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幸福賡續奮斗的歷史考察:從馬克思“人民的現實幸福論”的視角看

2019-02-09 22:19:34宋美樺張榮華
山東社會科學 2019年7期
關鍵詞:馬克思現實中國共產黨

宋美樺 張榮華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青島 266580)

實現人民幸福是中國共產黨一切奮斗的根本價值取向?;仡櫺轮袊闪⒁詠碇袊伯a黨70年執政史,其實就是一部黨為人民幸福賡續奮斗的歷史。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明確指出:“中國社會發展,中華民族振興,中國人民幸福,必須依靠自己的英勇奮斗來實現?!盵注]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9年5月1日。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幸福賡續奮斗集中表現為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和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同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相比,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所要實現的人民幸福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馬克思當時對宗教里的虛幻幸福和資本主義社會標榜出來的虛偽幸福的深刻批判,以及對社會主義幸福的前瞻構思,對于歷代中國共產黨人為人民謀幸福都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梢哉f,在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的奮斗實踐中,還始終閃耀著馬克思“人民的現實幸福論”的光芒。

一、“人民”與“現實幸?!备拍畹鸟R克思主義語義

“人民”和“現實幸福”是馬克思“人民的現實幸福論”中的兩個重要概念,將其置于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中進行界定,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人民的現實幸福論”。作為馬克思“人民的現實幸福論”中的主體性范疇,明確“人民”具體指向是全面理解馬克思“人民的現實幸福論”基本內涵的應有之義。黑格爾曾在《法哲學原理》中認為,“人民這個詞表示國家成員的特殊部分,所以人民就是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那一部分人?!盵注][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范揚、張企泰譯,商務印書館2018年版,第362頁。對此,馬克思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上進行了深刻批判,并從處在一定歷史發展階段和社會關系結構中的“現實的個人”出發,認為“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4頁。。

有學者指出:“人所創造的一切,都是為了滿足人自己的需要?!盵注]孫正聿:《超越人在宗教中的“自我異化”》,《哲學研究》2017年第9期?!靶枰笔侨说膶嵺`活動的內在根本動力,又通過實踐活動得以滿足,二者處在互為前提、互為因果的辯證關系中。實踐活動作為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其全過程就是人的歷史或現實。歷史是過去式的現實,是現實的根源。現實中的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從這一本質規定性出發,個人的實踐活動不可能完全脫離社會和群體而由單個人孤立地進行。因此,馬克思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頁。。阿倫特認為,“群眾這個術語只用于人民”[注][美]阿倫特:《極權主義的起源》(第2版),林驤華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版,第407頁。。在“人民的現實幸福”這一語境中,“人民”指向哪些人?馬克思在不同時期的論著中對其作了具體闡釋。1846年,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首次對“人民”的范圍作出界定,認為“人民大眾即無產階級”[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5頁。,從而為“人民”披上了政治色彩;1847年,馬克思在《<萊茵觀察家>的共產主義》中認為“真正的人民即無產者,小農和城市貧民”[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20頁。,這就在界定“人民”為無產階級的基礎上,又對其具體范圍作了擴大化解釋;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1頁。,他們結合工人運動的具體實踐,在數量上對“人民”構成作出了更為明確的規定。顯然,“人民”在馬克思的論著中是一個屬歷史活動范疇且政治性極強的集合概念,其具體構成是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而不斷發生變化的。

