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 磊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南京醫院/南京市第一醫院,江蘇 南京 210000)
心臟瓣膜置換術是解決風濕性心臟病瓣膜病變的根本手段,低心排量綜合征(LCOS)是心臟術后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1]。發生低心排量綜合征后,立即予患者使用主動脈球囊反搏(IABP)支持心功能,同時應用連續腎臟替代治療(CRRT)減輕心臟前負荷,為搶救病人和提高患者預后提供了便利。我科于2018年9月份成功救治了一例行二尖瓣置換(雙葉機械瓣)加三尖瓣成形術術后出現低心排綜合征的患者。通過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患者于2018年10月底康復出院。現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患者,女,40歲,以“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重度),三尖瓣關閉不全(中重度),心功能III級”收治入我院心胸外科,患者入院時查體:口唇不紺,無頸靜脈怒張,胸廓兩側對稱,兩肺呼吸音粗。心前區無隆起,無抬舉性搏動,心率80次/分,心律絕對不齊,第一心音強弱不等,心尖區可聞及3/6級DM。心臟超聲檢查:EF:51%。完善術前準備,于9-27日在全麻體外循環下行二尖瓣置換(雙葉機械瓣)加三尖瓣成形術,患者術畢入我室監護治療。入室后,患者的基本情況:心電監護示竇性心律,HR: 85-95次/分,ABP: 100-110/65-70mmHg,CVP :6-7mmHg,多巴胺3-5ug/min/kg 泵入。經口氣管插管予接呼吸機輔助呼吸,聽診雙肺呼吸音粗。術后縱隔、心包引流管各1根接胸引瓶,引流量不多。患者入室后3小時后,神志清楚,生命體征平穩,醫生于拔除氣管插管,氧療方式改為雙鼻塞吸氧,氧流量5L/min,SPO2:100%。在當日晚上20:00,患者出現低心排綜合征的臨床表現,四肢濕冷,意識淡漠,心電監護示竇性心律,HR增快至110次/分,ABP降至78/42mmHg,CVP 升至14mmHg,心臟超聲檢查,瓣膜功能正常,EF≦30%,床邊置入Swan-Ganz7.5F-6腔導管接心排儀,尿量持續減少,醫生緊急行氣管插管,予右股靜脈植入行CRRT(連續腎臟替代治療),右股動脈穿刺植入氣囊導管行主動脈球囊反搏術,在輔助心功能第12天后,心排儀提示CO:2.9L/min,CI:1.8L/min*m2,末梢溫暖,于10-10日拔除右股動脈置管,暫停IABP使用。患者于10-25日康復出院。
2.1.1 加強心功能的監測和觀察
發生低心排綜合征后,應對患者進行有創血流動力學監測,以便全面評價患者心臟泵功能及血流量狀態,注意記錄動脈壓、肺毛細血管楔壓、心臟指數、中心靜脈壓等指標[2]。當日晚上20:00,心電監護示竇性心律,HR 98-110次/分,ABP降至78-85/42-46mmHg,CVP 10-14mmHg,心臟超聲檢查:EF:28%,心排儀顯示CO:1.3L/min,CI:0.8L/min*m2,PAP:52/34mmHg。護士實時關注CO、CI、SVRI、PVRI、PAWP的動態變化及趨勢,記錄每小時尿量、CRRT每小時脫水量和24小時出入量;密切跟蹤患者CK-MB、TNI、BNP等反映心功能的實驗室指標,動態觀察血氣分析。
