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梅,李俊梅,趙存娜
(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醫院,云南 楚雄 675000)
心力衰竭是心力衰竭狀態持續存在,期間可能維持穩定也可能出現惡化或者失代償,臨床表現為乏力、呼吸困難和體液潴留,是心臟功能和結構異常,使心臟不能負荷正常血流動力學和代謝組織的供血供氧,老年人是高發群體,病程較長需要長期堅持治療和控制[1]。鑒于此,本研究對心力衰竭患者實施延續性護理,旨在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讓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
從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接受的心力衰竭患者中,抽取110名,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均55例,對照組中,男31例,女24例,年齡39~76歲,平均年齡(57.5±18.5)歲。觀察組中,男30例,女25例,年齡39~77歲,平均年齡(58.0±19.0)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結果P>0.05,可作比較。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治療——患者糾正吸氧,對心臟負荷進行有效緩解;對患者進行心率檢測并進行相關藥物治療;指導患者營養支持,合理飲食,限制攝入水量;保證患者進行有效的休息。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延續性護理:(1)為患者進行心理衰竭疾病相關的健康宣講、藥物知識及副作用觀察、處理的相關知識;(2)在患者出院之前1周對患者進行1:1演示家庭護理方法等,對患者身體狀況和病情進行檢查以及全面評估后,制定相應的康復運動計劃;(3)給患者及家屬食物含水量表,建立專用出入量登記表,記錄24小時出入量,測量體重,制定營養方案及如何根據尿量、每日體重情況,計劃攝入水分及口服利尿藥、口服補鉀指導;(4)預防感冒措施制定:除按制定的運動計劃外,每年換季接種流感育苗,防范肺部感染誘發心衰;(5)登記患者的聯系方和住址,以便醫護人員定期隨訪;(6)建立延續護理微信群,醫護人員每2周通過微信群或者電話、短信、現代化通訊工具等方式指導和了解患者及家屬在家自我護理、病情變化情況、藥物使用情況等,醫生可以此對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進行評估,并作出相應的強化教育或鼓勵措施,患者也可以在微信群中隨時對自我管理或病情變化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咨詢;(7)指導患者做好日志,將病情發展情況、身體感受等進行詳細記錄,以此可使患者對自身病情發展有較為直觀的了解,并及時和醫生溝通多康復計劃作出相應的調整,醫生可根據患者提供的病情監測記錄作為參考對康復計劃進行遠程的調整。連續干預3個月。
根據自我管理量表對護理后3個月患者自我護理能力(0~100分)以及采用健康行為量表對患者健康行為(52~208分)進行評價,分值越高自我管理能力和健康行為越好。
將兩組自我護理能力和健康行為評分納入SPSS21.0進行統計與分析,采用t檢驗,若P<0.05,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統計,對照組和觀察組自我護理能力評分分別為:(59.18±13.12)分、(85.35±11.28)分,t=11.217,P=0.000;健康行為評分分別為:(118.45±6.45)分、(172.38±3.48)分,t=54.572,P=0.000;觀察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健康行為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結果P<0.05,。
心力衰竭是內科中常見的進展性危重疾病,其發生于心臟病的終末階段,心臟病住院患者中有20%是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更是占住院患者的40%,嚴重危害者人們的生命與健康,心力衰竭的主要癥狀包括呼吸困難、心悸失眠、咳嗽咳痰等。
延續護理是由醫生針對患者在不同康復場所,根據患者病情發展情況和協作性護理的不同制定的護理措施和方案,多用于出院回家、養老院的延續護理。肖米新[2]等人在研究中對新力衰竭患者實施延續性護理后,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和健康行為水平均得到了顯著的提高。本研究中通過通過在住院期間為患者指導和演示氧療方法等,并在患者出院后為通過現代化信息技術為患者提供遠程指導和干預,來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識,對提高患者出院后持續性治療起到了重要作用[3-4]。出院后三個月回訪數據比較結果顯示,觀察組實施延續性護理干預后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健康行為等各方面均得到了顯著的提高,表明延續性護理能夠有效提高持續性治療的可靠性,降低復發率。
綜上所述,實施延續性護理能夠有效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和監控行為,是理想的護理方案,值得推廣[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