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穩
(徐州市腫瘤醫院,江蘇 徐州 221003)
患者進行手術之前通常需要由醫師對其采取麻醉處理,其接受麻醉處理以后,機體的熱量會由內向外不斷散發,極容易導致患者體溫下降,同時其接受手術的過程中還會伴隨產熱減少,進一步消耗熱量。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處理,就會導致嚴重的不良后果。現今對患者進行保溫時,國際上使用的是主動充氣式保溫系統。近年來隨著醫學日益發達,預防低體溫理念逐漸進入了研究人員的視野,該理念被提出之后,多個國家對其在臨床保溫中的有效性進行了研究。經過國外的多項研究以后,該種方法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推崇。但是此項研究由于受到地區以及技術的限制,我國內部關于此項研究的結果還仍待深入考察,本文特分析了預防低體溫在圍手術期的作用及其研究進展,從而為該項研究的應用提供更為廣闊的研究思路。
圍手術期的低體溫主要指的是患者在手術期間的各個時間段,身體的體溫均低于36℃,其也是進行該手術時最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由于我國地域面積遼闊,不同地區的醫院使用的麻醉方式、手術種類、體溫監測方式、研究的樣本量均存在著較大的區別,因此沒有一個確定的發生率,在2013年北京地區全身麻醉患者的低體溫發生率調查統計中得出,圍手術期手術患者的低體溫的發生率達到了39.9%[1]。而在實際的就診過程中,造成患者出現意外低體溫的因素眾多且極為復雜,患者在手術期間機體的溫度還會不斷下降,若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對其進行控制,極易引起各種不良并發癥的發生[2]。機體的皮膚保溫分為兩個方式,一是主動保溫,二是被動保溫。相對于被動保溫來講,主動充氣式保溫在國際的應用中更加廣泛,其可以使患者的核心溫度得到有效保持,使用過程中有著極高的安全性,同時不會對手術室的整個環境造成污染[3]。但是由于存在溫度梯度,對患者實施麻醉以后,核心溫度下降的速度會直接加快,加上機體的熱量不斷流失,該種加熱方法的效果又存在一定的不足,所以單用該種保溫方法在注入麻醉藥物以后,難以持續對患者的核心溫度進行維持[4]。
使用預防低體溫的方式對患者進行保溫時,其包括在患者即將要注射麻醉藥物時,指導患者服用血管擴張藥物,同時利用主動加溫系統對患者進行加溫,其原理在于麻醉后患者會出現血管擴張,該過程可以使用血管擴張的藥物來代替,患者由于處于該狀態,其中心到外圍的溫度梯度便會降低,麻醉誘導產生的再分布低體溫也會隨之降低[5]。祝妍華,謝小玲等[6]選擇了30例行非CPB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的患者進行了研究,時間控制在60min左右,研究結果表明,實施預防低體溫的保溫組與對照組相比,身體溫度明顯升高,而且在保溫期間沒有主訴不適。
預防低體溫的持續時間在現今的研究過程中仍無準確的定論,不同的研究得出的時間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最低有10min,最長達到2h[7]。早期證明其持續的時間為1-2h,但是這么長的時間顯然已經不符合現今圍術期手術的要求[8]。夏玲,姜云等[9]選擇了7例男性志愿者進行了研究,通過對其進行為期2h的預防低體溫實驗以后,使用監測系統對其機體的熱容量監測結果顯示,所有志愿者在第1h之內均無不適癥狀以及汗液分泌,從第2h開始,有4例志愿者開始出汗,使熱交換效率得到了限制,根據監測系統的結果顯示,對患者進行預防低體溫30min以后,其外周熱量的增加已經可以抵消掉使用麻醉藥物后患者在1h內散布的熱量,所以得出預防低體溫的時間應該控制在0.5-1h之間,緊接著后續對該時間范圍又進行了多次研究,研究證實了該研究的準確性。李風玲,吳洪霞等[10]對進行麻醉手術后10min、20min以及30min三個時間段的預防低體溫效果進行了研究,并選取了同期使用非預防低體溫措施維持患者核心溫度的對照組作為對比,結果顯示研究組三個時間段的保溫效果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因此得出了即使10min的預防低體溫,也可以預防圍手術期患者出現意外低體溫。
