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飛 張艷


摘 要:縱觀近百年的中國革命、建設發展歷程,青年學生對于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本研究以近百年來青年學生社會責任感狀況為主題,通過問卷調查剖析了當前學生群體社會責任感現狀并結合近百年來青年學生責任感形成機制提出問題產生的原因,最后嘗試提出責任感培育的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青年學生;責任感;培育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01.203
1 青年學生及其群體責任意識重要性
青年學生是推動社會進步與發展的重要力量。黨的十八大報告中也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面向未來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當代青年接續奮斗”。[1]青年學生群體社會責任感狀況關系個人成長成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以及中華民族偉大中國夢的實現。早期新文化運動發起者陳獨秀在國家民族危難之時也大聲呼吁:“吾惟盼吾新中國之新青年速起而聳起雙肩,負起再造國家民族之責任”。[2]《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提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3]這都體現了青年學生對于國家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以及國家對青年學生群體的深切關懷。
2 當代青年學生責任感社會調查情況及結果分析
2.1 調查對象
為確保本次調查結果真實、準確、可靠,體現普遍性、針對性和說服力,問卷對象樣本來自東、中、西地區8所高校,涉及211重點大學兩所,普通本科院校4所,高職高專4所,累計發放問卷1100份,其中有效問卷987份,占回收問卷90%。從學科種類方面看:涵蓋法學、文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藝術學7個門類;從年級方面:各年級各占近25%比例(調查中涉及4所高職院校,所以大一、大二、大三所占人數比例稍大)。
2.2 調查問卷
問卷設計科學合理,問卷內容課題組多次修改,并且在正式發放問卷前進行試點測試,問卷由選擇題、多選題和主觀題三部分組成,對于部分開放性試題與主要教師、學生進行了深入訪談,得到最有價值一手數據。《大學生社會責任感調查問卷》分為個人基本信息和社會責任感相關題項設置,其中社會責任感題目總體反映學生知、情、意、信、行等方面情況,由社會責任感、政治責任感、生命責任感及家庭責任感四個方面構成。最后對所得數據運用SPSS19.0進行統計分析,數據信度、效度系數符合統計學要求(如表1)。
2.3 青年學生群體責任感現狀
(1)社會責任感總體狀況令人滿意。通過分析,青年學生群體責任感處于較高水平。與全國平均水平83.09分(總分100)基本保持一致,其中60分以上人數占總人數94.6%,說明學生群體價值取向基本與社會、國家要求保持一致,符合其群體特征;得分80以上人數占總人數73.2%,說明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要歷史結點,新時代知識青年有著較為強烈的責任意識,可以擔當起復興中華圓夢中國的歷史使命。具體情況:社會責任感>家庭責任感>生命責任感>政治責任感,不難看出社會責任感最高,政治責任感偏低,其中社會責任感得分超過60占到90.1%;家庭責任感60分以上者占91%;生命責任感60分以上者占90.4%;政治責任感60分以上者占91.2%。由此可以看出,新時代青年學生群體的社會責任感程度處于較高水平。
(2)學生社會責任感存在一定程度弱化跡象。新時代,青年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對“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產生極大推動作用。然而,相關調查結果并不樂觀。調查結果顯示:被測試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知行倒掛”[4]明顯。題目“對于社會責任感,你的看法是?”得分為84.8,81%以上的受測試者具有正確的選擇有明確的社會責任意識,并努力付諸實施或想為社會做些事情但卻不知道如何下手。6%的學生認為應該履行社會責任但個人自律不夠,4.8%學生對社會責任感的概念認識不清。題目“大學生對于志愿服務、社會公益等社會實踐,你的參與程度”得分為81.6,總是積極參加比例占78%,還有超過22%學生選擇有想法,但沒有機會或者沒有考慮過大學生的主要責任是學習。題目“你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動機是”得分為78,有76%的學生能夠從民族、國家角度說明接受教育目的,但是也有近24%學生僅僅從個人、家庭角度思考這個問題。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含義認知題目得分為85,很了解或比較了解的占78%,了解一般占15%,不太了解的占4.3%,根本不了解的占2.7%。作為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當前青年學生社會責任感狀況與社會期待還有一定差距。
3 青年學生群體責任感問題產生原因
3.1 內部原因
青年學生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道德水準,而社會實踐與社會經驗相對較少。他們習慣于從感性上來片面的看待社會現象,缺乏對社會的理性認識和辯證地分析,對于社會的看法過于注重個人感受,想問題、做事情也過于主觀。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對于社會中出現的問題缺乏深入的理解和判斷,同時,面對困難又缺乏承擔社會責任、改造社會的志向和勇氣。部分學生不能正確認識到社會賦予他們的歷史使命,即使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卻也不能自覺的上升為一種內心信念,更無法轉化為責任行為。
3.2 外部原因
(1)文化霸權主義的無形滲透。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是影響青年學生責任感形成的重要因素。伴隨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借助尖端科學技術手段、先進的文化產品全方位的向中國青年滲透西方價值觀念,比如“普世價值”以及西方社會宣揚的“自由、平等、民主”等價值觀念,對于處在個人價值觀形成重要階段的青年學生來思想上無疑將面臨巨大挑戰。面對西方一些國家的“糖衣炮彈”及各種誘惑的“輪番轟炸”,部分意志力薄弱及辨別能力不強的青年學生出現了政治意識淡薄、價值取向扭曲、責任意識下降、拜金、盲目攀比貪圖享樂的思想。
(2)社會負面影響潛在作用。青年學生的三觀已經初步形成,但辨別是非能力有限,極易受到不良的社會風氣的影響和誤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自身所固有的自發性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社會不良風氣的形成,間接腐蝕青年學生“三觀”的形成。互聯網快速普及,在方便我們的同時,互聯網的負面效應進一步放大。我國的法制體系還不健全、各種規章制度還不完善,廣大人民的法制觀念、法制意識比較淡漠以及部分政府部門監督不力、執法不嚴和懲治不足等因素依然是導致學生責任感問題產生的方面。