2.1.2 合理使用強心藥物
所使用的強心藥物均由微量泵持續、精確給藥。發生低心排綜合征后,由于多巴胺升壓效果不佳改用了多巴酚丁胺(5ug/kg*min),其強心的同時改善左心功能;小劑量硝酸甘油(0.5ug/kg*min)使其經S-G導管PA端泵入,降低肺動脈壓;應用米力農(0.4ug/kg*min)及腎上腺素(0.04ug/kg*min),增強心臟收縮力的同時擴張血管,降低全身外周阻力和肺循環阻力,減輕心臟后負荷。術后第9日使用了鈣增敏劑左西孟旦及新活素,使用血管活性藥物全程均從S-G導管外鞘管進行泵入,保護患者血管,嚴密觀察患者的心律、心率、ST段、ABP,及時調整血管活性藥物的劑量和濃度。
2.1.3 心律失常的護理
由于低心排血量導致的低血壓,組織的低灌注,易發生代謝性酸中毒,影響心肌收縮,加之低鉀低鎂都會增加發生心律失常的概率。動態關注血氣分析,及時予堿性溶液中和,并使血鉀濃度維持在4.0mmol/L以上,血鎂濃度維持在0.7mmol/L以上;體溫維持在36-37攝氏度;患者后期出現心包積液導致心臟驟停,床邊行胸外心臟按壓術并行心包開窗引流術,解除誘因。
2.1.4 IABP的維護,保證反搏效果
2.1.4.1 一般護理
選擇的是ARROW的CAT2型號的主動脈球囊反搏的導管和機器。選擇的導管容量是40ml。采用ECG觸發,反搏比為1:1,反搏波形良好。相關護理:⑴平臥位或者床頭抬高小于30°,穿刺肢體制動,防止彎曲導致管道打折、受壓。每班交接管道刻度,每日床邊胸片判斷導管是否在位,及時調整導管位置。⑵持續監測心率、心律,動脈收縮壓舒張壓,反博壓及其波形的變化。⑶固定好心電圖的電極片導聯,防止翻身或者其他操作時電極片脫落導致反搏終止。⑷在反搏過程中,患者出現心動過速過緩,室性心律失常及時了匯報醫生處理。⑸密切觀察置管處有無滲血,穿刺肢體的顏色、溫度、足背動脈波動等情況。⑹每日床邊超聲心動圖檢查,評估患者心功能有無改善。
2.1.4.2 提高輔助效果的相關護理措施
盡管IABP療效優于目前應用的任何藥物,但是對于提高輔助效果也是非常必要的。①鎮痛鎮靜:患者侵入性管道過多引起患者疼痛。疼痛是患者發生躁動的原因之一,患者躁動時依從性下降導致置管肢體彎曲,引起機器報警,增加機器停止工作頻次及管道移位的風險,降低了其工作效率。所以鎮痛鎮靜是非常必要的。在充分鎮痛的基礎上,給予輕度鎮靜:右美托咪定及丙泊酚中長鏈注射液,鎮痛劑使用的是瑞捷(瑞芬太尼)。護士應密切觀察鎮痛鎮靜的效果,RASS評分在-1-0分,做好相關保護性約束。②保持有效循環血容量平衡 既要補足血容量,預防低血壓及心率過快,又要針對術后組織間隙水潴留,防止過多的體液導致循環血量過多,加重心臟的前負荷。在整個護理過程中,維持ABP:100-110/40-58mmHg,MAP:65-70mmHg,CVP:5-8mmHg,配合CRRT調整脫水量,動態觀察乳酸值。③密切觀察心律、心率的變化 心率過快(>120次/分)和心律不齊都會影響輔助效果。在主動脈球囊反搏之后期間,患者理想的心率在80-100次/分,若心率大于120次/分或小于60次/分,需要盡快查找原因,做治療處理[3]。在IABP留置期間,患者發生多次的快速性心房顫動及室顫心律失常,在發作過程中,醫生將反搏比調制1:2,使IABP能正常工作,并予去乙酰毛花苷、β受體阻滯劑、胺碘酮進行應用并在短時間內可被糾正。
2.1.5 應用CRRT,精細化的容量管理
