成。因此,情感教育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著積極的催化作用,是解決當代大學生在思想和情感方面問題的重要手段。
人的思想和行為的轉變,離不開情感教育與理性教育的共同作用。因此,將情感教育與理性教育統一于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之中,促進學生形成符合社會要求的思想品德。
3.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就是教學相長的過程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采用說教灌輸方式,此方法最大的弊端就是忽視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學生雖然無條件接收教師的思想觀點,但很難在心理上全部接受與內化。
在課程思想政治改革的大背景下,廣大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充分挖掘課程知識中所蘊含的能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的思想政治元素,按照“鹽溶于湯”的要求將育人元素融入專業課教學中。同時,教育者要按照“四有”“四個引路人”和“四個相統一”的要求,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特別摒棄那種外在的所謂“尊嚴”,保持一種開放的學習心態,真誠與學生共同進行思想道德的交流探討和共同體驗,實現師生共同進步、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潘菽,李令節.一門研究人類自己的重要科學—— 心理學[J].教育科學研究,1985(1).
[2]燕國材.非智力因素與教育改革[J].課程.教材.教法,2014(7).
[3]韓迎春.非智力因素與思想政治教育[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6.
[4]燕國材.非智力因素與學校教育[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5]李國慶,申衛革.對理性教育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
[6]解英麗.論“情感與理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和諧統一[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2.
(作者單位: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