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美好生活的追求與人的個性發展

2019-02-09 22:03:30
山東社會科學 2019年8期
關鍵詞:生活發展

李 霞

(德州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德州 253023)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何為“美好生活”?何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從“美好生活”的“日益增長”,我們知道美好生活本身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對于人的生存的自覺使每個時代的人都會確定美好生活的標準。不同時代的人的需要不同,對美好生活的界定也就不一樣。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終其一生都在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 “認識人自己”,人認識自己的目的是什么?實際上就是在解決人是什么和人應該怎么樣的問題。人是一種現實存在,這種現實存在是一種實然,但未必是應然,未必是理想的存在,人的存在有著“實然”和“應然”的差距,才使得人有了奮斗的動力。對于美好生活的界定影響著整個社會努力的方向,同時對人的個性發展產生了不同的影響。

一、美好生活的倫理化與個性發展的局限

古希臘對人的“應然”的目標表現在對于“完美”的理解中。在古希臘,道德、幸福和完美有著直接的關聯,完美就等于道德上的善,而完美就是幸福。亞里士多德這樣來闡明這一模式:“如果他通過踐行好人的所有美德,通過做最好的‘人物’,而成為一個徹底的好人,……他在倫理上是完美的。倫理上的完美就是善和美的體現,如果一個人在倫理上完美,他就不會有任何不完美。”(1)[匈]阿格尼絲·赫勒:《現代性理論》,李瑞華譯,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306頁。因為倫理上完美的人是自足的,自足就是完美。道德上完美就是幸福,道德上的好人和高尚的人就是幸福的人。在亞里士多德那里,只有那些行為高尚的人才能贏得生活中的美好和善良,這樣的生活自身就是快樂的,最美好、最善良、最快樂也就是幸福,因此,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現實活動。當然要加上一定的外在條件如中等程度的富裕和健康,以便他能夠做到慷慨。另外,德性是完滿的,須終其一生,如果在一生中變化多端,時而氣運亨通,時而悲慘,這樣的遭遇和結果不能叫做幸福。所以,幸福作為完美的現實活動,“還要增加上身體的善、外在的善、機遇的善,以免它的活動因它們的缺乏而受到阻礙”(2)[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苗力田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59頁。。在過度中是找不到自足的。當然,對德性更重要的是對它們的實踐,必須通過習慣來培養靈魂對高尚的愛好和對丑惡的憎惡,預先養成一種德性所固有的特性。在亞里士多德那里,善并不僅僅具有倫理學的意義,他認為,各個領域、各種行為的目標都是善。但是達到善的途徑有兩種:一是就其自身而言就是善,二是通過其他的方式而達到善,只有為其自身來追求的東西才有資格作為幸福。享樂生活追求財富,政治生活追求榮耀,只有思辨的、靜觀的生活不是為了別的,而是為了自身,它是自足,是終極的善。“自足就是無待而有”(3)[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苗力田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頁。,就是幸福。幸福還應伴隨著快樂,存在閑暇之中。而理智的活動則有著自足、閑暇和合于智慧的本己的快樂。“如若一個人能終生都這樣生活,這就是人所能得到的完滿幸福。”(4)[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苗力田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25頁。

柏拉圖的“應然”生活存在于他的理想之國和理想之人中。理想的國家就是一個正義的國家,正義是一種秩序,只有當統治者自身受善支配的時候,這個世界才是正義的,正義就是人的完善。幸福就是善,也就是倫理上的完美,因此,正義的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以欲望控制的生活是無序的生活,欲望的滿足雖然可以得到快樂,但沒有節制的不受控制的欲望的滿足是惡,滿足欲望的靈魂是最不幸福的。關于欲望、快樂與善的關系,柏拉圖認為,快樂、欲望應以善為目的,而不能反過來。“善是一切行為的目的,一切事物皆為此目的而行事”,“快樂也和其他一切事物一樣,它應當以善為目的,而不是善以快樂為目的”(5)[古希臘]柏拉圖:《柏拉圖全集》第一卷,王曉朝譯,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2頁。。只有遵循善,遵循正義、節制、秩序的生活,人才能獲得幸福。“幸福的人之所以幸福,就在于他們擁有善。”(6)[古希臘]柏拉圖:《柏拉圖全集》第二卷,王曉朝譯,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7頁。追求正義和美德本身就是幸福的,正義和美德本身就是神對人的報酬和獎勵。(7)[古希臘]柏拉圖:《柏拉圖全集》第二卷,王曉朝譯,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37頁。因此,擁有善和擁有幸福是一回事。有了幸福的標準,就可以根據幸福的標準選擇最佳的生活方式。柏拉圖認為,在追求正義和其他一切美德中生,在追求正義和其他一切美德中死,這是最佳的生活方式。

