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萍
(上海市嘉定區外岡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海 201806)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在逐漸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患有糖尿病,其屬于一種終身的慢性疾病,對于人類的生命健康有嚴重影響[1]。一般情況下,糖尿病患者會承受身體和精神雙重折磨,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相關研究顯示,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療中采用護理干預模式,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基于此,本次實驗主要討論門診的護理干預對于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和認知的影響效果,實驗效果顯著,詳細報告如下。
選擇2017年1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接受糖尿病治療的患者60例隨機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已經排除精神病的陽性史、惡性腫瘤、認知障礙、酮癥酸中毒、糖尿病腎病和腦卒中的患者。其中對照組的30例患者中,有17例男性患者,有13例女性患者,年齡均是位于59至80之間,平均的年齡是(67.5±7.1),平均的病程是(4.8±1.1)年;對照組的30例患者中,有16例男性患者,有14例女性患者,年齡均是位于60至81之間,平均的年齡是(68.5±6.1),平均的病程是(4.7±1.3)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和病程等一般資料上無顯著差異(P>0.05),可以進行比較。
采用常規護理的方法對對照組的患者進行護理,其中主要有病情監測和心理教育這兩個方面。而觀察組的患者則在此基礎之上添加健康宣傳、隨訪干預和用藥指導:(1)健康宣傳:將糖尿病相關資料收集好,其中包括海報、媒體和錄像等,每一周給患者進行一次專題宣講,主要分為下面幾個內容:首先給患者詳細陳述糖尿病的基礎知識,例如患者的治療方法、臨床表現和導致該病的原因,告訴患者需要按照醫生的要求控制好自己的日常起居。其次,給患者講述一些成功的治療案例,緩解患者內心的焦慮,提高患者治療信心,適當給予患者一些關懷和鼓勵,仔細傾聽患者內心的想法,從而促進患者治療有效率。最后,可以結合患者的病例資料,了解患者的愛好和興趣,給患者制定出很好的飲食和運動假話,將相應的措施做好。一般情況下,患者吃飯后一個小時是最佳運動的時間。(2)隨訪干預:剛開始的時候,相關的護理人員可以每一周對患者進行一次隨訪。兩個月之后,可以將隨訪工作調整為一個月一次,連續對患者進行5個月的隨訪工作。如果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護理的時候,患者提出一些要求,相關的護理人員應當盡可能滿足,叮囑患者按照要求鍛煉和服藥,了解患者的心理變化,及時給患者進行一些輔導工作。(3)用藥指導:相關護理人員應當按照醫生的要求定時、定量指導患者服藥,確保藥效能夠充分發揮出來。與此同時,護理人員要告訴患者相關的注意點,時刻觀察患者病情變化。一旦患者出現異常的情況,相關的護理人員需要對其進行緊急的處理,并且將該患者的情況告訴主治醫師。
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比對兩組患者生活的質量和認知水平[2]。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16.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護理前認知水平為18.66±2.71,護理5個月后為28.77±1.68,對照組護理前認知水平為18.55±2.61,護理5個月后為23.66±2.09,護理前兩組患者認知水平對比無差異(P>0.05),護理5個月后兩組認知水平均改善,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觀察組和對照組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分別為87.51±6.48分、71.06±6.15分,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糖尿病已經是全球共同關注的疾病之一,屬于一種終身的慢性疾病,相關研究報告表明在糖尿病患者治療過程中運用門診護理干預,能夠顯著提高患者治療的質量,提高患者的認知水平和日常生活質量水平,提高患者對于護理的滿意程度,同時提高患者治療和護理的依從性[3]。基于此,本次實驗我們主要的目的是討論門診的護理干預對于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和認知的影響效果,觀察結果顯示護理之前兩組患者的認知水平沒有顯著差異,護理5個月之后,觀察組患者的認知水平明顯比對照組好,且生活質量提高。由此可見,門診的護理干預對于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和認知的影響效果顯著,值得被廣泛推廣和運用在臨床治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