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菊珊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廣東 佛山 528000)
胸腔積液是以胸膜腔內病理性液體積聚為主要特征的臨床證候,正常人胸膜腔內有約5-15ml液體,在呼吸運動中發揮潤滑作用,胸膜腔內每日約有500-1000ml的液體形成與吸收,任何因素引發的胸膜腔內液體增多或吸收減少均可引發胸腔積液[1]。胸腔閉式引流是將胸腔中積累的氣體、液體或其它滲出物排出體外,進而促進肺組織膨脹,恢復胸腔正常生理功能[2-3]。本文分析了我院胸外科采用胸腔閉式引流治療胸腔積液的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將我院胸外科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采用胸腔閉式引流治療胸腔積液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24-67歲,平均46.18±7.22歲,其中血胸14例,氣胸16例,膿胸12例,血氣胸8例。
1.2.1 術前護理 ① 生命體征監測 術前護理人員密切監控患者的心率、呼吸頻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征變化,密切關注是否出現煩躁不安、呼吸困難、血壓異常升高或下降,若出現異常情況,立即請醫生處理。② 心理干預 胸腔積液患者多伴有呼吸困難、胸痛、氣短、胸悶、心肌、呼吸淺快、氣管移位等不適癥狀,大部分患者會出現緊張、擔憂、焦慮、悲觀、煩躁等負面情緒,不良情緒不僅影響了護理配合依從性,還可引發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循環系統及消化系統失衡,加重臨床表現。護理人員應積極的與患者溝通,說明病情、誘發原因、臨床癥狀、治療、預后等知識,加強患者對胸腔積液的認知,消除由于認知缺乏引發的負面情緒;其次護理人員介紹成功治愈的病例,說明胸腔閉式引流的優勢,緩解患者對預后的擔憂;最后護理人員依據患者的文化程度、性格特點,采取適當的溝通交流技巧,拉近護患關系的同時,減少患者由于陌生環境及人文環境引發的心理不適。③ 飲食護理 術前指導患者多食用富含高維生素、高蛋白、低鹽低脂低糖、膳食纖維食物,注意每餐食物搭配比例,以加強機體營養,預防營養不良引發的免疫功能下降。④ 術前準備 積極協助患者完成各項影像學檢查,如胸x片、ct,生化檢查,血常規檢查等,積極了解原發疾病情況,如冠心病、copd、糖尿病、高血壓等,上述資料準備齊全后提交給醫生,由醫生決定手術時機。
1.2.2 術后護理 ① 生命體征監測 與術前一致,同時加強切口觀察,觀察切口是否出現流血、滲液,若有立即上報醫生處理。② 引流管護理 每日定時觀察并記錄引流管的顏色、性質及量,密切注意引流管是否彎曲、打折、滑脫,并根據引流管長度調節床面高度,避免管路牽拉引發脫落。術后若引流管引流量 >100 ml/h 或前3 h 的引流總量> 500 ml;或出現膿血/黑血性質引流液應立即上報醫生處理。③ 體位護理 胸腔閉式引流患者管道較多,術后取患者斜坡臥位,床尾、床頭分別抬高 10°和 45°~60°,促進引流,減少胸腔內積液殘留,提升引流效果。④飲食護理 術后指導患者進食高蛋白、高熱量食物,如牛肉、魚類、雞蛋、豆制品,富含膳食纖維的黃瓜、茄子;富含微量元素的西紅柿。忌辛辣、刺激、油炸、燒烤、生硬的食物,戒煙戒酒。⑤ 拔管指征 術后待患者肺呼吸音清晰,肺復張良好,引流管內無水柱波動,水封瓶中無氣體溢出,可拔除引流管。拔管前告知患者做好心理準備,囑咐患者深呼吸,于吸氣末迅速拔除引流管,以緩解患者拔管的不適感。拔管后采用無菌紗布覆蓋切口,包扎并固定。⑥ 呼吸訓練 術后指導患者系統性呼吸訓練,訓練內容包含腹式呼吸、縮唇呼吸、咳痰聯系、輔助呼吸訓練儀練習等,以促進肺內陳舊血塊、氣道分泌物及痰液咳出體外,實現殘留胸腔積液、積氣排出,恢復良好肺通氣狀況。⑦ 其它 護理人員加強病房環境管理,保持溫濕度適宜、光線適宜、通風良好、保持地面及空氣消毒良好,預防醫源性感染。
50例胸腔閉式引流患者經積極護理后均痊愈出院,引流管留置時間3-7d,平均4.2±2.1d,術后未出現感染、心率失常、肺不張病例,術后2例患者出現發熱癥狀,給予冰塊冷敷后緩解,患者住院時間6-13d,平均8.2±2.6d。
胸腔積液是胸外科常見病、多發病,胸腔閉式引流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醫護工作小等優點,是胸腔積液的主要治療手段。但胸腔引流術后也可出現并發癥,如感染、發熱、肺不張、心率失常[4],還可因為患者煩躁或譫妄自行拔管等意外事件[5],并發癥及護理意外事件均加重了患者身體及心理負擔,延長了住院時間,不利于術后康復及優質護理落實,因而加強胸腔閉式引流護理質量十分關鍵。胸腔閉式引流術前應加強生命體征監測,評估病情、身體狀況及心理狀況,加強飲食指導,消除負面情緒,提升患者的配合依從性,確保手術順利實施。術后從病情監測、引流管護理、體位護理、飲食護理及拔管等方面實施精細的護理措施,以減少并發癥,提升康復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