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洪玉


摘 要:由集成GNSS導航、多源傳感器、數據處理模塊等構成的多波束測量系統,在海底地質調查、航道測繪等方面,極大提升了數據效率。伴隨CORS定位技術的發展,研究利用差分定位與測掃聲吶定位的方法,對優化航道一體化測繪的成果精度,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關鍵詞:多波束測深;CORS差分定位;水下地形采集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01.123
利用單波束、多波束、CORS技術等手段,獲取海洋底質、河流水系等地下與地表沿岸地形數據資料,對維護自然資源與水系開發的科學性至關重要,探究CORS與多波束測深聯合應用,有助于提升航道測量的數字化水平。
1 CORS差分定位的概念
多基準站差分定位服務系統(Continuously Operating Reference Systerm,CORS),即以傳統網絡RTK定位為基礎,利用有限WLAN與無線GPRS/3G/4G移動網絡,建立起覆蓋一定區域范圍的若干(N≥3)GNSS參考基準站,采用UPS不間斷供電方式,同步進行定位衛星連續觀測,構建起全天候、大區域定位服務網絡,并利用精密GNSS星歷與電離層、對流層模型解算系統誤差,削減電離層、對流層對定位測量精度的影響,提升數據觀測的精準度。
2 CORS與多波束的水下地形測量工藝流程
從CORS差分定位原理來分析,由多個連續基準站,持續跟蹤衛星觀測星歷信息,建立起區域改正模型,并通過VPN網絡來不間斷播發RTCM或CMR格式衛星差分信號,用以校正流動站終端接收機在測量過程中所包含的電離層、對流層、衛星鐘差等系統誤差,實時動態測量精度平面2cm、高程3cm;針對部分精度要求較高的工程測量項目,服務器可提供基準站靜態觀測數據進行事后差分解算,該模式可達mm級測量精度。
多波束采用超聲探測的原理,利用換能器播發聲波信號,聲波經水體底部物體反射或折射再次回到換能器,通過測定信號在水體內的往返傳播時間來解析水體深度。多波束換能器,即聲吶陣列測深掃描儀,以具備一定指向性窄波束為信號,換能器分組多以正交形式布設,瞬時獲取航向正交面水深數據來探測地形起伏狀態,完成水下定位作業;當開展河流沿岸地形測繪、航道水面定位時,可利用CORS差分定位技術,實時快速開展數據采集工作,將測量船定位設備接入CORS網絡,利用省際或地域CORS基準站差分信息,高精度獲取換能器改正后的動態三維坐標數據,且精度不受誤差傳播累積的影響,均可在CORS信號覆蓋區域內實現水上cm級定位,結合IMU慣性導航終端與多波束測掃設備開展聯合測繪。
3 基于CORS與多波束的水下地形測量系統工程應用
為探究CORS與多波束聯合作業,以某航道1:2000地形圖測繪作為工程案例進行分析。為摸清航道淤積情況確保水運安全,現對其采集水下地形信息,并與水系沿岸帶狀地形圖進行拼接,為河道清淤、航線管理提供數據支撐。
針對航道水系平均水深15m、凈空條件良好(高度角15°無遮擋)的情況,測量中采用CORS-RTK與多波束測深的方法開展,選擇水流方向作為測線方向,開角設定120°,航線重疊度20%,條帶寬設定為3.5H(H為水深);測量船GNSS終端接入CORS系統,采用基于VRS虛擬參考定位的方式進行快速定位,并輸入布爾沙七參數(3旋轉、3平移和1尺度參數),轉換模型如下:
通過布爾沙七參數將坐標輸出成果,由WGS-84系統轉換至地方坐標系統,以便與沿岸帶狀地形空間拼接,同時CORS定位聯合多波束測深數據,實現無驗潮水下地形數據采集。
多波束測深終端自動實時將聲速改正后的數據進行存儲,經網格化處理獲取等深線圖,并可生成點云數據,當點云分布均勻且稀疏的情況下,表征水下地形相對平整,也可生產剖面數據,科學查看航道斷面信息等。工程中部分航道河段進行了傳統驗潮測繪,以對CORS與多波束測深精度進行可靠性檢驗,相關數據如表1所示(單位:m):
4 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與傳統驗潮方式進行精度對比試驗,CORS-多波束聯合測量方式在水下測繪中的精度,完全達到相關指標要求,且數據標準偏差極小,測量精度收斂性與可靠性明顯優于傳統方法,作為水利工程施工、水系資源開發與保護的基礎數據來源,極大提升了海洋底質、河流水系等基礎資料的獲取效率與成果質量。
參考文獻:
[1]逯金明.基于多波束和側掃聲吶的人工魚礁區對比分析[J].山東工業技術,2018(05).
[2]楊景鵬,林道洪.新型淺水多波束設備在近海工程中的應用[J].科技風,2014(11).
[3]李茂閣.CORS-RTK技術在農村土地確權測繪中的應用探究[J].山東工業技術,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