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智慧
(吉林省第二榮復軍人醫院,吉林 四平 136502)
在臨床方面,常見的老年疾病之一即為腦卒中[1],且若經過治療后,受到疾病因素、護理不當因素等影響,均有非常高的概率導致患者發生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SHSAS)[2]。本文當中,對本院2017年到2018年這段時間收治的腦卒中患者實施護理方面的分析和總結,探索適宜的方案對腦卒中患者護理(本研究方式為:分組,一組使用基礎臨床方案,另一組再增添康復護理實施聯合護理),見正文展示。
選取本院的腦卒中患者200例,所選時間區間是2017.5.5日~2018.3.5日,將此階段的200例患者作為試驗對象。
200例腦卒中患者簡單隨機化分組,分為觀察組100例、對照組100例。
觀察組—性別方面對比,男:女=53:47例;年齡平均值(78.72±10.57)歲。
對照組—性別方面對比,男:女=58:42例;年齡平均值(78.31±10.68)歲。
對比2組腦卒中患者的上述各資料,其數據經過統計核算表示對比微弱,2組情況旗鼓相當,說明P值>0.05,由此2組腦卒中患者可以進行比對試驗。
基礎臨床方案—對照組。本組腦卒中患者以基礎的腦卒中護理為主,不再給予其他護理。
基礎臨床方案+康復護理方案—觀察組。本組腦卒中患者在基礎方案實施同時,再進行康復護理:
第一方面,肢體擺放護理,在腦卒中患者的坐輪椅和躺下的姿勢當中,均需要保持患肢功能位。①其中在患者坐輪椅當中,需要把患者的患側手放在前胸擱板,并可使用肩部吊帶懸掛,防止患者的肩關節脫位。②其中在床上的姿勢需要做到仰臥時,患側肩膀前挺上抬,保持上肢自然伸展姿勢,將掌心朝上擺放,手指分開,在患者的患肢下方放置適宜高度的軟枕;健側臥位時,在患者的胸前放置一個軟枕,患肢放在軟枕上,保持上肢--肘部--手腕--指頭關節均自然伸展,避免下肢下垂;在患側臥位時,保持患肢不受壓,將其放在前伸位,便于健側肢體正常運動[3]。
第二方面,運動功能護理,根據腦卒中患者的康復情況,采取循序漸進的護理方式,其中從被動運動開始,逐步轉化為輔助主動運動,爾后最終定為主動運動,在第一個步驟當中,主要包括對患者肩關節的鍛煉,例如進行屈伸、內外展開、內外旋轉、肘關節屈伸、指關節活動等;第二個步驟當中,主要進行肩關節的外展和內收,肘關節的伸直和屈曲等,此兩個步驟均按照一天2次,一次20分鐘的時間頻率進行鍛煉;第三個階段則著重對患者進行負重訓練,指導患者進行醫療體操,保持一天2次,一次30分鐘的鍛煉,根據患者的康復效果逐步增加其運動總量[4]。
(1)使用FMA(Fugl-Meyer評分法)測評2組腦卒中患者的運動功能,;使用ADL分值核算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5]。
(2)記錄2組腦卒中患者的SHSAS發生情況。
核算軟件為:SPSS 22.0版本,其中2組腦卒中患者的FMA分值均值、ADL分值均值使用“均數±標準差”的形式表達,同時將其運用t值檢驗,2組腦卒中患者的SHSAS發生概率實施“%”形式反映,并采取卡方值檢驗,結果顯示為P<0.05時,說明2組腦卒中患者的上述指標對比有統計學含義。
觀察組腦卒中患者的F M A分值數據是(42.62±17.58)分,、ADL分值數據是(58.64±12.46)分,均高于對照組的數據—(38.26±12.48)分和(50.62±12.05)分,P值<0.05。
觀察組腦卒中患者的SHSAS發生情況數據為(12.00%,12/100),和對照組的指標情況(24.00%,24/100)相比,拉開了明顯的差距,P<0.05。
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是在腦卒中患者當中較常發生的一種并發癥,其概率范圍在12.50%---70.00%之間。本文當中,為了有效的改善腦卒中患者的疾病危害,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概率,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運動功能,采取分組對照的方式,對2組腦卒中患者實施不同的方案護理,其中一組使用基礎臨床方案,另外一組再聯合使用康復護理,得出后者的效果更加理想。
在結果中的“2.1”部分比較得出:觀察組腦卒中患者在采取康復護理的方案進行護理后,其FMA、ADL分值指標均體現為優于僅使用基礎臨床方案的對照組腦卒中患者,P值<0.05。
在結果中的“2.2”部分比較得出:通過觀察2組的SHSAS發生情況指標,觀察組當中的概率低至12.00%,對照組依然處于24.00%,由此可以證實,前者護理方案(增加了康復護理后)的SHSAS發生概率控制較好。
總而言之,在臨床上給予腦卒中患者使用康復護理的方案護理,其在改善患者的FMA、ADL分值指標、SHSAS發生情況方面能夠達到可觀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