這就是古希臘兩大哲學家關于完美和幸福的理解。在他們的認識中,倫理上的完美就是幸福。他們為幸福確立了一個客觀的標準,幸福是自足的,它既不需要自我的感知,也不需要別人的認可。至善的幸福是生活的最高頂點,無法被超越。在古代,這種幸福的概念是完全積極的范疇,因為它是道德秩序的最高成就。也由于這個原因,古典時代個體的個性是有限的,它只具有道德完善的意義。

中國傳統儒家的最高生活理想主要表現為它所設計的“道德人格”——君子。這種理想的道德人格首先是重道德“踐行”,《論語》一書都在告訴人做人之道,可以說,儒家的道德踐行就是“他們的生存形式”(8)轉引自何兆武、劉缷林主編:《中國印象》上冊,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87頁。。但儒家的這種生活理想并沒有過高的要求,“君子”人格是在現實生活過程中可以體現出來的為人處事的素質和修養,這種范式的生活特性,為每個人向這種完美人格的養成提供了可能性。其次,以修身為本。《論語》處處要人反省,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論語》總是教人自己省察,梁漱溟先生曾說:“儒家沒有什么教條給人;有之,便是教人反省自求一條而已。”(9)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世界出版集團2005年版,第95頁。通過自我修養達到自身的完善,然后通過“內圣”成就“外王”。

道家的生活理想主要表現在得道之人的生活狀態上。老子認為,得道之人,大智若愚,超越世俗的利害、善惡、貴賤、寵辱之上而“昏昏”、“悶悶”,猶如嬰兒,“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老子》第28章),“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老子》第55章)。得道之人總的原則是“法自然”,順應自然而行,具體表現為:首先是無私,自然是無私的,人要遵循自然之道,人也要無私,做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道德經》第51章)。有“道”之人最大的私就是成就“德”。其次要自謙不爭,自謙的表現就是不自持己見,不自以為是,不自負蠻干,不自認圣賢。由于謙虛,所以不與人爭,“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道德經》第8章)。因為不爭,所以沒有過失。第三要適度。老子認為,不論做什么事,都不能過度,要適可而止。老子看到了欲壑難填的物質生活的弊害,提出了“為腹不為目”的主張,即要求過清靜恬淡的生活,不要追求外在貪欲。第四要貴生貴己。老子指出了寵辱對人身的危害,“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道德經》第13章)。如果把寵辱看得比自身的生命還重,是最大的禍害。人要貴生貴己,對待名利要適可而止。莊子在老子“道法自然”、人與自然合一的基礎上,提出了“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莊子“天人合一”境界的核心思想是自由的精神。“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莊子·逍遙游》)。人應當不受任何束縛,忘記自己,超越功利,追求大道,順乎自然之法則,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是真正的自由和逍遙。這種自由逍遙的精神也是一種審美的態度,審美是人對所生存世界和人自身的一種遠觀和審視,它超越了人自身的各種目的論需求,是一種自由的生存狀態。這種心態的核心在于超越、超脫有限的現實,達到無限的超越之美。

總之,儒家注重的是道德修養,以道德為人生的最高境界。道家注重的是精神自由,以自由作為生命的最高追求。但是,他們都關注人的精神生活,注重生命的感受,生命的精神狀態在整個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于他們的理想追求來說,好的生活并不是更多的物質滿足,而是對于自身道德修養和生命境界的追求。富足的生命比富足的生活更美好。但是儒家的道德追求僅僅是人與人關系中的善,還遠遠不能涵括人本身的豐富內涵,包括人本身能力的發展以及交往關系的豐富。道家崇尚自然、尊重生命,注重精神自由,這對人的個性發展當然是有益的啟示,但是莊子純粹的精神自由實際上是要求徹底擺脫客觀現實的影響和制約,這當然是一種幻想中的自由。

