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懷霞,李 艷,張秀峰,黎桂蘭,王 慧
(山東省胸科醫院腫,山東 濟南 250013)
糖尿病患者夜間低血糖一般出現在凌晨1-3點鐘左右,因老年人反應性降低,有時感覺不到低血糖反應的發生,而直接進入昏迷狀態;有些患者甚至會因為低血糖而在睡夢中失去生命。所以夜間巡視時,觀察病人一定要仔細,要聽患者的呼吸的聲音、看患者的腹式呼吸,注意患者的翻身情況,只有這樣才能發現問題和預防問題的發生。我院2017年11月入住一位診斷為“惡性間皮瘤”的老年男性患者,住院期間夜間發生一次低血糖昏迷,護士在夜間巡視病房室時及時發現,通過積極搶救,病人轉危為安,現將該病人的搶救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2017年11月我院腫瘤內科入住一名男性“胸膜間皮瘤”病人,65歲,體質虛弱,營養不良,貧血面容,右側胸痛,飲食欠佳,食納少,既往糖尿病史10年,入院后給予檢測三餐前血糖,給予甘舒霖30R 14U、12U于早晚餐前30鐘皮下注射,2017年12月11日夜間2:00護士王X在巡視病房時發現患者零點、1點、2點時一直為左側臥位,就上前查看患者,發現患者呼之不應,表情淡漠,周身濕冷,瞳孔縮小至1mm,對光反射遲鈍,呼吸脈搏存在。立即通知值班醫生,急測指尖血糖為1.4mmol/L,遵醫囑給予5%葡萄糖250ml加50%葡萄糖40ml靜滴,給予心電監護,護士給予科室專為糖尿病病人準備的糖塊含化,2:20附測血糖為2.6mmol/L,瞳孔為2.5mm,對光反射正常,肢體逐漸轉暖。2:40再次測血糖為6.8mmol/L,患者意識明顯好轉,可準確回答問題,病人轉危為安,夜間病人一般情況較好。晨起空腹血糖5.2mmol/L,暫停早餐前胰島素注射,患者進食尚可。經詢問病史得知患者2017年12月10日晚餐前血糖為12.9mmol/L,給予甘舒霖胰島素12U皮下注射后,患者晚餐進食較少,睡前未加餐。遵醫囑囑患者按時按量進食,如飲食有所減少應適當減少胰島素的用量,加測睡前血糖。調整患者甘舒霖30R10U、8U早晚餐前30分鐘皮下注射。于2017年12月17日順利完成化療治療后出院。
由多種原因引起的以靜脈血漿葡萄糖(血糖)濃度過低狀態;臨床上以交感神經興奮和腦細胞缺糖為主要特點的綜合征,臨床表現為突然出現饑餓感、頭暈、心悸、出冷汗、軟弱無力、焦慮、緊張、手抖、心率加快,重癥者虛脫、抽搐、昏迷,甚至死亡。 低血糖的診斷標準:接受藥物治療的糖友血糖≤3.9mmo/L,當血糖低于3.2mmo/L會出現低血糖癥狀:如肌肉顫動,心悸,焦慮,出汗,饑餓感,皮膚感覺異常等,當血糖低于<2.8mmol/L認知障礙,當血糖低于1.5mmol/L會出現嚴重的神經組織糖缺乏,如神志改變,認知障礙,抽搐,昏迷。當低血糖昏迷達6小時以上患者就會癡呆或死亡。
一些拮抗胰島素的內分泌激素分泌水平降低,在夜間胰島素的需要量減少,很容易發生低血糖,并且有時低血糖表現不典型;再加老年人反應遲緩,有時會感覺不到低血糖癥狀,就直接進入昏迷狀態。護士在夜間值班時要嚴格按照護理分級要求巡視病房,巡視中要警惕低血糖反應的發生,夜班護士接班時一定要詳細了解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夜間巡視病房觀察要仔細,聽患者的呼吸音,睡眠中要觀察腹式呼吸的情況,并且要注意患者體位的變化情況,當發現患者出現心悸、大汗淋漓、面色蒼白、反應遲鈍、行為怪異時及時測血糖,以便及時發現不典型或無癥狀性低血糖,預防糖尿病低血糖性昏迷的發生。
責任護士應提前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有關低血糖反應發生的臨床表現及危害,讓患者能以及早的發現低血糖反應,能以積極地預防及配合治療,保持樂觀的情緒。在發生低血糖反應后,護士要沉著應對,給予患者及家屬心理支持。對于夜間不入睡或表現異常的患者要仔細詢問患者的不適癥狀以便及早發現問題。
國外研究報道:血糖低于6.1mmo/L會增加低血糖的風險,睡前血糖低于6.0mmol/L時,要囑患者適量加餐,如:牛奶,少量水果,或餅干等可緩慢吸收的食物,以防止夜間低血糖的發生,并及時報告醫師以調整降糖藥,預防夜間低血糖的發生。當餐前血糖低于6.0mmol/L,調整胰島素的注射量,患者因特殊情況不能進食時,要暫停胰島素的注射,以免發生低血糖反應。
當懷疑患者發生低血糖反應時,要立即檢測血糖水平,血糖低于3.9mmol/L時,不論患者有無低血糖癥狀,我們均應補充葡萄糖或含糖食品;對于重癥低血糖,出現意識障礙者,要應立即給予50%葡萄糖20-40ml靜脈注射,或給予胰高血糖素0.5-1.0mg肌注,每15分鐘檢測血糖一次,當血糖仍低于3.0mmol/L,繼續給予50%葡萄糖60ml靜脈注射或給予5%或10%的葡萄糖注射液靜脈滴注,對于老年人低血糖昏迷者,靜推50%葡萄糖至患者清醒后,應再繼續靜脈滴注葡萄糖注射液,以防止昏迷再次出現。意識回復后要繼續檢測血糖24小時-48小時,主管醫生或值班醫生要及時了解患者發生低血糖反應的原因,根據原因調整用藥,對于意識障礙者,短期內放松對血糖水平的控制目標,對患者家屬進行低血糖反應相關知識的培訓。
低血糖反應臨床主要表現為心悸、出汗、焦慮不安等交感神經興奮癥狀,也可表現為意識障礙、神志改變、昏迷、抽搐等中樞神經癥狀。部分老年患者會表現為反復性低血糖,如治療不及時,可誘發心腦血管意外,出現嚴重的昏迷、休克。引起住院糖尿病患者發生低血糖反應的原因很多,常見為口服降糖藥使用過量、胰島素注射過量、進食過少或運動過量,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因為各器官功能退化,對于低血糖癥狀知覺減少,糖異生功能降低,胰島素的清除能力下降,所以老年糖尿病患者極易發生低血糖反應甚至出現低血糖反應性昏迷甚至休克癥狀。夜間低血糖常在睡夢中發生,不易被察覺,從而錯過搶救機會導致患者死亡。因此,護士在夜間巡視病房尤其重要,在巡視中要嚴密觀察病人的睡眠狀態,不僅需要用視覺器官觀察,還要重視聽覺,嗅覺的觀察,要聽聲音、看體位、查呼吸。及時發現患者異常,只有這樣才能夜間及時發現患者的低血糖反應,能夠及時的處理和預防低血糖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