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梅,翁國秋
(佛山市中醫院骨關節科,廣東 佛山 528000)
人工髖關節為現階段臨床治療髖關節疾病常見術式,但術式開展后并發癥風險發生率較高,常見為下肢深靜脈血栓,臨床發病率高達40~60%[1]。當患者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會引起靜脈潰瘍,為患者造成不適及痛苦,部分嚴重患者甚至會引起肺栓塞、腦栓塞,威脅到患者生命安全。臨床部分研究表明[2],對臨床深靜脈血栓患者開展針對性護理操作、預防措施,能有效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對改善預后起著重要臨床意義。相關研究表明[3],術后對患者開展有效護理措施干預,能提高患者知識知曉率,進一步改善預后。文章就高齡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開展有效護理措施干預,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療效進行以下探究,具體如下。
納入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入高齡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共計80例,納入標準:①納入對象均為≥65歲以上患者;②經過臨床專業醫師確診為高齡髖關節置換術患者;③臨床依從性高,能配合后續醫護人員治療。排除標準:①不愿參與本次研究;②臨床資料不全者。其中男14例,女26例,年齡66~82歲,平均(74.5±3.1)歲。
1.2.1 術前評估和心理干預
往往深靜脈血栓高危人群以高齡、靜脈瓣膜、心肺功能減退、糖尿病及肥胖人群為主。因此,對上述患者早期治療原發疾病能控制深靜脈血栓發生。入院后應積極與患者之間溝通、交流,及時評估患者心理狀況,有針對性開展心理疏導,加強對患者宣教,同時告知髖部大手術后深靜脈血栓發生因素及危害,能提高患者后續治療依從性,提高患者警惕性、自我保護意識。
1.2.2 飲食指導
告知患者多飲水,飲食應以易消化、低鹽、低膽固醇及低脂食物為主,告知患者戒煙酒。每日飲水量高達2000ml,能有效降低患者血液稠度,避免血管壁完成性受到破壞。同時并依據患者自身實際狀況,并為患者制定合理飲食方案,相應增加患者粗纖維食物、蔬菜水果攝入量,維持大便通暢性。
1.2.3 術后體位觀察
及時傾聽患者主訴,并觀察患肢情況做好記錄,對雙下肢顏色、腫脹程度、溫度計感覺運動情況加以比較。并檢查患者雙下肢是否維持外展中立位,患者患肢應高于心臟水平20~30cm左右,有效減輕患肢靜脈瘀血,利于靜脈血液回流,改善血液循環。期間護理人員觀察是否存在發紺、水腫、皮溫升高等循環障礙。必要時對患者兩側下肢相應不同平面周徑進行測量,每日對患者小腿腓腸肌進行診斷,并檢查是否存在壓痛,警惕患者腓腸肌靜脈是否形成血栓,在患者膝下墊枕頭,避免腘血管受壓。
1.2.4 物理預防
術后予以患者物理措施加以干預,以足底靜脈泵、梯度壓力彈力襪,利用機械性原理促進下肢靜脈回流。使用足底靜脈泵術后當日每日總計30min,2次/d,雙足同時進行治療。當夜間持續采取梯度壓力彈力襪治療時應避免打擾患者休息。及時調整壓力及彈力大小。及時予以皮膚措施干預,維持良好血液循環,避免對患者造成二次傷害。
1.2.5 藥物預防
當術后12~24h后可予以患者4100U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次/d,連續治療10d。肝素應用期間觀察患者是否存在血尿,皮膚黏膜、穿刺針孔位置有無滲血,痰液、糞便中有無血液,女性患者陰道內有無出血,用藥期間定時監察患者凝血常規,維持引流通暢性,觀察引流液量及性質。
1.2.6 出院指導
詳細告知患者出院后應遵醫囑按時服用藥物,并開展功能鍛煉,指導患者正確應用學步器,并下地負重開展行走練習。對臨床髖關節置換術式患者,告知術后1周可予以扶學步器下地行走,并主張“早下地,晚負重”原則。出院后應維持心情舒暢及充足睡眠,定期來我院門診復查。
80例高齡髖關節置換術式患者,手術操作期間十分順利,手術時間總計為90~100min,術式完畢后為患者放置引流管道,引流量約為50~155ml,上述患者住院時間總計為15~29d。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無患者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往往患者出院后常規隨訪6~12個月。
往往髖關節置換術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因素較多,多為共同因素綜合干預結果,往往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后會為患者健康造成極大威脅[4]。因此,加強對下肢深靜脈形成因素加以綜合措施干預,能減少深靜脈血栓發生率[5]。臨床護理措施干預中,通過科學性、系統性結合臨床措施綜合干預,術前評估、心理干預、飲食指導、術后體位觀察、物理預防、藥物預防及出院指導,能有效降低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對改善預后起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