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歌 關成銳

摘 要:地鐵工程由于全線位于地下,受特殊的環境影響,導致其內部環境溫度低、濕度大,一旦受到外界高溫環境沖擊,導致地下空間環境達到露點溫度,就會造成嚴重的結露現象。結露后會造成地面濕滑,軌道面濕滑,對列車運行、乘客乘車造成不好的影響,針對結露問題,結合工程實例給出可行、實用的解決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關鍵詞:地鐵;結露;方案;通風換氣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01.051
1 運營初期地鐵結露問題分析
地鐵正式通車前會進行試聯合試運轉、跑圖、各種檢測驗收、試運行評估等工作內容。由于尚未正式通車,考慮安全問題,一般情況下地鐵出入口保留一處正常施工人員通行外,其余出入口都會關閉。風道內風機、風閥除檢測及調試必要開啟外,均進入歸零狀態。這就導致地鐵內與室外環境基本隔絕,地下空間的溫濕度恒定,環境的狀態基本不會發生改變。
2 結露問題處理方案
結露現象發生后,對現場環境進行實際測量,車站內部環境包括區間隧道濕度均達到100%,內部環境極其潮濕,針對這一客觀條件,以及通風系統形式,有針對性的提出解決方案。
2.1 強制通風
長春地鐵1號線一期工程采用可調通風型站臺門通風系統。結合工程通風系統的特點,決定采取通過通風運營模式,對車站進行強制通風。經過半天的運行效果來看,程序表中正常通風模式下,滿足通風要求,但是除濕效果不夠明顯。
開啟車站正常工況下通風模式,部分車站有緩解,但效果不明顯,無法短時間內解決結露問題。
通過對系統模式的分析,以及現場情況的了解,區間及車站公共區均有嚴重結露,但運營期間車站公共區結露對運營影響更大,需增大車站公共區通風量,盡量保證室外空氣從車站出入口進入車站,風路路由為:車站出入口-站廳層公共區-站臺層公共區-軌行區-大風機排出地面。并且需要增大通風量。根據上述思路,調整方案為:開啟車站兩端所有大風機,開啟站臺門上方閥門,關閉活塞風閥。使室外空氣盡量按照:車站出入口-站廳層公共區-站臺層公共區-軌行區-大風機排出地面的路由執行。經過一段時間運營模式后,結露現象緩解明顯。方案可行。
非運營時間,結露的主要矛盾由車站公共區結露轉移為區間隧道結露,區間隧道濕度通過列車運行直接影響到車站公共區的溫濕度。
區間通風采用通風系統“夜間通風模式”,通過車站與車站之間風機開啟送風、排風的通風模式,實現區間隧道“一送一排“的通風模式。
按照上述兩種通風模式運行一周后,車站結露問題徹底解決。
部分車站現場實測數據及運營反饋如表1。
2.2 活塞通風
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各車站受外部條件制約,在動車調試時,存在部分車站大風機不具備開啟條件。車站內部環境受天氣影響較大,隨著外部環境溫度、濕度、氣壓影響,區間隧道內出現結露現象,嚴重時導致區間隧道內能見度低、車輛制動過程中打滑、車輛制動距離長等情況。由于大風機無法啟動,無法做到通過運行風機來改善站內的空氣環境,在有限的條件下可增大動車調試發車數量,通過車輛運行的活塞風,實現地下區間與外部進行換氣的目的。同時,在“跑圖”等關鍵節點之前,實現大風機的功能,保證車站內部環境滿足要求,以保證節點工期。
2.3 換乘站非同期通車結露處理方案
長春地鐵1號線一期工程結露問題處理后,其中換乘車站分別在出入口、站臺中部出現結露現象,且結露較污濁,通過對現場進行勘察以及圖紙查詢,發現出現問題部位均為換乘車站未投入運營部分的連接處。經過現場核實,連接處分隔均為防火卷簾或防火板分隔,封堵不嚴,導致已運營部分開啟排風模式時,低溫潮濕空氣從施工區域竄入運營區域。查實原因,針對現場出現問題提出換乘連接處進行隔墻砌筑封堵的方案。結露問題得以解決。
3 結論
(1)施工階段結露,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增加列車行車對數,通過活塞風增大區間換氣量,從而解決結露問題。
(2)運營階段結露,通過強制通風,增加車站內外換氣量,從而達到升溫、除濕的目的。并且根據實際需求,有針對性提出處理方案,運營階段主要解決車站公共區結露問題,非運營時間需對區間隧道進行通風,從根本上解決結露問題。
(3)對于換乘車站需單獨進行分析解決,有針對性的提出解決方案。需將非運營部分與已投入運營的部分完全隔絕開,從而降低施工對運營區域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王奕然.設置可調通風型站臺門的地鐵通風空調系統方案研究[J]. 暖通空調,2011(06).
[2]韓健勇.濕熱地區長達隧道溫濕度場分布及洞壁結露分析[J].鐵道學報,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