實現美好幸福生活是每一個“現實的個人”、人民群眾乃至全人類孜孜以求的夢想。從學科歸屬的角度來看,幸福是哲學或者倫理學領域論及較多的一個重要范疇。古今中外,關于幸福,思想流派紛繁雜沓,理論觀點迥異其趣。從希臘先哲們的“財富幸福論”、“知識幸福論”、“德性幸福論”、“快樂幸福論”,到歐洲中世紀披上了濃厚的神學色彩的“宗教幸福論”以及與之相對抗的“人文主義幸福論”,再到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經驗幸福論”、“理性幸福論”、“空想社會主義幸福論”、“功利主義幸福論”、“人性幸福論”,馬克思站在“巨人們”的肩膀上,立足歷史唯物主義哲學立場和無產階級政治立場,實現了對宗教里的虛幻幸福和資本主義社會標榜出來的虛假幸福觀的批判性超越,逐步形成了“人民的現實幸福論”。雖然馬克思在著作中沒有明確規定“幸?!?,但對其卻有著鮮明的現實指向,從而規定著幸福的存在域和實現域。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人民的現實幸福論”語境中的幸福實現必然受客觀環境的影響?,F實幸福就是現實生活世界中從事實踐活動的人,其本質力量在一定歷史階段和社會關系結構中得到實現而產生的內心滿足感,是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在馬克思看來,宗教里“人的本質不具有真正的現實性”,“廢除作為人民的虛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現實幸?!盵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頁。?!耙笕嗣竦默F實幸福”是始終貫穿于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價值訴求??涩F實中,在馬克思所生活的年代,人們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勞動本質已經異化,作為勞動主體的工人們“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3頁。。只有撕碎“虛幻的花朵”和揭開“虛偽的面紗”,在現實世界的生產、生活實踐中打破純想象中的虛幻存在和被遮掩過的虛假呈現,推動人的本質的復歸,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人民的現實幸?!辈挪粫兂伞包S粱美夢”。

二、從人的需要維度理解馬克思“人民的現實幸福論”的基本內涵

馬克思“人民的現實幸福論”與其需要理論不可分割、緊密相連。從人的需要的維度來理解馬克思“人民的現實幸福論”,是把握其基本內涵的關鍵。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從事一切生產活動的動力根源于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是人之本性,是人追求其對象的本質力量?!耙呀浀玫綕M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9頁。人的需要不斷滿足的過程,是人的本質力量得以確證和展現的過程,也是社會矛盾持續解決的過程,同時亦是人民的幸福追求逐漸變為現實的過程。人的需要的滿足構成了現實幸福的客觀內容。同時,人的需要的結構和層次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現實幸福具有多重涵義。根據人的需要的對象、主體特征及其性質,理解“人民的現實幸?!闭摰幕緝群?,包括現實生活世界中幸福的類型、主體屬性和實現方式等幾個方面。

(一)物質幸福與精神幸福融合統一

按照人所需要的對象來劃分,主要有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兩種形式。與之相對應,在現實生活世界中,人們所追求的幸福是物質幸福和精神幸福的融合統一。也就是說,人們對現實幸福的要求不只是庸俗的物質滿足,健康、豐富的精神生活也是必不可少的方面。在這個意義上,二者兼而得之才符合現實幸福內涵的完整性。

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盵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6頁。有生命的個人何以存在?首先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為了滿足這些需要,人們所必須進行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1頁。物質生活生產“本身又是以個人彼此之間的交往[Verkehr]為前提的”[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7頁。。因此,在生產物質生活本身的過程中,不同的個人彼此之間必然會發生一定的關系,“凡是有某種關系存在的地方,這種關系都是為我而存在的”[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0-161頁。。“為我而存在”在一定意義上來說就是為了滿足“我”的需要而存在。現實生活世界中的人與人之間一開始就有一種由需要所決定的物質的聯系。物質生活需要得到滿足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條件,是人民幸福在價值形態上的首要表現?!拔镔|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2-83頁。當人們通過生產物質生活本身使自己的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得到基本滿足時,自然就有條件發展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上的反射和反響。猶如馬克思所言:“憂心忡忡的、貧困的人對最美麗的景色都沒有感覺”[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2頁。。對于有生命的個人而言,滿足基本的物質需要是其在現實生活世界中實現幸福的根本保障。

與動物相比較而言,人的“生產是全面的”[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頁。,并且“以其需求的無限性和廣泛性區別于其他一切動物”[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0頁。。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的需要日趨多元和豐富,推動物質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共同組成了人的需要整體?!啊瘛瘡囊婚_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質的‘糾纏’?!盵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1頁。由此可見,精神與物質的關系十分密切,二者之間相互制約、彼此促進。每一歷史時代的物質生活生產都是該時代精神生活生產的基礎,精神生活生產是人們進行物質生活生產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精神生活生產和物質生活生產之間的分離,直接地取決于社會分工的出現及其日益細化,更為深層地則取決于現實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在人類社會早期,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分工起初只是自然分工。隨著生產效率的提高、需要的增長以及人口的增多,分工逐步發展到社會分工出現的階段,此時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發生分離,“使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由不同的個人來分擔這種情況不僅成為可能,而且成為現實”[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2-163頁。。社會分工引起精神生活生產和物質生活生產之間的分離,使人們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難以同時得到滿足,從而無法實現完整意義上的現實幸福。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是現實幸福的最高目標指向。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在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在量和質方面得到比較充分滿足的前提下,滿足精神生活需要也是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重要方面。精神生活需要若得不到滿足,何談推動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恩格斯曾指出:“在每一個人的身體上和精神上的需求都得到滿足的地方,在沒有什么社會隔閡和社會差別的地方,侵犯財產的犯罪行為自然而然地就不會再發生了。”[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3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推動實現物質幸福和精神幸福的有機統一,是人的現實幸福系統的重要構件,也是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必要前提條件。