(3)家庭學校未能形成聯動作用。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需要發揮社會的合力。學校是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主陣地。但是部分高校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缺乏系統性、針對性及連續性;培養目標缺乏時代性、層次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家庭教育的重視層度不夠。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子女教育的關鍵因素。我國有著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家國情懷”相關責任教育卻沒有很好地傳承下來,甚至受到重智育輕德育的教育思想的打壓和排擠。責任感教育缺乏連續性,自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間沒有一套完整的教育資料。教育的脫節,家校教育沒有形成合力都是制約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重要因素。
4 青年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路徑
4.1 遵循責任感教育規律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真正成功的教育應該是受教育者能夠自發、自覺自愿地接受學習和教育。首先,主動接受理論學習,喚起正確認知。自覺加強個人理論學習,提升個人認識,做好知識理論的儲備,同時對社會優秀模仿人物事跡積極學習,認真領悟并及時轉化為個人行動。其次,要培養“慎獨”的優良品質。古代“慎獨自律”的思想是道德規范重要法則,作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群體,青年學生更應將這種思想貫徹到日常生活與學習過程中,從內心信念最深處擔負起歷史賦予青年的責任。最后,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責任感教育成功與否關鍵在與能否將正確的責任認知轉化為良好的責任行為。
4.2 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1)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發揮好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和主陣地作用。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將思想政治理論課放在學校教育重要位置。首先,學校黨政領導充分認識到“政治理論課”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切實加強兩課的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教師要增強教書育人的觀念,充分發揮兩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克服把兩課單純視為知識性課程的傾向。其次,依據事物發展的規律,在國家大政方針的指導下,合理編排教材,不斷增強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時代感,增強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實際效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再次,改變以往理論灌輸為主的教育方式,用好網絡新媒體,貫徹好“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理念,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加強交流溝通,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理論水平和認識能力。
(2)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應對西方文化霸權主義。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重要精神財富和教育資源。中華民族傳統的道德核心強調“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這體現了傳統社會的家國情懷,體現了個人與社會的密切關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位卑未敢忘憂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名言代表著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精髓要利用好。通過弘揚傳統文化來應對西方國家意識形態領域的對抗,應對愈來愈強烈的文化入侵,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不斷增強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自尊心,培育學生群體的擔當精神和責任意識。
4.3 家、校、社會“三位一體”,形成教育“合力”
(1)發揮好家庭作為育人首要載體作用。家庭是社會生活的最基本單位也是一個人接受教育、塑造性格、增強意志的第一場所。要培養合格的公民,就要從家庭做起,要從父母做起。家長要轉變教育觀念,從生活小事做起,培養他們對個人、對家庭以及社會的責任感。
(2)優化學校環境,建設良好校園文化。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與校園文化環境有著直接關系。幽雅的環境,豐富的文化,有利于學生情操陶冶,情緒調節,能夠起到積極的導向作用,有利于形成校園群體共同的價值認同、價值取向從而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因此,“學為人師,行為世范”、“言傳身教”,教師為人師表,率先垂范的作用將比理論灌輸導更具教育力量。
(3)優化社會育人環境。要認訓到社會育人的重要性。社會是大學生成長的外部環境,也是驗證學校教育實效的主渠道。社會將對人產生持續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社會風氣、價值導向和傳播媒體對青年學生責任行為的形成產生最為重要的影響。
4.4 規范評價機制,注重責任再造
學生評價機制的導向作用非常重要。當前,對學生評價過分看重學生文化成績,相反,學生的思想、情感、行為的表現基本沒有納入到評價體制中來。當前社會需要全方位、多層次、多部門協同探索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以引導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意識、更加注重個人責任行為。評價標準要做到主觀評價與客觀評價相結合,引導激勵相融入,個人成長規律與社會發展規律相結合,理論掌握與社會踐行相結合。評價機制的確立將迫使學生不斷反省自己的行為,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達到自我約束、自我監督、自我成長的目的,不斷提高學生接受社會責任感培養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李大釗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0).
[3]北京大學運動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04).
[4]廣州學生運動史[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