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秀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南院急診科,廣東 廣州 510120)
壓瘡,即應激性潰瘍,是由于機體局部組織長期受壓,血液循環障礙,組織缺乏營養,導致皮膚功能失常而引起的組織破損和壞死。一旦發生壓瘡,不僅增加患者的痛苦、加重病情、延長病程,嚴重地甚至因繼發感染引起敗血癥而危及生命[1]。因此,壓瘡的預防與護理一直是臨床護理工作中的重點、難點,亦是評價臨床護理質量的重要指標[2]。有效預防壓瘡,降低壓瘡發生率,仍是當今護理學研究的難題。品管圈即質量控制圈,是由同一工作現場的人員自動自發地進行質量管理活動而組成的小組,在自我啟發及相互啟發的原則下,活用各種統計手法,以全員參與的方式,繼續不斷地對工作現場進行改善與管理。壓瘡危險評估表應用于預測和篩選壓瘡高危人群,進而提供具有針對性的護理預防措施,提高壓瘡的管理質量[3]。我科采用Waterlow’s評估表,對所有入院和住院期間病情變化的患者進行壓瘡危險程度評估,并成立品管圈對壓瘡高危患者家屬預防壓瘡措施的知曉情況進行研究,有效降低了我科室的壓瘡發生率,匯報如下。
調查2017年8月8日~8月18日與2018年1月1日~2018年1月11的壓瘡高危患者家屬對預防壓瘡措施的知曉情況,計算知曉率,并進行改善前后對比。
1.2.1 成立品管圈小組由7名自愿報名參加的護士組成品質管理小組,設定圈名為“守護圈”,選出圈長1名、輔導員及秘書各1名。活動主題為“提高壓瘡高危患者家屬預防壓瘡措施的知曉率”,活動時間為2017年8月至2018年4月。
1.2.2 擬定活動計劃總體分為主題選定、計劃擬定、現狀把握與解析、設定目標、對策擬定與實施、效果確認等步驟進行。
1.2.3 現況把握與解析針對活動前存在的問題,從減壓工具的使用、壓瘡發生的原因、好發部位、高危人群、翻身的注意事項及家屬護理時好發部位的查看等方面自制調查問卷對壓瘡高危患者家屬防壓瘡措施的知曉情況展開現狀調查,通過調查統計得出2017年8月8日~8月18日壓瘡高危患者家屬預防壓瘡措施的知曉率為50%,繪制改善前柏拉圖,確定改善重點。根據目標值設定公式計算出目標值為71.25%,改善幅度為42.50%。
針對改善重點,經過大家頭腦風暴應用關聯圖討論與解析,找出末端原因并評分選定要因,通過問卷調查,判定真因。根據80/20 原則得出了減壓工具使用少、護士的壓瘡護理培訓少、宣傳資料缺乏、宣教力度不足、宣教培訓形式單一、無簡易視圖資料六個真因。
1.2.4 對策擬定與實施應用頭腦風暴法,圈員們利用系統圖層層分析并解決最末端原因,并從重要性、可行性、迫切性、經濟性四方面進行評分,擬定四個對策.
1.2.4.1 宣教壓瘡發生原因患者入院時,護士使用Waterlow’s壓瘡護理評估單進行評分,對于評分≥20分的壓瘡高危患者及家屬宣教壓瘡發生原因,并嚴格進行床邊交接班,仔細查看患者的皮膚受壓部位情況, 認真落實健康宣教,提高高危壓瘡患者家屬對壓瘡的防范意識和預防壓瘡措施知識。
1.2.4.2 宣教減壓工具的使用皮膚受壓力作用是導致壓瘡的重要因素。若70 mmHg 的壓力持續 2 h就可能導致不可逆的細胞壞死,這表明每間隔一段時間就為高危壓瘡患者減輕壓力很有必要。所以,預防壓瘡的關鍵在于間歇性減壓。培訓病區護士如何使用減壓工具及敷料;制作減壓工具的相關海報并在壓瘡高危患者入院時由當班護士利用海報宣教培訓家屬如何使用減壓敷料。
1.2.4.3 視頻指導家屬翻身上網查找指導家屬翻身相關視頻,家屬觀看視頻后由護士指導家屬為壓瘡高危患者翻身。護士觀察家屬翻身手法是否正確,并給予相對應的指導。正確的翻身方法:側臥位時身體傾斜保持成30°左右。如需抬高床頭應<30°,骶尾部的剪切力應在膝部墊枕頭的幫助下或適當抬高床尾以達到最小值,翻身變換體位時避免拖拉拽。
1.2.4.4 制作壓瘡及其好發部位海報制作宣教海報并粘貼在病區宣傳欄內,壓瘡高危患者入院后,由當班護士講解壓瘡的定義及常見體位下壓瘡的好發部位。
通過這次品管圈活動,我科壓瘡高危患者家屬對預防壓瘡措施的知曉情況有明顯的提高,知曉率由活動前的50%提升至72.94%,通過鞏固對策,運用公式計算得出目標達成率為136.47%,進步率為58%。
各成員的解決問題能力、溝通與協調、責任心、自信心、團隊合作、質量管理技能、積極性和個人素質修養呈正積極成長。
壓瘡是皮膚在局部因素綜合作用下引起的組織變性、壞死的病理過程,在壓瘡護理中預見性是第1位的。因此,壓瘡重在預防!及時篩查壓瘡高危患者,分析家屬對壓瘡預防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并對家屬采取積極有針對性的預防壓瘡措施的宣教,提高家屬預防壓瘡措施的知曉率,進而減少高危患者壓瘡的發生,提高護理工作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