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娟
摘 要:信息技術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新型智能學習環境一直被引入教育領域。合成的學習環境是綜合各種學習理論和新型技術的工具,目的在于創建一種綜合性體驗學習環境。從技術層面和設計理念來看,合成的學習環境能給適應性學習方式帶來更好的學習效果。本文主要基于適應性學習的視角來分析合成的學習環境,探討這種合成的學習環境應用于適應性學習的優勢,并簡述合成的學習環境帶給適應性學習方式的挑戰。
關鍵詞:合成的學習環境;適應性學習;學習環境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01.200
1 引言
學習環境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必要支持,網絡的發達使得學習者能自主建立自己的知識空間,20世紀60年代以來,學習環境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之后,虛擬現實技術也被引入教育教學中,這種技術的特點在于計算機產生一種人為虛擬的環境,這種虛擬的環境是通過計算機圖形構成的三維數字模型,并編制到計算機中去生成一個以視覺感受為主,也包括聽覺、觸覺的綜合科感知的人工環境,從而使得在視覺上產生一種沉浸于這個環境的感覺。[1]而合成的學習環境是一個以特殊技術、學習題材、學習者特征以及教育原則為特征的學習環境。
合成的學習環境從技術上來說,是完全智能的教學環境,幾乎把重點放在技術上,這需要學習者有較多的自覺性;從學習理念來說,合成的學習環境主要是提供一個學習環境讓學習自主建構知識,這兩方面的現實情況讓合成的學習環境更加適用于適應性學習中。本文主要基于適應性學習的視角來分析合成的學習環境,探討這種合成的學習環境應用于適應性學習的優勢,并在總結處簡述合成的學習環境帶給適應性學習方式的挑戰。
2 從適應性學習視角看合成的學習環境
適應性學習是一種自主的、數字化的學習方式,學習者根據自己的學習風格和自身學習需要來進行獲取相應的知識,為教育實現個性化帶來了可能。以建構主義和相應的教學理論為依據基礎的適應性學習,使學習者在自主的學習環境中能更多地掌控自己的學習時間和學習方式。筆者將從建構主義學習思想和協作學習策略兩個角度分析,陳述在合成的學習環境中進行適應性學習的優勢。
2.1 基于建構主義思想看合成的學習環境
合成的學習環境的設計理念,是學習環境應該給學習者提供真實的情境和問題,讓學習者在情境中獲取經驗,建構自己的知識。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并不是個體獲得越來越多的外部信息的過程,而是學到越來越多的有關他們不認識事物的程序的過程,即建構創造性的認知圖式,學生知識的重組、改造和豐富是通過自主建構而實現的,學生在學習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2]基于建構主義學習思想下的學習環境,毛新勇提出,應該是學習者在追求學習目標和問題解決的活動中可以使用多樣的工具和信息資源并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場所。在合成的學習環境中,利用智能設備進行情境學習,這完全符合基于建構主義思想下的學習活動。學習者在合成的學習環境中,在虛擬的情境下做出真實的心智判斷,使學習建立在解決問題的前提下,幫助學習者真正理解在面對的問題前,如何利用自己的知識解決這些問題,并且還針對同一個問題進行多種視角考慮,幫助學習者進行知識整合。
適應性學習方式能激發學習者的創新性,學習者在智能的學習環境中更能發揮創新精神。合成的學習環境相比于傳統的學習環境有很大的優勢:(1)可以用作那些在真實世界中太危險而不能去練習的任務的練習環境;(2)可以為那些不常發生的任務(如應緊訓練)提供更多的練習機會;(3)當真實的裝置不能應用時,可以用于替代;(4)可以包含鑲嵌式的教學特征(如反饋)從而加強教學體驗;(5)與操作真實的設備相比,可以節省大量的開支。像地質、醫學、物理微觀等專業,在現實的情況下有些專業知識很難獲得直觀的感受,例如感受遺傳學模型、世界各地的地質勘測,一些疑難的手術等。在合成的學習環境中可以真實模仿這些情境,使得學習者可以在接觸真實的情況,在虛擬仿真環境中學習到專業知識,對這些知識有一個具體的概念。
2.2 基于協作學習策略看合成的學習環境
協作學習是一種通過小組或團隊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的策略。在小組協作學習中,學習者為了達到學習目標,可以和其他的學習者進行對話、辯論等形式對學習問題進行探討和論證,這是最直接的交流方式,也是能達到學習目標的最佳途徑。協作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習者的發散思維和邏輯論證能力,這種小組協作活動有利于發展學生個體的思維能力、合作能力,增強學生對他人的包容能力,從小組成員中取長補短。不僅如此,還可以對學習者的情感態度產生積極的化學反應,學習者通過協作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參與討論,為小組的合作內容有所貢獻,對待學習內容會產生樂觀的態度,自尊心和成就感都會有所提升。
合成的學習環境中,技術上提供了機會去開發多玩家和團隊的模擬情景,包括游戲等。學習者在模擬的現實情景中以游戲的形式進行學習,表達自己的觀點,合成的學習環境這時候相當于是豐富的社會情景,學習者們組成學習共同體,進行有效的學習交流和實踐。適應性學習方式在此情境中幫助學習者建立學習“互助體”,是一種切實有效、能促進學習者積極性的學習策略。
3 總結
合成的學習環境是一項正在研究發展的新技術,不論從技術層面還是學習策略來說,合成的學習環境更多地適用于適應性學習方式。但由于在適應性學習中,學習者以自主學習為主要風格的特點,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投入度、對一項學習任務的情感態度也決定了學習效果。此外,合成的學習環境并非處處有效,有些專業技能的訓練效果不及傳統授課方式更好,例如獸醫的學習者更需要的是傳統上課的實驗。在開發合成的學習環境中,模擬仿真的精確度和逼真度也存在著巨大的技術挑戰。更重要的是,在運用一項新的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時,更多的要考慮學科內容,明確新技術僅僅用于輔助教學而非取代教學,只有真正考慮到教育教學的需求,基于技術的教學方法才能達到最優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吳會松.虛擬現實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8(14):65-66.
[2]鐘國祥,張小真.一種通用智能學習環境模型的構建[J].計算機科學,2007,34(01):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