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波
(成都上錦南府醫院中西結合科,四川 成都 611730)
登革熱(dengue fever,DF)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引起的急性蚊媒傳染病,主要通過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叮咬傳播,臨床表現為高熱、頭痛、肌肉和關節痛、皮疹、淋巴結腫大及白細胞減少等,嚴重者可出現出血或休克,甚至死亡[1]。登革熱已在世界各地有過大的流行,其中以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比較嚴重,如泰國、越南、不丹等國,我國浙江、福建等地在1999年和2004年也有爆發流行[2]。研究顯示,全球每年大約有1億人會發生顯性感染,而將近會有3億人會發生隱形感染[3],登革熱已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2017年11月,我科收治1例登革熱患者,經過醫護人員的積極治療和精心護理,患者康復出院,現報告如下。
患者女性,36歲,因反復發熱伴嘔吐1周于2017年11月29日入院。入院查體:體溫39℃,脈搏72次/分鐘,呼吸20次/分鐘,血壓102/64mmHg。神志清楚,急性病容,自訴四肢乏力,全身酸痛,以背部及腰腿臀部為甚,皮膚鞏膜無黃染,全身淋巴結未捫及腫大,胸腹部未見異常,雙肺叩診呈清音,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干濕啰音及胸膜摩擦音。生化檢查示:白蛋白29.8 g/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56 IU/L,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113 IU/L;血常規+網織紅細胞:血小板計數43×109/L,白細胞計數1.34×109/L;免疫全套:抗SSA抗體(60KD)++,抗SSA抗體(52KD)++,登革熱抗體陽性,甲肝、戊肝標志物陰性,糖化血紅蛋白、大小便常規、心肌標志物+BNP、凝血功能、輸血前全套、腫瘤標志物等未經異常,腹部及婦科彩超、胸片等未見異常。入院后給予抗感染、保肝、提高免疫力、升白細胞等對癥治療,患者病情好轉,于2017年12月9日出醫院。
患者入科后,及時上報醫院感染管理科及相關部門,為患者提供單間病房隔離。患者白細胞低,免疫力差,感染機會增加。同時,登革熱為急性傳染病,伊蚊為主要傳播媒介,雖然該季節為冬季,也要做好防蚊滅蚊的相關措施,在病房周圍噴灑殺蚊劑,保證病房防蚊紗窗的正常使用,必要時可為患者懸掛蚊帳。保持病房空氣流通,安靜,室溫維持20℃~24℃為宜,病房濕度保持在50%~60%。限制家屬探視和人員頻繁流動。室內和地面采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每日2次。房間每日采用空氣消毒機消毒1次,每次1小時。在病房床尾安放速干手衛生消毒液,接觸患者前后必須行手衛生。各種醫護操作必須遵循無菌操作規則進行。
該患者入院前反復發熱,入院測體溫為39℃,入院后囑患者多飲水,臥床休息,以減少能量消耗,同時保證室內溫度適宜。對該患者,首先采取的是物理降溫,如使用冰袋。但避免使用酒精和溫水擦浴,防止局部出血。遵醫囑正確使用退燒藥物,同時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發熱期間,每30分鐘~1小時測量一次體溫,體溫正常后,每2~4小時測量一次。
登革熱患者的心理焦慮較非登革熱的發熱患者更為明顯,在護理上需加強心理護理[4]。我省屬內陸地區,登革熱發生率較熱帶和亞熱帶低,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缺乏了解,加之需要隔離治療,故而產生焦慮和恐懼心理,情緒低落。醫護人員應密切關注患者情緒變化,為患者及家屬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讓患者積極配合治療行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患者入院后,采用頭孢曲松鈉(羅氏芬)抗感染,多烯磷脂酰膽堿(易善復)保肝,痰熱清清熱化痰,甘露聚糖肽、參麥等藥物提高免疫力,地榆升白片提升白細胞。在用藥前,仔細向患者講解用藥目的、給藥途徑、有無過敏史及相關注意事項等。用藥時嚴格執行查對制度,觀察有無不良反應。用藥后及時評估用藥效果,做好相關記錄。
患者于2017年12月9日好轉出院。出院后行相關健康指導,囑注意休息,避免受涼感冒,在家隔離觀察一周,復查肝功、體液免疫等。按時按量正確服用多烯磷脂酰膽堿膠囊等出院帶藥。如有病情變化,及時到醫院就診。
登革熱在我國是一種乙類急性傳染病,在治療方面尚無特效藥物,臨床治療多以對癥支持治療為主,故而護理工作在臨床治療中極其重要[5]。護理人員在治療護理過程中,應加強病情觀察,正確及時地實施治療護理行為,做好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導,落實醫院感染控制的相關措施,提高臨床工作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