(二)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有機統一

從需要的主體特征來看,需要大體包含個人需要和社會需要兩個基本序列。在馬克思主義人學視野范圍內,個人和社會是人這個復雜系統中的一組重要范疇。個人是社會最基本的構成,是人類社會有機體之所以存在的首要前提。個人需要是現實生活世界中每個人的具體的特殊的需要。個人總是立足于自身需要從事一切活動,“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86頁。??墒?,對于現實生活世界中的個人來說,無論通過生產還是從事其他各種實踐活動來滿足自身需要,都不可能脫離他人、群體、社會而孤立地進行。社會性是現實生活世界中的人之最重要的本質屬性。個人需要的產生和滿足總是在社會中實現,并且以社會需要的形式反映出來。社會需要是能夠保證整個人類社會有機體(其中包括家庭、集體、社團、階級、階層、政黨、民族、國家等)維持其本身存在和發展的各種需要(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生態的等等)。需要在現實生活世界中已經成為個人和整個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客觀性依據和積極性源泉,而幸福則是其主體對于現實需要滿足后產生的主觀性愉悅體驗。根據需要的主體屬性,對現實幸福進行主體性確定,使現實幸福又有個人幸福和社會幸福之分。

現實幸福不是由偶然因素引起的短暫感受,而是其主體對現實生活世界中各方面的綜合評價和深刻體驗。羅素曾言:“在現代世界中,我們需要的是社會幸福觀而不是個人幸福觀?!盵注][英]羅素:《世界箴言寶庫:羅素箴言集》,景明編,東北朝鮮民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7頁。這種“非此即彼”的論斷割裂了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之間的辯證統一,顯然不符合馬克思主義意義上的現實幸福之語意。在馬克思主義語境中,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既相互區別又辯證地統一在一起的。個人幸福是人類個體對自身需要(包括身心健康、家庭美滿、事業順利)的一種相對持久的追求和得到滿足以后的主觀心理體驗,社會幸福則是人類社會有機體的共同需要(包括自由、民主、公正、法治、文明、和諧等)或共同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滿足和實現而獲得愉悅的心理體驗。人類社會有機體的總體幸福只有歷史時代的差別,而個人幸福則不盡然。個人幸福除此以外,還存在現實的差別。現實生活世界中的每一個人都有其具體的特殊的幸福。由于處在不同歷史時代、不同社會地位,具有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不同個人經歷,每個人對幸福所承載的基本內涵或具體內容的理解、追求和體驗是不盡相同的。這種具體性和特殊性在階級社會里體現得尤為明顯。然而,“如果一個人只同自己打交道,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見的情況下才能得到滿足,而且決不會對己對人都有利”[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45頁。,因為“每一個人的利益、福利和幸福同其他人的福利有不可分割的聯系”[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05頁。,脫離一定社會關系的個人幸福是根本不存在的。個人幸福實現的過程,是一個社會實踐的過程。社會幸福提供了實現個人幸福的必要條件,同時又以個人幸福為基礎,是個人幸福的必然形式。社會幸福從開始形成,不管在何種狀態下都必然超越于個人幸福之上?!半S著分工的發展也產生了個人利益或某個家庭的利益與所有相互交往的人們的共同利益之間的矛盾”[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3頁。,這是社會分工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伴生現象。因此,在這一點上,個人與社會之間在幸福追求和實現上也就有了差異和矛盾。如果社會幸福與個人幸福的矛盾發展到對抗階段,就會需要個人幸福改變它的形態。最終,隨著人類社會發展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階段,私有制被徹底消滅,社會分工完全出于自覺自愿,每個人能夠在真正的共同體的條件下全面自由發展其才能,社會幸福和個人幸福逐漸趨向一致。