對于重癥瓣膜置換術后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一旦有嚴重的內環境紊亂,動脈血乳酸清除率呈現負值的情況,無論腎功能情況如何,均應該盡早地進行血液濾過[4]。此患者在出現低心排血量時,每小時尿量逐漸減少,不能滿足尿量0.5ml/kg/h的要求,急查肌酐由64umol/L升高至193umol/L,血氣分析提示乳酸:4.9mmol/L,血鉀:5.48mmol/L,醫生迅速置入右股靜脈雙腔導管,行床邊CRRT治療,血濾機是德國金寶公司生產,選擇模式是CVVHDF(靜脈-靜脈血液濾過和透析)。由于患者心功能差,護士將每小時的所有入量匯報給醫生并進行記錄,動態地調整脫水量,使24小時出入量處于負平衡的狀態,減輕患者心臟的前負荷,有效的容量調節,有利于配合IABP對患者心功能的維護。護理上考慮患者心功能不能耐受容量負荷,采取的護理措施:血濾停機回血時將濾器中的血液回收至血袋,并不直接回輸至患者體內,將回輸至血袋內的血液,從外周靜脈血管緩慢輸注;上下機期間采取雙血濾機中繼方式,減少中斷;根據跨膜壓的合理選擇下機時機,減少濾器壓力對血液成分的破壞。
2.2.1 瓣膜置換術后的抗凝
此患者是二尖瓣置換(機械瓣膜)術后的患者,為了保證瓣膜的正常工作,需要滿足INR的抗凝要求。術后第1天或第2天胸引量減少時,開始服用華法林鈉片,每日晨抽血檢測凝血酶原時間及INR,當天下午根據化驗結果服藥,使凝血酶原時間是正常值的1.5倍,INR保持在2-2.5之間。此病人CRRT和IABP選擇的抗凝劑分別是低分子肝素鈉、低分子右旋糖酐(抑制血小板的黏附作用),與華法林三者之間的抗凝效果需要達到平衡的狀態。由于出血傾向明顯,此患者的實際中的INR目標控制在1.6-1.8之間,凝血酶原時間控制在20s左右,抗凝效果滿意。超聲心動圖提示患者的瓣膜開合功能良好,未出現卡瓣的現象。
2.2.2 出血的觀察和護理
針對這個患者,密切關注患者的出血征象,如牙齦出血、血尿、黑便、血便、皮膚瘀紫、瘀斑、導管穿刺點有無滲血等;結合凝血指標PT、APTT及INR,遵醫囑給予相應的抗凝方式和劑量,并予維生素K1進行拮抗;在抗凝過程中,由于CRRT及IABP的治療,造成血小板的消耗和破壞,遵醫囑及時輸注血小板,血漿及相關凝血因子;結合臨床調整抗凝劑量,后期選用無低分子右旋糖酐的IABP抗凝,成倍稀釋的低分子肝素鈉的CRRT抗凝。
心臟瓣膜置換術后早期合并低心排量綜合征的情況較為普遍,但是此患者的心功能崩塌式惡化,并累及臟器出現急性損傷較為罕見,增加了患者的護理難度。作為護士,應運用自身的專科知識、敏銳地洞察力,及時發現患者出現低心排量綜合征的先兆,配合醫生積極處理癥狀,沉著冷靜地配合醫生IABP的置入,熟練掌握血濾機等精密儀器的操作流程及護理,加強IABP留置期間的護理,及時發現病人細微的病情變化及提高臨床治療效果。通過這例病人的護理,提高護士的個人臨床緊急救治和儀器操作的綜合能力顯得尤為重要,科室應在以后的護理工作中注重這方面的培訓和考核。其次,抗凝的護理也是這個病人的護理難點。抗凝貫穿了整個治療過程始終,對于這類出血傾向高風險的患者,除了一般的護理觀察,還需要護士密切關注凝血實驗室陽性指標,提醒醫生是否降低抗凝標準,實施個體化用藥,同時避免粗暴地護理操作對患者刺激誘發的出血,如氣道出血等。患者在治療期間未發生腦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其他臟器的惡性出血情況,為以后遇到類似患者的抗凝選擇和護理總結了經驗和教訓,用最優的護理工作給醫療提供治療依據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