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要】目的 探討超早期康復護理對于腦卒中患者偏癱肢體功能的影響。方法 將8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基礎資料收集整合并納入研究對象,根據隨機設計法則劃分本組患者為參照組40例、實驗組40例。參照組患者使用常規護理,實驗組患者使用超早期康復護理,將兩組護理相關的數據指標情況進行整理后并比較。結果 護理前,兩組患者Barthel評分相近,護理1個月后,兩組患者恢復情況出現較明顯差別,實驗組患者恢復情況明顯優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腦卒中患者使用超早期康復護理,能夠減少偏癱對患者肢體功能的影響,加快患者的康復速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關鍵詞】超早期康復護理;腦卒中;偏癱;肢體功能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8..0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診的80例腦卒偏癱患者基礎資料收集整合并納入研究對象,根據隨機設計法則劃分本組患者為兩組,兩組患者均為首次發病,有肢體障礙無精神障礙。參照組中,男女患者例數分別為25例,15例,年齡52~75歲,平均(63.25±4.16)歲;實驗組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51~76歲,平均(64.51±3.15)歲。經檢驗發現組間基礎資料無P≤0.05的統計學差異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開展統計學處理。
1.2 護理方法
參照組使用常規護理模式,患者發病入院后護理人員對患者病情進行監測和觀察,定期安排患者進行檢查和用藥,并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宣教。
實驗組使用超早期康復護理。患者發病入院0~24 h立即對患者進行基礎診治,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后即實施超早期康復護理,包括心理護理、飲食健康護理、肢體功能恢復鍛煉[1]。
兩組均進行1個月的持續護理。
1.3 評價指標
本次使用Barthel指數計分法,由1~100分進行評價,0~20分=極嚴重功能障礙,20~45分=嚴重功能障礙,50~70分=中度功能障礙,75~95分=輕度功能障礙,100分=ADL自理,評價兩組患者護理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組間檢驗運算以統計學軟件包(版本:SPSS 20.0)進行輔助,對應執行t檢驗、x2檢驗用以開展計量、計數資料的檢驗,對應以(x±s)、(n)%表示計量、計數資料數據,當P<0.05即表明數值比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護理前,兩組患者Barthel評分相近,護理1個月后,兩組患者恢復情況出現較明顯差別,實驗組患者恢復情況明顯優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腦卒中疾病具有發病急,進展快的特點,發病后臨床表現為頭痛、惡心嘔吐、不同程度的昏迷狀態等,也有部分患者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致殘率較高,會對患者的身心及家庭帶來諸多不良影響。腦卒中偏癱患者需要接受臨床救治及康復護理,但許多醫院的康復護理只注重簡單的功能恢復,而不是康復鍛煉,護理沒有取得較好效果,本次研究中探討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后的0~24h開始進行康復護理,方法如下:
3.1 心理護理
因患者發病入院后會有一定焦慮、煩躁、抑郁等不良情緒出現,護理人員要及時發現并對患者實施心理疏導,可通過音樂、健康教育、心理暗示等舒緩方式幫助患者,并告知患者康復鍛煉的積極意義,增加患者的康復信心,提高其依從性。
3.2 飲食健康護理
患者處于腦卒中偏癱中,要幫助患者進行針對性的飲食護理,避免刺激性食物,選擇高蛋白、低鹽、高熱量食物食用,鼻飼患者同時要注意管道的護理。
3.3 肢體功能恢復鍛煉
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后,先幫助患者進行適當的床上恢復鍛煉,包括給患者按摩肢體、幫助患者進行肢體被動鍛煉,關節的抬舉、伸展運動等。被動鍛煉到患者適應后,引導患者進行主動鍛煉,循序漸進,從躺臥到站立到步行。同時,護理人員要指導患者進行自理能力的恢復訓練[2-3]。
通過兩組不同護理方式的對比,可看出,實驗組患者的康復情況明顯優于參照組患者,因此,使用超早期康復護理可以減少偏癱對患者肢體功能的影響,加快患者的康復速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 舒 峰.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河南醫學研究,2018,27(09):1709-1710.
[2] 盧春蓮.超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偏癱肢體功能的影響[J].當代醫學,2018,24(10):160-161.
[3] 劉又綾.腦卒中偏癱患者開展超早期康復護理對其肢體運動功能的臨床作用分析[J].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雜志,2017,1(07):7-8.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