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勤,柳新蘭
(新疆和田地區人民醫院,新疆 和田 848000)
早產兒的各項器官發育還不夠成熟,從而使得其吸吮能力與吞咽能力較差,很容易出現嘔奶窒息與呼吸暫停的情況;因此對于早產兒必須要采取切實有效的護理干預,以此來促進早產兒的生長發育,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1]。本次研究了40例早產兒,分析了水床式鳥巢護理在早產兒中的應用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對本院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期間所收治40例早產兒的研究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在研究的過程中將所有患兒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均為20例患兒。其中,對照組20例患兒,男患兒12例,女患兒8例,患兒的平均胎齡為(32.24±1.23)周;平均出生體重為(2016.71±117.31)g;20例實驗組患兒中,男患兒13例,女患兒7例,患兒的平均胎齡為(33.69±1.64)歲;平均體重為(2023.41±116.25)g;兩組患兒的各項基本資料之間不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將患兒置于培養箱中進行培養,根據患兒的胎齡、體重來調節培養箱的溫度。同時給予患兒靜脈營養、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以及血糖等治療措施。
實驗組患兒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水床式鳥巢護理:采用120cm×80cm優質純棉布,以長對角線進行對折,毛邊向內卷曲為125cm×5cm×5cm的圓筒布條,預熱到35℃左右,以上小下大的“8”型護圈放置在培養箱的正中央;隨后讓患兒睡在安置好的“鳥巢”當中;將患兒的頭部放置在小圈內,頸肩枕于小圈的連接處;身體包裹在大圈中;根據患兒的實際情況調整“鳥巢”的大小,使其頭部與四肢均能夠觸碰到護圈;隨后在底部墊上38℃左右的水墊,床頭墊高30°左右。兩組患兒均每個3h更換一次體位。
對比兩組患兒入院時、入院7d以及入院14d后自行攝奶量與體重情況[2]。
本次研究數據分析的工具為SPSS20.0統計軟件包,計量資料以“±s”表示,展開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行x2檢驗;若兩組對比差異顯著,則表現為P<0.05。
護理干預前,對照組患兒自行攝奶量與體重分別為:(47.34±16.21)ml/d與(2016.71±117.31)g;實驗組患兒自行攝奶量與體重分別為:(48.25±15.32)ml/d與(2023.41±116.25)g;由此可見,入院時兩組患兒自行攝奶量與體重差異不大;組間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而護理干預7d后,對照組患兒自行攝奶量與體重分別為:(258.54±39.04)ml/d與(2027.64±114.45)g;護理干預14d后,對照組患兒自行攝奶量與體重分別為:(447.34±58.17)ml/d與(2267.65±126.27)g;實驗組患兒護理7d后,其自行攝奶量與體重分別為:(297.23±38.65)ml/d與(2153.57±126.37)g;護理干預14d后,實驗組患兒自行攝奶量與體重分別為:(496.56±56.71)ml/d與(2396.42±132.46)g;由此可見,采用不同方法進行護理干預后,實驗組患兒在護理7d后與護理14d后,其自行攝奶量與體重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通常早產兒的各項器官均為發育成熟,從而使得很多患兒出現喂養困難、營養缺乏、體質量不增長的情況,嚴重影響了患兒的生長發育與身體健康。在臨床護理中,傳統的護理方式往往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水床式鳥巢護理被越來越多的應用在早產兒的護理中[3];水床式鳥巢護理是一種以患兒為中心的護理方式;其主要是通過模擬子宮環境的方式,為患兒打造一個溫暖舒適的小窩,從而使患兒的心態能夠保持平穩,降低其陌生感;其中,水床式鳥巢護理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項:①能夠促進患兒的體重增長;在水床式鳥巢護理中,能夠促使患兒保持與子宮中相同的姿勢,以此來穩定患兒的生理活動與肢體活動,提高患兒的安全感,降低患兒的機能消耗,從而增加患兒的體重;②能夠減少患兒的體溫波動;水床式鳥巢能夠創造一個類似與鳥巢的環境,從而促使熱量不會散發出去;同時護圈還能夠減少培養箱開關門過程中空氣的對流,有效減少了溫度的波動[4];③降低早產兒呼吸暫停的發生率;當患兒處于水床式鳥巢中,其底部的水墊床能夠在患兒活動時產生水的振動,而水振動能夠促進患兒呼吸中樞的興奮性,誘導患兒進行自主呼吸,從而有效降低患兒的屏氣時間,減少呼吸暫停的發生率。在本次研究中:護理干預前,兩組患兒各項臨床指標差異不大;而采用不同護理方式進行護理干預后,實驗組患兒在自行攝奶量與體重指標中均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相比于常規護理干預,水床式鳥巢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提高患兒的自行攝奶量,促進患兒的體重增長,在早產兒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