(三)勞動幸福與享受幸福平衡發展

人們為了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必須進行創造性的勞動。創造性勞動作為人和動物的最后分界,其本身可以說是最能體現人的本質的一種需要。在馬克思主義視域中,人的需要和人的創造性勞動都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歷史過程。人的需要的滿足及其創造性勞動的進行最后都指向享受。我們常用“勞動最光榮”來激勵人們通過誠實勞動來滿足自身需要,但卻忽視強調“享受”同樣可以甚至也應當成為人的一種需要,因為勞動已經占據了對人的需要的認識和理解。然而,那種只為勞動而不享受或者只為享受而不勞動的片面立場,其實都是犯了對人的需要缺乏完整認知的錯誤。從需要的性質及其對人的生活的意義來說,人的需要本身有勞動需要和享受需要之分,從而也就有了勞動幸福和享受幸福與之相對應。勞動幸福是指通過誠實勞動獲得成就的幸福;而享受幸福則是通過消費自己或者他人勞動創造出來的物質或精神財富而使自己的要求和愿望得以實現的幸福。勞動是享受的前提,不勞即可享受的幸福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是不允許存在的。但是,只勞動不享受,同樣不符合馬克思主義語境中完整幸福的真正價值旨趣。

在現實生活世界中,人們的物質幸福和精神幸福、個人幸福和社會幸福何以實現?站在馬克思“人民的現實幸福論”的角度考慮這個問題,指向現實的幸福追求必須通過改造客觀世界的創造性勞動來實現。人類在創造性勞動中生成、確證和塑造自我,同時還依靠勞動在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成了人類追求現實幸福的能力。人的現實幸福及其追求現實幸福的能力會隨著人的實踐活動的發展而發生相應變化。資本主義曾經摧毀了制約生產力發展的封建制度,給人類社會帶來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和財富的迅速增長,但同時它也給人類社會帶來了由其自身無法解決的矛盾和困境。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使雇傭勞動從原先只是作為“一種例外和輔助辦法”、“一種副業”,變成了“整個生產的通例和基本形式”和“工人的唯一職業”,雇傭勞動者也從“暫時的”變成了“終身的”,而這些變化中夾雜著“被迫”和“不自由”。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的絕對自由’是勞動居民幸福的最好條件”[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491頁。。自由勞動能夠使人們在“活動時享受了個人的生命表現”,而通過自由勞動生產出來的產品又成為“個人占有的對象”,“供個人享受而滿足個人需要”[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13頁。。然而,在“勞者不獲,獲者不勞”[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7頁。幾乎成常態的資本主義剝削制度下,受資本邏輯幕后操控的生產活動不惜犧牲勞動者個人來追求更加豐厚的利潤,使勞動者在異化了的生產勞動中毫無快樂可言,勞動幸福無從談起,同時也根本無法獲得享受幸福的機會。只有立足于實現人的真實需要,以社會及社會中的人為本而進行生產,消除生產活動的資本屬性,改變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的分離狀態,使“生產勞動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產勞動就從一種負擔變成一種快樂”[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81頁,勞動者也由此可以在自由自主的勞動中確證自己并享受幸福,而不是在“被迫”和“不自由”的生產勞動中承受痛苦??偟膩碚f,理應廢除資本利用人的生產關系,實現生產資料社會占有,勞動產品由社會成員共同消費,追求勞動幸福與享受的統一,使得所有勞動者的能力、素質、幸福感在勞動過程中均能不斷增強。

