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海峰 歐陽文璟 董春欣 楊婧婕
摘 要:立足新時代,我國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等七大戰略以及“制造強國”等十二個強國目標。貫徹落實這些戰略任務,提升國家綜合實力,迫切需要改造、升級傳統的工科專業,推進新工科建設。基于這一背景,本文論述了地方高校環境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的意義,提出了該模式的實踐對策。
關鍵詞:新工科建設;環境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02.186
“新工科”與新興產業相對應,首先,它是指針對新興產業的專業,如人工智能、云計算、機器人、智能制造等;其次,它也包括傳統工科專業的升級改造。未來的新興產業和經濟業態需要的是創新能力強、工程實踐能力強、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的、復合型的“新工科”人才。因而,對環境工程專業來說,實踐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是時代發展的要求。
1 環境工程專業實踐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的意義
1.1 社會意義
環境工程職業資格制度的建立,對高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必須具備更高的素質。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是職業資格制度背景下本科專業的教學目標。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的實施,以工程技術為主線,以實際工程為依托,致力于提高學生的工程意識、實踐能力以及素質,服務于社會發展需求,能夠為社會輸送大批創新型工程師。
1.2 理論意義
(1)明確了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的主要任務。“育人為先”是教育發展和改革的中心思想,教育教學的核心環節就是人才的培養,重視學生的職業發展,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1]。高校環境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能夠激發學生潛力,增加學生的專業知識儲備,迫使加強實踐能力,養成積極創新的精神,成為適應性強的工程師。
(2)創新教育理念。“卓越計劃”倡導“分類實施、形式多樣、追求卓越”的思想,鼓勵各類型的高校明確特色專業,有針對性的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在不同類型的人才培養實踐上力求卓越。它為人才培養指明了發展方向,對高校來說,可以將其作為專業發展的教育教學理念。
(3)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創新型工程人才是社會和行業發展的需要,高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學體系都面臨著轉型,準備接受更高的挑戰。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的實踐,有利于深化高校人才培養改革,建立健全人才培養體系,使人才培養體系趨于系統化、完整化,改變高校人才培養脫離實際需求的現狀,培養應用型人才。
1.3 實踐意義
環境工程專業的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能夠提升該專業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建立多層次的專業與能力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準則 ,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形成完整的“實驗、實訓、實踐”教學體系。同時,“卓越計劃”也有利于提升環境工程專業的師資水平,組建一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一體化的專業教師隊伍。
2 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的實踐對策
2.1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1)完善教師評價體系。卓越工程師的培養需要教師具備行業的實踐經驗,學校應完善教師的評價機制,對教師的實踐能力進行評價,在根本上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例如,將實踐能力納入年終考核,使之成為職稱評定的依據。
(2)完善人事制度。學校要建立創新性的人事制度,使之適應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發展目標,轉變教師角色定位,使教師從理論、課本中脫離出來。
2.2 優化課程設置
環境工程是一門交叉學科,涉及生物、物理和化學等學科,有些高校存在環境科學專業與環境工程專業混淆的現象,環境工程更強調對學生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的考察,因而,高校應做好課程設置工作,增加“設計”在課程中的比重。以“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課程設置為例,應讓學生自行設計處理方案、流程,計算相關數據,選擇設備儀器,繪制所需圖紙,合作探究,查找文獻,撰寫論文。在這一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基本技能。
2.3 引導學生參與教研過程
進入專業學習階段,教師可以利用導師制、科技競賽、創新實驗、科技立項等方式引導環境工程專業的本科生參與到教師的教研過程中,進一步強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培養工程師所需的綜合能力。以江南大學為例,其環境工程專業采用導師制,優秀的學生加入研究團隊,參與到制定方案、安裝設備、數據分析、資料整理等各個環節,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動手能力。
2.4 校企合作,建立實訓制度
校企合作是卓越工程師培育模式的課外延伸,能夠讓學生接觸工程一線的具體工作內容。通過工程模擬教學為學生營造訓練環境,是開展情境教學、增加學生體驗感的教學方法。基于這種實訓制度,初步養成學生的適應性和應變性,再通過校外實踐的方式,完善實驗基地建設,安排學生進入企業進行實習,為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生角色由“參觀型”向“準員工型”轉變。
2.5 強化職業素質教育
卓越工程師不但要求人才培養目標指向專業性與技術性,更要求培養出高品質、高素質的社會型人才。高校有必要重視素質教育,在環境工程專業的教育實踐中滲透德育教育,充分挖掘學科專業的德育資源,讓學生明確職業定位和職業素養,有目的性地強化自身學科素養,實現全面發展,適應卓越工程師對個人品德的要求。
3 結束語
總之,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要充分了解時代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在開展環境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活動時,要將基本技能教育與素質教育結合起來,讓工程師在具備專業的工作能力的基礎上,樹立起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將“卓越工程師”的培養目標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楊春維,任百祥,滕洪輝等.基于“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教學改革初探——以吉林師范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為例[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9(03):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