二、美好生活的物化與個性發展的悖論

前現代社會格局的解體,導致了幸福觀念和完美觀念的劇烈變化。在康德看來,完全服從道德律令就是完美,無論如何,總是遵守道德律令的人應該得到幸福,盡管他們不一定幸福。因此,必須為信仰留下地盤,必須假定有永恒的生活、靈魂的不朽,以使對幸福的追求最終能夠實現。因此,靈魂的不朽是為善與幸福的重合作出辯護。康德試圖保留倫理與幸福關聯的努力,從反面證明了倫理與幸福不可避免地分裂了。首先,完美不再僅僅指道德上的完美。在古代,完美的紳士一定是道德上的完美,現代完美的概念本身變得多元化了。“‘完美’開始意味著‘完全實現’(fully accomplished);它的意思不是‘好’(to be good),而是‘擅長于某事’( be good at something),無論這個‘某事’是什么,這個詞失去了其倫理意味。”(10)[匈]阿格尼絲·赫勒:《現代性理論》,李瑞華譯,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308-309頁。“‘完美’一詞不僅經歷了多元化,而且經歷了一種徹底的非價值化(devaluation)。”(11)[匈]阿格尼絲·赫勒:《現代性理論》,李瑞華譯,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309頁。完美失去了和道德的直接關聯,個體不再因為追求道德上完美而成為完美的人,被作為“道德楷模”而受到全社會人的敬仰和學習。完美變成了一個技術化的詞匯,完美既不意味著幸福,也不意味著不幸福,完美和幸福之間也不再關聯。其次,幸福與倫理(道德)也分道揚鑣。幸福和道德不再聯結,即便是道德上完美的人,也可能是不幸福的人。“即使是最好的人、最成功的人,也要遭受西西弗斯式羞辱與苦難。”(12)[匈]阿格尼絲·赫勒:《現代性理論》,李瑞華譯,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309頁。傳統社會里善就是幸福,倫理上完美和幸福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在現代社會,你不能說一個道德完善的人就一定是幸福的,正如你也不能說他一定不幸福一樣,幸福與否已經和道德失去了關聯。幸福失去了道德的衡量,便不再是一個可以客觀衡量的概念。幸福不再有客觀的標準,而是更多地關注個體的經驗。

幸福與主觀性(subjectivity)建立了關聯,它變成了主觀的。只有當一個人感到幸福時,他才是幸福的,沒有客觀的標準來確定某個人是否過著幸福的生活。每個人的幸福之源不同,他(她)感受幸福的標準就會不一樣。幸福越是變得主觀,其價值就越是取決于個體的內在體驗。“主觀的標準,主要是個人的本性、氣質傾向或情感特性”(13)[匈]阿格尼絲·赫勒:《現代性理論》,李瑞華譯,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310頁。,幸福的主觀性體現為每個人因為自身的經歷、境遇、環境不同,而在自身建立了自足的心理系統,從而有了各自的幸福模式。或許只有在匱乏得到滿足的同時才會有感覺的幸福,但是,這種幸福的感覺并不像傳統社會是持久的,因為幸福已經和任何固定的品質失去關聯。

那么,人的匱乏感是如何產生呢?知識的儲備不足、能力的欠缺、精神世界的不豐滿都可以使人產生匱乏感,于是在努力獲取知識、能力、豐富精神世界的過程中都可以獲得滿足感和幸福感。但是在現代社會,資本控制著社會的節奏,主宰著人們的生活,人的匱乏感越來越表現為消費的欲望,從而人的滿足感和幸福感被消費所控制。當一定時期欲望在一定程度上被滿足之后,資本又會創造出新的東西,通過廣告、雜志等各種途徑告訴你沒有它你就是一個不幸福的人,從而激發出你的消費欲望。就像某些科技產品,似乎有了它們自己的地位和身份就不一樣了,而它不斷地出新品,告訴你它的完美和不可替代,你只有不斷地追逐、消費它們,才能享受到最大的滿足。這樣的滿足實際上是將美好的生活物化到某些所謂現代的商品中。資本在商品的背后扮演著激發人的欲望的角色,物質、榮譽、地位等功利性的欲望不斷地被激發出來,匱乏感就會不斷產生,而欲望的滿足主要體現為一定的物質商品或者物質商品所代表的符號,于是所謂的幸福被物質化和符號化了。如當大家都有了電冰箱、洗衣機這些代表舒適的家用電器時,如果你沒有,那么你就不會是幸福的,因為你沒有幸福的資格;名牌手機代表著舒適的生活和享受,你沒有,你的生活便不是完美的。物本身不僅僅是物,它代表的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符號,一種舒適、自由的狀態,你沒有,你的生活怎么能說是完美的呢?生活不完美,怎么能說你是快樂、幸福的呢?在這里,幸福成了滿足的感覺,而滿足又成為物品的符號,因此,幸福不再僅僅取決于個人的感覺,也成了別人眼中的看得見的可以衡量的一些指標。

