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霽

【摘要】目的 評價對患有慢性腎小球炎疾病患者的實施穴位敷貼治療的臨床效果及治療過程中對護理措施的滿意度。方法 研究共選擇60例對象進行觀察與研究,這些對象是從2017年8月~2018年7月本醫院就診的慢性腎小球炎患者中選擇的,以隨機抽簽法將患者分組,分成對照組(n=30,常規中藥治療)與實驗組(n=30,常規中藥聯合穴位敷貼治療)。記錄并評價兩組患者的24小時尿蛋白排泄率、治療效果與護理滿意度。結果 實驗組患者的24小時尿蛋白排泄率、治療總有效率與護理滿意度三項指標的結果均優于對照組,且存在明顯的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與僅使用常規中藥治療相比,在其基礎上增加穴位敷貼對慢性腎小球腎炎患者治療的臨床效果更加優異,患者的24小時尿蛋白排泄率顯著降低,且治療總有效率與護理滿意度顯著提高,可做推廣。
【關鍵詞】穴位敷貼;常規中藥;慢性腎小球腎炎;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8..02
慢性腎小球炎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疾病,且很容易發展成慢性腎衰竭,對患者的身體健康、生活質量與生命安全影響極大,筆者認為可在常規中藥治療的基礎上使用穴位敷貼進行治療,為分析效果做了本次研究,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共選取2017年8月~2018年7月本醫院就診的慢性腎小球炎患者60例對象進行觀察與研究,以隨機抽簽法將患者分組,分成對照組(n=30,常規中藥治療)與實驗組(n=30,常規中藥聯合穴位敷貼治療)。對照組患者中,男21例,女9例;年齡41~67歲,平均(51.15±6.53)歲;實驗組患者中,男20例,女10例;年齡43~68歲,平均(51.23±6.24)。處理兩組患者的性別之比與平均年齡,結果表明兩組患者之間沒有明顯的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組患者可進行對比研究,且有價值。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中藥進行治療,中藥成分為:30 g黃芪、20 g菟絲子、20 g石韋、20 g炒黨參、20 g炒山藥、20 g丹參、15 g炒白術、15 g茯苓、15 g澤瀉、10 g當歸,水煎,取出湯汁200 mL,每天服用兩次[1]。
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之上,增加穴位敷貼進行治療,每取黃芪3個單位則取出白術、石韋、丹參各一個單位,以該比例取藥,將藥物磨成粉末狀后加入蜂蜜與姜汁進行攪拌,制成藥劑60 g,以單側陰陵泉穴、單側脾俞穴為一組穴位,以單側腎俞穴、單側足三里穴為一組穴位,選擇一組穴位進行敷貼,兩天后換一組穴位,連續敷貼3個月[2]。
治療的過程中配合以護理干預,包括:飲食指導,以少鹽、清淡、利尿且易消化的食物為主;用藥指導,監督患者按照醫囑用藥;運動指導、心理輔導、日常照顧等。
1.3 評價標準
①收集患者24小時內排泄的全部尿液并對其中蛋白質的含量進行測量,記錄后作比較。②以患者的24小時尿蛋白排泄率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價,痊愈:患者的24小時尿蛋白排泄率小于每升10 mg,改善:患者的24小時尿蛋白排泄率在每升10~20 mg,無效;患者的24小時尿蛋白排泄率在每升20 mg以上[3]。③制作調查問卷,問卷內容為所有護理措施,患者的回答標準為滿意與不滿意,回收后統計結果并比較。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中性別之比、24小時尿蛋白排泄率、治療總有效率等數據均使用SPSS 22.0軟件驗算,x2檢驗計數資料,并使用(n/%)作為表現形式,t檢驗計量資料,并使用(x±s)作為表現形式。以P值和0.05的關系作為評價對比數據之間是否存在差異的標準,小于說明存在差異,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反之則無。
2 結 果
2.1 兩組24小時尿蛋白排泄率進行對比
記錄兩組患者24小時排泄的全部尿液中的蛋白質含量,對照組患者的治療后24小時尿蛋白排泄率為(28.57±9.02)mg/L,實驗組患者治療后的24小時尿蛋白排泄率為(14.15±7.13)mg/L。將對照組與實驗組的24小時尿蛋白排泄率進行對比,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24小時尿蛋白排泄率低于對照組,且差異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8693,P<0.05)。
2.2 評價兩組患者治療后的效果情況
表1內容為詳細數據,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有明顯的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回收調查問卷并統計
對照組患者中有20例患者滿意,10例患者不滿意,滿意度為66.67%,實驗組患者中有29例患者滿意,1例患者不滿意,滿意度為96.67%,兩組患者的滿意度情況進行比較,實驗組患者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且有顯著的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9.0167,P<0.05)。
3 討 論
慢性腎小球炎又被稱之為慢性腎炎,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疾病,該疾病會導致患者出現水腫、蛋白尿、高血壓等癥狀,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影響極大,且該疾病病程長,發展緩慢,很多患者最終會出現腎功能衰竭疾病,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有著極大的威脅。
臨床上常使用中醫對患者進行治療,效果良好且無副作用,但中藥的苦澀味道會使得很多患者難以堅持服用,影響到治療效果,且藥效發揮較慢。為此筆者認為可在常規中藥治療的基礎上增加穴位敷貼進行治療,本研究中的藥膏成分有白術、丹參、黃芪、石韋四種藥物,具有補腎、活血、清熱、健脾的效果,將這些藥物制成的膏藥貼于患者的穴位處可以使藥效迅速發揮,直達病灶,效果顯著,與此同時配合以有效的護理措施,提高治療效果[4]。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與護理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實驗組患者的24小時尿蛋白排泄率低于對照組,且有明顯的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常規中藥治療的基礎上增加穴位敷貼對慢性腎小球腎炎患者治療的效果更加良好。
綜上所述,與僅使用常規中藥治療相比,在其基礎上增加穴位敷貼對慢性腎小球腎炎患者治療的臨床效果更加優異,患者的24小時尿蛋白排泄率顯著降低,且治療總有效率與護理滿意度顯著提高,可做推廣。
參考文獻
[1] 金海林.穴位敷貼用于慢性腎小球腎炎患者治療中的效果[J].雙足與保健,2017,26(02):9-11.
[2] 陳德興,廖錦芳,陳 鴻,等.腎安合劑配合穴位敷貼治療慢性腎炎的臨床研究[J].中外醫療,2016,35(36):4-6.
[3] 孫正偉,孫 偉.穴位敷貼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臨床研究[J].中醫學報,2015,30(12):1838-1840.
[4] 陳德興.腎康合劑配合穴位敷貼治療慢性腎炎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31):183.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