三、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的現實幸?!辟s續奮斗的歷史考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必須牢記我們的共和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始終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注]習近平:《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8年3月21日?!叭齻€始終”讓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人民至高無上的地位:在我國,黨是人民的黨,國是人民的國,人民的利益訴求和現實幸福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內在動因和根本旨歸。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站在合法性的執政地位上團結帶領全國人民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從人們多元化的合法利益訴求中尋求最大共識和最迫切意愿,為實現最廣大人民的現實幸福賡續奮斗,初心未泯。但是,人民的現實幸福不是一成不變的,單一化的幸福追求必然會與人民幸福的多元化現實樣態產生抵牾,人民對于幸福的強烈渴望與現實社會條件不能滿足其幸福之間的博弈拉鋸仍然存在于中國共產黨不同時域的奮斗實踐中?;仡櫺轮袊闪⒁詠頌槿嗣裥腋Ys續奮斗的歷史進程,中國共產黨從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時三個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客觀規律出發,積極主動地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并將其有效化解,把我國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需要轉化為黨的執政理念和奮斗目標,并在黨的探索實踐場域中準確把握實現人民幸福的奮斗向度,實事求是地為其制定實施方案并將它落到實處,推動了馬克思“人民的現實幸?!崩碚摰闹袊蜁r代化。

(一)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949—1978):“站起來”時為實現“人民的現實幸福”賡續奮斗的主要向度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站起來”成為國家的主人,這是曾經飽受奴役和壓迫的中國廣大人民最為幸福的時刻。但是,這并不意味中國人民同“三大敵人”(帝國主義、封建地主階級、官僚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已經徹底解決。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同志就十分清醒地認識到,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勝利“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要“鞏固這個勝利,則是需要很久的時間和要花費很大的氣力的事情”。[注]《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頁。根據這一論斷,把鞏固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勝利成果、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遺留任務、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徹底勝利作為首要任務,把數億中國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引導到推動全中國徹底解放、國民經濟恢復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是中華民族“站起來”后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人民的現實幸福”賡續奮斗的重要任務。經過長期革命斗爭建立起來的新中國,面臨著百廢待興、內外交困的艱難局面,農民與封建地主、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中國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沒有徹底消失,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仍要繼續。歷史唯物主義認為,“‘解放’是一種歷史活動,不是思想活動,‘解放’是由歷史的關系,是由工業狀況、商業狀況、農業狀況、交往狀況促成的[……]”[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4頁。。階級對立明顯和政治矛盾突出的社會狀態,使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人民現實幸福而奮斗的主要向度就是化解階級二元敵對和政治立場對立。

從當時全國人口比例來看,工人和農民兩個階級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90%,其中農民人口占絕大多數。對于農民而言,土地是他們的“命脈”,土地問題是他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沒有土地就沒有現實幸??裳浴R虼?,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之初重視解決農民與封建地主之間的矛盾有其合理性與必然性。新中國在成立初期是一個舉世公認的落后農業國,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通過土地改革運動徹底鏟除了在我國延續數千年的封建剝削土地制度,從根本上消除了妨礙解決農民階級與封建地主階級之間矛盾的制度性壁壘,使數億無地少地的貧苦農民因此得到翻身解放并獲得土地所有權,滿足了廣大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根本的利益訴求,實現了占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階級的現實幸福。土地問題解決后,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上升為國內主要矛盾。新中國在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時期能否解決好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滿足工人階級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需要并實現其現實幸福,關系到執政黨的性質和社會主義革命的成敗。而厘清生產資料歸誰所有的問題是解決這一時期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矛盾的根本所在。工人階級掌握生產資料所有權有助于鞏固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話語權。為此,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在全國范圍內逐步對農業、手工業以及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初步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基本完成了生產資料由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使曾經飽受剝削和壓迫的工人階級徹底翻身成為國家和生產資料的主人,工人階級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從此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中國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政黨也就從根本上生發出了實現人民現實幸福的能力和實力。

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通過和平方式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后,新中國成功地從新民主主義社會跨入到了社會主義社會并開啟了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征程,中國人民的現實幸福從此將烙上“社會主義”的印記。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的現實幸福與虛幻的空想幸福和虛偽的假面幸福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它是一種以確切樣態存在于現實且通過誠實勞動實現于現實的真實幸福。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國內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作為主要矛盾基本化解,此后國內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9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293頁。改變落后狀態推進經濟文化迅速發展體現了貧窮年代物質幸福的迫切性。在這個意義上,“建立先進的工業國”和加快經濟文化快速發展是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國共產黨為實現“人民的現實幸?!辟s續奮斗的基本方向。沿著這個方向,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建立起相對獨立和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滿足最廣大人民的現實幸福創造了條件。不過后來由于中國缺乏“建立先進的工業國”和加快經濟文化快速發展的國內外良好環境,國內依然存在威脅社會穩定的危險因素,國外又要面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孤立封鎖,影響了黨對社會主要矛盾以及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訴求的科學分析和準確研判,從而導致中國共產黨在既定的奮斗方向上發生偏轉。從1957年開始的反右斗爭擴大化,到中共八屆三中全會(擴大)會議作出階級斗爭和道路斗爭仍然是國內主要矛盾的錯誤論斷,再到八屆十中全會以后整個社會充斥著“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政治敵對矛盾,最后直接導致文化大革命的爆發,都嚴重妨礙了社會經濟發展和破壞了政治局面穩定,使中國共產黨為實現最廣大人民的現實幸福的奮斗進程緩慢而曲折。