然而,這種物質匱乏感的滿足所產生的快樂感覺不但是短暫的,是無法持續的,反而使人在產生短暫滿足的同時產生空虛感。現代人極端地夸大了物質和物質消費給人們帶來的滿足感。幸福的物化和符號化實際上是將美好生活變成為物質生活,物化和符號化使得人在生活中看不見人自身,看不見人生存的意義。一部手機、一件衣服、一件家用電器可能成為影響我們幸福的障礙,那只能說,我們讓自己虛無了,是我們自己打擾了我們的幸福。對于貧窮的人、物資匱乏的人來說,物質的豐富確實可以帶來滿足感,但是當物質豐盛成為一種常態的時候,物質和財富的增加并不必然帶來更多的滿足感,物質進而財富僅僅是美好生活的一個部分。生理的欲望和心靈的需求是兩個軌道,再多的物質也無法填滿心靈的空虛。幸福的難尋,并不是來自物質的匱乏,而是精神世界的匱乏,也正是因為如此,現代社會的幸福才變得如此的游離和不確定。幸福是快樂和滿足的感覺,因此,找到快樂之源很重要。有人感覺奮斗的過程就是幸福,有人認為社會需要自己就是幸福,有人感覺找到愛人很幸福,有人認為家庭團聚很幸福。當我們把幸福看作是生命過程的體會時,活著本身就是幸福。生命作為上天對我們的饋贈,如何使生命具有價值和意義才應該是幸福和快樂的根源。

三、美好生活的實踐追求與個性發展的過程

在傳統社會中,一方面,社會對于個人有明確的規范要求,一個人如果按照社會的規范要求自己,他就會成為社會規范所要求的人,這是一種目的論的建構模式。這是一種被規定的存在,大多數人在等級規范下沒有選擇的可能性。而現代人格結構是一種自由人格模式,自由人格意味著自由選擇,因此,只有自己能夠對自己負責。這兩種規范模式使得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對于信念和理性的態度不一致。在傳統社會,信念和目的被認為是客觀存在的,道德,制度,生活方式,行為規則等,這些都被人們看作是理所當然的。社會的價值和規范已經有了明確的規定,社會是定向的,而且這種定向和規范基本不變,所以人們很明確自己應該信仰什么,堅持什么,“人們并不真正對他們的信念負責,因為他們通過信念接受知識。當一個人開始運用其個人理性之時,他就承擔了巨大的責任。”(14)[匈]阿格尼絲·赫勒:《現代性理論》,李瑞華譯,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321頁。因為對于理性的運用,有可能危及到他們所賴以信任的世界秩序,與權威作對被認為是很瘋狂的。在現代社會中,情況是相反的,除了人們行為的最低邊界由具有國家效力的法律規定外,其他行為由個人自己確定。行為的目的、行為的方式,都是自己確定的,所以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這意味著運用理性來確定目的和達到目標的行為方式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成熟的標志之一就是理性地處理和看待問題。梁漱溟先生說中國的智慧是早熟的智慧(15)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世界出版集團2005年版,第227頁。,就是指中國人很早就開始用理性來思考和處理問題了。運用理性是現代人自然而然而且是應當如此的事情。然而,現代人對于我們自己堅持的信念負有責任,你決定堅持什么,你為了什么樣的目標而努力,這是每個現代人要深思熟慮的。因為一旦確定了信念和目標,可能會成為一個人一輩子的追尋,如果這個目標是善的,會發生好的結果,但是如果目標是惡的(有可能是反人類或者是反自然),甚至會發生毀滅性的災難。這意味著,現代人對于自己確定的目標負有根本性的責任。在善與惡、對與錯這類問題上人類之所以必須承擔巨大責任,是因為這是有關人類方向甚至是有關人類存亡的問題(人類科技的巨大進步,使得人類自己毀滅自己不是不可能,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而對于方向性問題人類恰恰不存在確定性。

