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雪娜,劉 玲,孫云鶴
(德州市人民醫院,山東 德州 253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狀動脈出現急性、持續性的缺血缺氧所導致的心肌壞死。[1]發病時常伴有強烈的胸骨后疼痛,休息以及服用硝酸甘油也不能緩解。發病急、起病快,若不及時治療,容易導致休克、心力衰竭、猝死,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要避免劇烈運動,在情緒激動或勞累時,常導致心肌梗死復發,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導致患者抱有很大的心理壓力,常常會產生抑郁及焦慮情緒,甚至有些患者會產生輕生的念頭。[2]所以,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預后也要相當的重視。本研究選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間來我院就診的急性心肌梗死108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研究組患者采用心臟康復護理模式,取得了極佳的臨床療效,現將詳細情況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間來我院就診的急性心肌梗死108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所有患者均已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對照組患者54例,其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5例,年齡43~72歲,平均(57.45±3.56)歲。研究組患者54例,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6例,年齡44~73歲,平均(57.52±3.42)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排除以合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嚴重神經系統疾病的患者。
對照組給予給予傳統護理模式。研究組給予心臟康復護理,在1~3天時,要臥床休息,護理人員要協助患者飲食、翻身,定時幫助患者活動一下四肢,每天進行兩次,一次20min。同時要向患者介紹病房內環境,積極的與患者溝通,緩解患者負面心情,保持情緒的平和。在4~5天時,可活動上半身,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可在床上進食及洗漱。同時要向患者普及心臟康復護理知識及流程。在6~7天時,患者可自行坐起,坐在床邊的椅子上,每天可做2~3次,每次10min。患者可看書刊,親屬可進行短暫的探視。在8~10天時,患者可在病房內來回走動,同時向患者講解堅持服藥的重要性。在11~12天時,病房內活動量增加,可往室外散步。同時告知患者誘發心肌梗死的因素以及急救方法。在13~14天時,患者可增加在室外活動時間,可自行上下樓梯。出院時,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要堅持服用藥物,合理安排飲食,避免劇烈活動及情緒激動,調整好心態,積極的面對生活。
本研究所有數據均通過軟件SPSS18.0進行統計學分析,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護理前后的SAS評分分別為(42.16±7.93)分、(39.65±8.23)分;SDS評分分別為(49.12±8.33)分、(42.27±8.46)分。研究組護理前后的SAS評分分別為(42.37±7.89)分、(31.12±7.44)分;SDS評分分別為(49.36±7.69)分、(36.01±6.13)分。護理前,兩組患者SAS和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患者SAS和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兩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54例患者中,出現5例心律失常,2例心絞痛,2例心力衰竭,并發癥發生率為16.67%。研究組54例患者中,出現1例心律失常,1例心絞痛,1例心力衰竭,并發癥發生率為5.56%。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心臟康復是指通過各種護理干預措施,達到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延長患者壽命一種康復方案。其內容主要包括運動訓練、按時服藥、控制危險因素、飲食指導、定期體檢、心理干預及健康指導等方面。[3]有研究表明,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術后采用心臟康復護理,能增加冠狀側支血管,改善動脈硬化程度,減少冠狀動脈堵塞及變狹窄的發生率,從而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復發率。[4]
結合上述結果顯示,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心臟康復護理,能顯著緩解患者抑郁及焦慮情緒,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并能使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減少心梗的復發率,延長患者壽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