(二)改革開放新時期(1978—2012):“富起來”時為實現“人民的現實幸福”賡續奮斗的主要向度

錯誤思想指導下的奮斗實踐為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留下了深刻的經驗教訓。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摒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路線,實事求是地重新審視了國內社會主要矛盾,使全黨工作重心回歸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軌道上,保證了黨在正確的路線上繼續為實現“人民的現實幸?!倍鴬^斗。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明確作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的重要論斷,這一論斷自此延續了36年而未發生改變?!奥浜蟮纳鐣a”是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它決定著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能否得到滿足,從而決定著這一時期人民的現實幸福是否實現及其實現的程度?!奥浜蟮纳鐣a”必然要求GDP(即國內生產總值)的高速增長,縱觀改革開放新時期(1978—2012)中國共產黨為實現人民現實幸福不懈奮斗的光輝歷程,在“富起來”的主旋律下,由GDP高速增長所主導的社會經濟發展體現著短缺經濟時代物質幸福的優先性,同時并沒有忽視廣大人民在其他方面的幸福訴求,這正是馬克思主義兩點論與重點論辯證統一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的奮斗實際相結合的充分體現。

改革開放之初,底子薄弱的中國仍是世界上很貧窮的國家之一,擺脫貧窮挨餓的日子過上富裕生活是中國廣大人民最直接最現實的幸福訴求。過去很長一段時期內,各種危害政治形勢穩定的破壞活動導致中國無法一心一意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社會生產力發展嚴重受阻,基本生活資料十分缺乏,廣大人民依然在貧窮的泥淖中掙扎,顯然不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搞社會主義,一定要使生產力發達,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盵注]《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頁。與資本主義制度相比較,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根本體現就在于“能夠允許社會生產力以舊社會所沒有的速度迅速發展,使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能夠逐步得到滿足?!盵注]《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頁。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中國共產黨正確的政治領導、思想領導以及組織領導的成果歸根到底要指向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所以,改革開放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明確要求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使“各項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國家的興旺發達,作為衡量做得對或不對的標準”[注]《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頁。。這就為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共產黨實現最廣大人民的物質幸福提供了根本遵循。與此同時,鄧小平同志強調“還要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廣大人民有共產主義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注]《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頁。,充分體現了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無論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都要滿足最廣大人民的現實幸福訴求的美好愿景。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及發展,中國廣大人民的現實幸福訴求愈加多樣化,不斷對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提出新的要求。從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到黨的十六大,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不斷總結黨的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緊密結合國際國內形勢廣泛而深刻的變化,憑著巨大的理論勇氣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即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成為指引中國共產黨為實現人民的現實幸福賡續奮斗的行動指南。發展先進生產力是實現人民多元化現實幸福訴求的根本條件和基礎,發展先進文化能夠為人民的現實幸福生活提供精神滋養,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則是滿足人民現實幸福訴求的應有之義。江澤民同志明確指出:“不斷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歸根到底都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不斷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盵注]《江澤民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1頁。在這個意義上,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可以說是人民現實幸福的實現途徑和手段。經過十三年的風雨奮斗歷程,“從1989年到200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3%,居同期世界各國年均經濟增長率之首”[注]新華社記者:《從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到十六大:載入史冊的輝煌》,《人民日報》2004年9月25日。,中國共產黨人用實際行動踐行了造福廣大人民的承諾;同時,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把發展先進文化上升到黨的指導思想的高度,足見其對提升人民精神生活的幸福感的重視。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共產黨為實現“人民的現實幸?!辟s續奮斗的實踐呈現出顯著的階段性特點,這恰恰是由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的新的階段性特征所決定的。改革開放后中國片面追求經濟高速增長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除了消耗的經濟成本和社會成本以外,還極大地消耗了能源成本和環境成本,經濟社會發展中由此累積的結構性問題和深層次矛盾逐步凸現。如此背景下,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出發,以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重要著力點,“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465頁。?!敖洕鐣腿说娜姘l展”的一個重要條件是能夠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環境與人民幸福三者之間的良性循環和統籌兼顧。和諧的社會環境是實現經濟發展和人民幸福同步提升的重要保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內蘊著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創造更豐富的社會物質財富,使國家的整體實力不斷增強,使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注]《胡錦濤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87頁。;而“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同時胡錦濤同志還明確強調,“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盵注]《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頁。根據以上論述不難發現,從黨的十六大到黨的十八大召開的十年中,中國共產黨為實現“人民的現實幸?!辟s續奮斗的實踐已經逐步呈現出全面化、協調化、可持續化、共享化的特點。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2012—至今):“強起來”時為實現“人民的現實幸?!辟s續奮斗的主要向度