在這個流動的不確定的世界中,個體受什么樣的目的牽引,選擇什么樣的生活,成為決定個體生存狀態和生存意義的根本性問題,這與傳統社會個體存在的被規定狀態迥然不同。但是,個體依據什么進行選擇,個體如何選擇,或者說,在流動的現代、多元的后現代,能否有確定的原則和價值對人們的生活進行引導,什么樣的目的是人應有的目的,什么樣的存在狀態才是人應該具有的狀態,馬克思關于完整的人的界定,關于人是在實踐中生成的存在的理論,以及關于人的自由發展聯合體的理論,為人的發展提供了價值導向。馬克思恩格斯談到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狀態,如“真正的財富就是所有個人的發達的生產力”(1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 ,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2頁。,是“個人關系和個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1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 ,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9頁。,“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總體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18)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81頁。,“人不僅通過思維,而且通過全部感覺在對象世界中肯定自己”(19)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83頁。。理想的人的存在狀態就是人的全面發展的狀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是以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為核心和最終目標,當然,這個發展的過程是無止境的。因此,以人的發展作為目的才是人的活動應有的目的。《共產黨宣言》把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概括成“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2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2頁。。所以,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是所有人的發展,而不是一部分人的發展,它不以一部分人的被剝削為前提。

如何才能達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德意志意識形態》談到的兩個基本條件,一是“生產力的普遍發展”,二是“普遍交往”(2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6頁。的產生,只有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和世界交往,才能逐漸消滅分工的固定化導致的人的發展的單一化。當然,這是一個發展的過程,“我們所稱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2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6頁。。“對實踐的唯物主義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2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5頁。因此,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狀態是通過人的現實性實踐活動不斷創造出來的。這個過程也就是我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的過程。達到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狀態當然是美好的,但是,創造美好生活的過程也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人在創造性實踐中,發展自己的能力、豐富自身的社會關系、滿足自己的需要,從而發展著自己的全面性。以人的發展為目標,人在勞動實踐中創造著人的現實存在,不斷豐富著人的理想存在,并不斷將理想存在轉化為現實存在,整個過程是人通過實踐不斷突破現有狀態發展自己的過程。如果說實踐結果達成人的努力目標,使人產生滿足感、幸福感,人的實踐過程作為豐富自己生命的過程,人的能力得以發展、社會關系得以豐富,這種生命充實、豐盈的感覺是幸福更持久的狀態,而且這個過程無有止境。

