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姣
(陜西寶雞市婦幼保健院兒童醫院,陜西 寶雞 721000)
早產兒即妊娠2 8-3 7周內所分娩的新生兒,其體重多<2.5kg,并常伴有器官發育不成熟等情況[1]。臨床中多為早產兒實施發展性照顧,使其胃腸功能與神經肌肉功能等得到發展。音樂療法能夠降低早產兒的交感神經興奮性,發揮鎮靜與催眠的效用,有助于其生長發育[2],并能緩解焦慮等情緒,使早產兒的精神放松,認知能力提升。本文旨在分析早產兒發展性照顧中行音樂療法的療效,詳細如下。
選擇本院于2015年3月-2018年2月間收治的94例早產兒為研究主體。劃分為A組和B組,均是47例。A組中,男26例,女21例;胎齡為30-35周,平均(31.02±0.25)周;出生體重為1.8-2.4kg,平均(2.01±0.34)kg。B組中,男27例,女20例;胎齡為29-36周,平均(32.11±0.50)周;出生體重為1.7-2.7kg,平均(2.13±0.35)kg。對比以上數據,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
B組給予發展性照顧:一,非營養性吸吮:在進行侵入操作時,可給予安撫奶嘴等非營養性吸吮,同時留置胃管,便于人工喂養。每日吸吮次數為8-10次,每次時間為5-10min。二,疼痛刺激護理:減少靜脈穿刺、動脈穿刺或留置導管次數,避免因反復穿刺造成刺激性疼痛。確保靜脈輸液的通暢性,為其制定24h照顧計劃,了解患兒的活動規律、睡眠周期與治療安排等內容,以此為基礎制定護理措施。三,子宮環境模擬:保溫箱溫度根據患兒體重與日齡適度調整,濕度控制在60%左右,使保溫箱的濕度與溫度基本符合母體子宮環境,確保無菌化操作與病房的安靜性。四,鳥巢式護理:為患兒量身定做具有舒適性、柔軟性和安全性的鳥巢式小窩,使其四肢可完全接觸到鳥巢邊界,有觸覺刺激,每2-3h為其變換1次體位,提高其舒適性。A組加用音樂療法:一,干預前應向家長講解音樂療法的護理作用,取得家長同意。以胎教委員會所建議的10首胎教音樂為載體,播放節奏和諧、舒緩且悅耳的搖籃曲。二:音量與播放時間:每日清晨人工喂養30min后播放音樂,使播放器置于保溫箱角落的近頭位置,將音量調至50-60dB,時間為9點、14點和20點各播放1次,每次15min。播放音樂時暫停一切護理操作,使噪音低于50dB。
觀察患兒護理后的體重增長量、頭圍增長量與身長增長量;評估其護理前后的PDI評分與MDI評分,總分100分,分數高者,護理質量高。
A組的體重增長量為(2.34±0.39)kg,頭圍增長量為(4.72±0.28)cm,身長增長量為(6.74±1.31)cm;B組分別為(1.15±0.32)kg,(3.01±0.15)cm和(4.39±1.05)cm,對比均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護理前,A組的PDI評分為(82.31±4.11)分,MDI評分為(80.24±4.06)分;B組分別為(81.67±4.17)分和(80.11±4.13)分,對比無差異(P>0.05)。護理后,A組的PDI評分為(98.14±4.59)分,MDI評分為(96.21±4.18)分;B組分別為(89.22±4.08)分和(90.27±4.11)分,組間與組內對比,有差異(P<0.05)。
發展性照顧是促進早產兒健康生長的有效措施,其便于集中護理,減少外界噪音與光源燈對患兒的刺激,并能保證患兒充分休息[3-4]。音樂療法在發展性照顧的基礎上可提高患兒運動神經的節律性,使其能量消耗減少,進而促進其體格發育[5]。音樂療法可減輕患兒的緊張與疼痛,使其處于相對安靜與舒適的生長環境里[6]。并能通過聽覺刺激有效調整其呼吸系統、神經系統、消化系統與循環系統功能,使其肌張力提高。結果為:A組的體格發育情況與PDI評分、MDI評分均優于B組(P<0.05)。總之,發展性照顧+音樂療法可改善早產兒的發育指標,具有較佳的護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