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梅,張 佩,楊菊華
(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醫院,云南 楚雄 675000)
隨著國內臨床醫療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危急重癥得到了更好的治療與護理。急性心肌梗死屬于心內科多見疾病之一,其主要導致心血管出現問題,由于起病急,搶救時間緊迫,而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其治療過程中規范科學的護理有助于降低并發癥出現,發揮治療的有效性。循證護理是護理學領域里一種合理有效的護理模式,能在護理活動中將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是保證臨床護理效果的關鍵因素,因而本院將進一步探究循證護理應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律失常,望能為循證護理提供更多的應用價值依據。現將報告如下:
選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順利治療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律失常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35例,年齡47至82歲,平均年齡(60.7±8.1)歲,男20例,女15例;觀察組35例,年齡48至84歲,平均年齡(60.9±8.2)歲,男21例,女14例;比較兩組研究對象基礎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皆同意并簽訂知情同意書,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1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并實行24小時的心電監護,仔細觀察患者的病情發展。對患者實行基礎治療,囑咐其按時按量用藥以及吸氧,保持良好的睡眠注意臥床休息。
1.2.2 觀察組將從對照組的基礎護理上再給予循證護理
針對患者的具體病情采取靈活科學的護理方式。建立循證護理觀察小組,對于其護理人員進行相關的系統培訓,掌握其護理要求、核心理念方可進行護理。在護理之前需要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律失常患者的實際病情,查證相關病情和護理資料,清除影響預后及并發癥產生的主要因素,結合這些循證護理問題來制定切實可行的護理方案。嚴格監測其24小時內心律失常發生率,及時處理患者心悸頭暈等突發情況。對危險因素如生活習慣、心律失常等進行干預控制,預防并發癥出現。按時給與患者適量藥物分別為早上五點,中午十一點,晚上八點,觀察其是否出現不良反應。注重患者的心理護理,排解其不良情緒,以及安排康復性運動,適度活動四肢避免血栓。
將數據納入S P S S 1 9.0統計軟件中進行分析,若(P<0.05)則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分析對比兩組心律失常產生率,對照組18例(51.43%)患者出現心律失常,觀察組9例(25.71%)患者出現心律失常。觀察組心律失常產生率明顯比對照組心律失常產生率更低,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3.96,p=0.000<0.05)。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內科重癥疾病的一種,一到兩周內最容易出現心律失常,其心律失常發病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在高發期內發病一個小時內百分之五十的患者易出現猝死危機。心律失常在一般情況下,是可以通過及時治療護理來控制干預的,因而,應用有效科學的護理方式將對疾病的控制起著重要的作用,對患者的生命健康有著重大的意義。
循證護理的核心是將理論知識與臨床經驗以及患者的具體病情相結合,通過系統科學的分析計劃再實施于臨床護理之中[2]。依據患者實際情況,提供標準合理的有效護理,比傳統的常規護理更注重科學協調的運用,最大范圍地滿足患者的護理要求。從心理上積極配合治療,循證護理以其規范的臨床護理,來利用醫療的有限資源有效護理患者,發揮其治療的最佳效果。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心律失常產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循證護理對比常規護理效果有顯著提升,循證護理應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律失常患者,能夠降低并發癥產生,提升其生活質量[3-4]。
綜上所述,循證護理應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律失常患者,可以減少并發癥出現,提高患者滿意度,能提升生活質量[5]。護理效果好,有助于促進醫患關系和諧發展,值得在臨床中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