經過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的探索和奮斗,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成功解決了“落后的社會生產”問題,實現了各方面、各領域的飛躍式發展,中國從物質極度匱乏的落后國家發展成為了國內生產總值穩居世界第二的經濟大國,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奠定了堅厚的物質基礎,使中國共產黨賡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現實幸福愈發具有充足底氣。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入新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強國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注]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頁。。根據這一新論斷,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一突出問題,力爭在平衡發展、充分發展中更好地滿足最廣大人民在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會生活、生態生活等方面的美好訴求,成為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為實現“人民的現實幸福”賡續奮斗的主流向度。

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是當前國內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由于國內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產業之間、行業之間、階層之間等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導致人們的現實生活需要在不斷得到滿足的過程中具有很大的差異性,這些差異性的存在關系著人們對中國共產黨實現人民現實幸福的能力和實力的評價。能否穩定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一突出問題,將直接影響新時代條件下黨為實現“人民的現實幸福”賡續奮斗的效度和信度。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國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盵注]習近平:《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求是》2019年第11期。這一論述明確了中國共產黨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重點場域和奮斗方向。就目前來看,雖然中國的城鎮化率已經接近60%,但“不管城鎮化發展到什么程度,農村人口還會是一個相當大的規模,即使城鎮化率達到了百分之七十,也還有幾億人生活在農村”[注]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年版,第10頁。。滿足農村場域中人民的現實幸福追求依然是黨為最廣大人民謀幸福的奮斗實踐中不可忽視的關鍵環節?;仡欀袊r村的七十年巨變,地域廣闊的中國農村在黨的領導下逐漸實現從貧窮落后到富裕文明的突破性發展,勤勞勇敢的中國農民在黨的領導下基本實現從溫飽不足到豐衣足食的歷史性跨越,這是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在農村場域為實現人民現實幸福不懈探索奮斗的重要成就。在新時代條件下,鄉村振興第一個五年規劃將給中國的農業農村發展帶來巨大變化,但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由于中國的農業基礎比較薄弱、農村現代化發展滯后、農民的科學文化素養處于較低水平,還跟不上正在加速推進的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步伐,使其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中最明顯的短板。然而,工農之間、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達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引起農村場域中人民群眾的幸福感落差,倘若任由這種幸福感落差持續擴大,將直接影響到農村甚至是整個社會的穩定。因此,繼續增強城鄉之間發展的平衡性和協調性是黨在農村場域實現人民現實幸福的一個重要抓手。此外,中國農村地域廣闊,不同地區農村社會結構的分化程度有別,農村經濟文化發展水平有著明顯的區域差異,農民收入存在個體差距、地區差距,這些都一定程度上會造成農村場域人民的幸福感失衡。所以說,全面激發不同地區農業農村各方面的內生發展動力,在推動農業農村充分發展中滿足農民群眾在就業、醫療、養老、住房、交通、教育等方面的利益需要,是黨在農村場域為實現人民現實幸福而奮斗的重要著力點。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解決當前國內社會主要矛盾的關鍵途徑,集中體現了新時代人民現實幸福的內在要求。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4頁。如今中國站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上,廣大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已經穩定解決,物質方面的“硬”需要在總體上獲得充分保障,人們對關乎自身現實生活的需要將超越生存必需的邊界,從而轉向追求更高層次、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目標?!叭嗣駥γ篮蒙畹南蛲?,就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盵注]《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70頁。當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呈現出全面化、高層次、寬領域、共享性等特點,人們不僅注重以教育、就業、收入、消費、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服務、居住條件、生態環境等方面的高質量發展來更好地滿足自身的“硬”需要,同時還期盼在自由、民主、文明、和諧、公正、法治等方面實現自身日益增長的“軟”需要?;诖?,中國共產黨在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過程中應與時俱進地轉變奮斗思維和行動邏輯,要在滿足日益增長的人民需要時盡快實現從“重量”到“重質”的轉變,使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中切實得到更好解決,才能讓最廣大人民的“幸?;ā痹谛聲r代條件下結出“高品質”的果實。