美好生活當然有一定的標準,但是這種標準的確定應該使人們在創造美好生活的過程中也充滿信心和幸福感,才是美好生活的最好標準。基于這樣的考慮,我認為,美好生活應該包括這樣幾個方面:首先是建立在生產力發展基礎上的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這是美好生活的基礎。基本的物質生活條件是生存的前提,如果沒有盈余、沒有選擇,是談不上美好生活的,就像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所說,“生產力的這種發展(隨著這種發展,人們的世界歷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時已經是經驗的存在了)之所以是必須的實際前提,還因為如果沒有這種發展,那就只會有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2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6頁。。同時,只有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人們的普遍交往才能產生,“生產力的這種普遍發展視作是絕對必需的實際前提,還因為:只有隨著生產力的這種普遍發展,人們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來”(2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6頁。。但是對于物質生活條件來說,多少才夠?無論是對自然資源供給還是人的真實需要來說,物質資源都是有限的,但是人的欲望如果不加遏制,則是無限的。所以必須對人的欲望有一個合理的控制,當然這既與社會制度有關,也與社會價值有關。至于怎樣才算是一個合理的度,是一個需要探討的問題。但是人要明白的是,除了在物質匱乏時期,過多的物質條件并不會給人帶來更大的滿足感。艾倫·杜寧曾指出:“消費社會不能兌現它的通過物質舒適而達到滿足的諾言,因為人類的欲望是不能被滿足的。人類的需要在整個社會中是有限的,并且真正個人幸福的源泉是另外的東西。”關于這“另外的東西”,他寫道:“我們能夠培養深層的、非物質的滿足,這種滿足是幸福的主要心理決定因素;它包括家庭和社會關系,有意義的工作以及閑暇。”(26)[美]艾倫·杜寧:《多少算夠:消費社會與地球的未來》,畢聿譯,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6-27頁。因此,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僅僅是美好生活的基礎,它既不是美好生活的全部,也不能指望我們可以通過不斷地改善物質生活條件來獲得更大的滿足。其次是公正的社會制度和良好的社會秩序,這是美好生活的制度條件。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16)《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人民日版》2017年10月19日。人民不但要改善物質生活,更需要心理的安全和穩定,公正和平等的社會制度才能給人以安全感和舒適感,給人們創造安全穩定的生活環境。三是精神生活的富足。精神生活既包括知識的獲得,審美的享受,友誼的力量,也包括精神作品的創造。物質的需求和供給是有限的,但是人的精神發展是無限的。四是美好生活既是目標,也是奮斗的過程。奮斗包括有意義的工作,目標的達成,對社會的貢獻,自身價值的實現等等。為實現目標奮斗的過程本身就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不能僅僅把目標達成的瞬間看成是幸福。因為奮斗的過程本身就是發揮人的潛能和人的能力提高的過程,就像習近平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談到的,“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17)《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見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503/c1024-29961468.html.。

現代社會,凡是可以納入人自身財富的都可以成為衡量美好生活的指標,如安定的生活、休閑時間、適量的物質財富、行為選擇的自由、美好價值的追求和精神追求、奮斗的過程。社會為人的實踐和發展創造必要條件,這是獲得美好生活的外在條件,而個體通過實踐將種種發展的可能性變為現實性,則是美好生活的主觀條件。我們不能將美好生活完全訴諸于主觀的感受,當然外在的條件也不能自然而然地成為美好生活的模型。人的美好生活離不開人的實踐和創造,人在實踐和創造中發展自身,“個人的真正的精神財富完全取決于他的現實關系的財富”(1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9頁。,人在實踐中、在社會交往中豐富著自己的生命,在這個過程中人創造著美好生活。因此,人通過實踐創造理想的社會條件并在創造中不斷發展自己的過程也就是美好生活的創造過程。美好生活不應該成為一個固定的界限,關于美好生活的理解應該為人的發展提供一種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歡
生活發展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從HDMI2.1與HDCP2.3出發,思考8K能否成為超高清發展的第二階段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漫生活?閱快樂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生活感悟
特別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 18:38:15
無厘頭生活
37°女人(2016年5期)2016-05-06 19:44:06
水煮生活樂趣十足
瘋狂讓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竅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色7777精品在线| 精品国产99久久| 综合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狠狠亚洲五月天| 69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观看| 9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焦|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日日拍夜夜嗷嗷叫国产| 黄色国产在线| 网友自拍视频精品区|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免费视频6| 福利一区在线| 婷婷六月天激情| 日韩123欧美字幕|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欧美区一区|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julia中文字幕久久亚洲| 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 国产人人射|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视频| 在线五月婷婷|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视频|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AV|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亚洲无码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欧美理论2019理论| 亚洲精品无码人妻无码| 日韩精品亚洲精品第一页|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香蕉蕉亚亚洲aav综合| 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高清不卡|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电影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播放| 亚洲人网站| 日韩高清无码免费| www.精品视频| 国产91久久久久久| 久久毛片免费基地| 九色视频一区| 国产精品女人呻吟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app| 国产日本一线在线观看免费| 午夜爽爽视频|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黄色污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自拍|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国产肉感大码AV无码|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图区| 国产高清毛片|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三寸蜜桃| 婷婷午夜天|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1区2区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亚洲人成在线| 亚洲女同欧美在线| 国产成人欧美|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激爽大片在线播放| 色综合a怡红院怡红院首页| 免费欧美一级| 亚洲欧美精品日韩欧美| 天堂网亚洲综合在线|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91免费观看视频| 东京热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亚洲精品综合一二三区在线| 欧美成人免费午夜全| 深爱婷婷激情网| 在线观看免费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