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霞,周紅葉,劉金艷
(北京中醫(yī)醫(yī)院平谷醫(yī)院,北京 101200)
作為國家級重點專科,康復二科收治的患者以腦出血與腦梗阻等腦血管疾病為主,患者常會出現(xiàn)偏癱表現(xiàn),繼而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1]。究其原因,是患者血液在深靜脈處產(chǎn)生異常凝結,使患者長期處于病痛之中,其正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特別是血栓脫落,會造成腦、肺等臟器栓塞,威脅患者生命安全[2]。因此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是中風偏癱患者護理的關鍵性內(nèi)容。本文選取我院康復二科中風偏癱患者92例,采用對照分析法分作2組,通過常規(guī)護理與預防性護理進行干預后,對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進一步研究,現(xiàn)作相關報告如下。
選自我院2017年12月-2019年1月間收治的康復二科中風偏癱患者92例,均分2組,參照組46例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研討組46例患者采用預防性護理干預。
參照組:年齡47.1-78.4歲,平均(62.76±8.23)歲,男女比例28:18。患者中有35例腦梗塞,有11例腦出血;研討組:年齡46.7-77.6歲,平均(63.46±8.71)歲,男女比例29:12。患者中有34例腦梗塞,有12例腦出血。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以及疾病種類等一般資料對比,未見實質性差異,P>0.05,組間比較符合有效性。
參照組46例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必要的病房清潔,給患者進行安全健康宣教,心理護理工作的開展等護理常規(guī)干預。研討組46例患者采用預防性護理干預,護理操作介紹:
1.2.1 執(zhí)行健康教育,進行風險評估
對患者與其家屬實施關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相關知識等宣教工作,達到基本的預防作用。根據(jù)Autar評分量表,篩查風險因素,針對不同的風險采用針對性的施護,對于高風險人群,建表追隨,每日檢查、記錄患者雙下肢皮溫、色澤、腿圍、足背動脈搏動、疼痛等情況,通過對比觀察,及時了解患者的病情變化。
1.2.2 飲食介入
加強飲食護理是預防性護理干預的關鍵所在,在確保患者飲用足夠的水與維生素的同時,注意控制其鹽、油及膽固醇的攝入,一旦患者有血糖過高的表現(xiàn)時,及時降低糖分的攝入。要求患者戒煙,由于煙內(nèi)含有尼古丁等物質會刺激靜脈血管,并引起血管收縮,因此煙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誘發(fā)幾率相當高。
1.2.3 體位與肢體功能鍛煉
護理人員應當指導患者保持功能性體位,指導患者抬高患肢30°,鼓勵患者早日下床活動,定期為患者翻身叩背,進行簡單的關節(jié)運動。每天3次,每次15分鐘協(xié)助其做四肢向心性按摩,對于靜脈回流起促進作用,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適當?shù)闹w功能鍛煉對于中風偏癱患者的康復十分必要,在其身體條件許可的基礎上,下床活動從坐-站-原地踏步-輪流抬腿-扶物前進循序漸進,特別強調不可操之過急。
對于2組中風偏癱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后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情況進行認真觀察并作記錄。
將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至SPSS19.0軟件中作進一步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護理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以例數(shù)(%)表示,并開展x2檢驗,將P<0.05作為組間差異存在顯著性的判定依據(jù)。
對于2組中風偏癱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后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情況進行認真觀察并作記錄。參照組患者中有11例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其發(fā)生率為23.91%,而研討組患者中有3例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為6.52%,從數(shù)據(jù)來看,研討組采用的護理方式對于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更有效,P<0.05,差異存在顯著性。
中風偏癱患者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后,往往出現(xiàn)疼痛性股白腫、股青腫、淺靜脈曲張與患肢腫脹等多個不適癥狀,不僅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而且存在第二次傷害的可能性[3]。預防性護理干預通過執(zhí)行健康教育、飲食介入、體位與肢體功能鍛煉等多個措施,從源頭上預防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4]。首先,對患者與其家屬實施宣教工作,達到基本的預防目的。然后整體評估患者的病情,確定高危人群,著重開展預防干預。加強飲食護理,在確保患者飲用足夠的水與維生素的同時,注意控制其鹽、油及膽固醇的攝入,特別強調戒煙的重要性[5]。另外注重功能性鍛煉,但應當注重循序漸進,切不可操之過急。
參照組患者中有11例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其發(fā)生率為23.91%,而研討組患者中有3例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為6.52%,從數(shù)據(jù)來看,研討組采用的護理方式對于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更有效,P<0.05,差異存在顯著性。綜上所述,預防性護理干預對中風偏癱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有積極影響,有效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同時,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