“人民的現實幸福”始終在物質與精神、個人與社會、勞動與享受的張力關系和平衡發展中得以實現并不斷與時俱進,這正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至今的內在驅動力和根本價值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世界上沒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奮斗?!盵注]習近平:《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8年3月21日。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中國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訴求和幸福追求不斷得到實現和滿足,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幾代領導人在吸收馬克思“人民的現實幸福論”合理內核的基礎上為最廣大人民的現實幸福不懈探索和賡續奮斗的進階過程,體現出了中國共產黨歷屆中央領導集體對不同歷史階段我國社會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和所面臨的主要矛盾的科學研判、精準應對和戰略部署,具有歷史銜接性、現實針對性和未來可期性。

中國共產黨為“人民的現實幸?!辟s續奮斗的進階發展過程啟示我們: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內容樣態和呈現方式決定著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钡奶剿飨蚨群蛫^斗圭臬。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整個社會發展過程中各種矛盾的集中反映和派生泉源,倘若不對社會主要矛盾作出科學研判,就找不準和難解決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也就不可能實現“人民的現實幸?!?。在新時代條件下,有效解決國內社會主要矛盾、依法處理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以及實現“人民的現實幸福”之間蘊含著深刻的內在邏輯關系,已經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系統。協調推進這個有機系統的整體運作是一個賡續奮斗的過程,需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其中的“奮斗幸福觀”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指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并依靠全國各族人民的勠力奮斗,才能推動新時代條件下“人民的現實幸?!钡娜孢M階實現。

猜你喜歡
馬克思現實中國共產黨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散文詩(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輝煌
當代陜西(2021年12期)2021-08-05 07:45:08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當代陜西(2021年12期)2021-08-05 07:45:06
我對詩與現實的見解
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 01:53:20
一種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強現實交互App的開發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現
湖湘論壇(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 九九久久99精品|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综合| 午夜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欧美a在线看|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流白浆视频| 九九热免费在线视频| 天天色天天操综合网| 综合色天天|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av在线手机播放| 全午夜免费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福利社| 精品夜恋影院亚洲欧洲|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无卡顿"|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站欣赏网 |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综合不卡| 精品三级在线|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狼人色| 精品一区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污视频| 新SSS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日本午夜影院| 国产超碰在线观看| 日韩大乳视频中文字幕| 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v天堂中文在线|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动漫 | 天堂av综合网| 无码内射在线| 免费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 性欧美精品xxxx|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97综合久久| 欧美成人影院亚洲综合图| 久久国产乱子伦视频无卡顿| 欧美精品1区|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尤物| 五月婷婷综合网| 欧美激情首页|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在线播放中文字幕| 中国美女**毛片录像在线| 国产喷水视频|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国产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三级欧美在线| 亚洲中文在线视频| 久青草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 欧美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伊人色天堂|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91福利免费| 国产精品妖精视频| 亚洲免费黄色网|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绿色 |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奶水| 2019年国产精品自拍不卡| 最新国产精品第1页| 婷婷亚洲最大|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 色婷婷综合在线| 日韩专区欧美|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国产91全国探花系列在线播放|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99ri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无码观看 |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电影在线| 97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成在人线av品善网好看| 毛片免费试看|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