現今的報道中指出,主動加溫系統包括有輻射加溫系統、循環水加熱系統、充氣加溫系統等[11]。循環水加熱系統是較為經典的加熱方法,其需要與患者進行直接性的接觸,通過熱傳遞的方式維持患者身體的正常溫度。而充氣加溫系統則由保溫毯以及加熱單元組成,通過其在患者周圍形成暖氣,通過暖氣流在空氣中的流動來實現對患者溫度的維持。輻射加熱設備多用于小兒ICU病區,其不與患者直接接觸[12]。肖瑩,孫曉紅等[13]選擇了330篇與預防低體溫設備相關的文章,從中選取了25個與保溫設備相關的內容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充氣加溫系統,使用循環水服裝效果更好。成健,楊洋等[14]選擇了40例行腹部大手術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中所使用的3種加熱系統進行了對比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對電阻加溫系統與充氣加溫系統來講,使用循環水服裝的效果更佳,其可以產生更多的熱交換,從而有效維持患者的核心溫度。肖瑩,咸春靜等[15]選擇了70例行全膝關節置換術的老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采用的麻醉方式為蛛網膜下腔麻醉,研究表明,使用循環水毯以及充氣加溫組比較未顯示出顯著的差異,但是充氣加溫組的術后寒戰發生率更低。
對患者進行預防低體溫時,時間和溫度得設置是兩項極為重要的因素,無論是時間過長,還是溫度過高,都可能會影響到出汗調節,從而使機體散發出更多的熱量,降低患者的舒適度[16]。劉輝,李韶玲等[17]選擇了10例志愿者利用BairHugger進行了該方面的研究,對其在預防低體溫期間的兩種設置模式進行了研究對比,分別從最高的43℃和最低的38℃根據志愿者的耐受性進行下調和上調,最終的研究結果顯示在預防低體溫的最高溫度以及最高風速下,所有的志愿者均可以耐受60min,且在60min之內,志愿者的核心溫度均能持續在正常的時間范圍內,因此從43℃開始對患者進行溫度調整,方案更優。
使用預防低體溫這種方法不僅可以使患者長期保持正常的體溫,還有著四個好處,首先預防低體溫即在手術開始之前對患者進行保溫,因此操作起來更加簡單,降低了對外科手術的干擾[18]。其次是適宜的溫度可以使患者在手術之前心情得到緩解,提升手術的質量[19]。另外,對患者進行預防低體溫操作之后,患者的血管就會擴張,從而為外周靜脈導管的置放提供了方便[20]。最后是在進行預防低體溫期間,患者可以清醒的配合醫師保暖,從而提升患者對本次手術過程的滿意率[21]。
圍手術期的患者在進行手術時,極容易出現體溫下降,嚴重時可發生嚴重的不良后果。因此維持患者在該階段的體溫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22],而且通過預防低體溫措施之后,提升了手術過程中的質量,也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恢復,站在經濟學的角度,為患者節省了住院的費用[23]。此外,由于我國地理位置極大,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氣候,因此對于預防低體溫的要求也較為復雜,如果不考慮當時手術的實際情況,直接對患者采取保溫措施,也會加大患者的痛苦,從而影響到整個手術的結果[24]。使用預防低體溫措施,不僅花費的成本較低,對于小手術而言,由于患者本身心態較好,因此有著更好的效果,所以該種方法在臨床研究中有著極高的價值[25],可以有效避免患者出現意外低體溫,但是其在相關方面的研究還應該繼續進行[26],以為其獲得最優的效果提供更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