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秀珍,提文萍
(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人民醫院,山東 棗莊 277400)
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斷地改善,生活習慣與飲食結構也發生著較大的改變,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在逐年上升,給廣大患者以及臨床工作都帶來了較大的負擔。糖尿病的發生同患者的生活環境,飲食習慣以及生活方式等密不可分,屬于一種可防可控但無法痊愈的終身性疾病,糖尿病本身并不會給患者帶來較大的影響,但由于糖尿病而引發的多種并發癥會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具有較高的病殘率與病死率,給患者的生命安全帶來威脅。患者在住院期間由于護理人員的監督,能夠較好的遵從醫囑,但在出院后,由于無人監督,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較差,因此在患者出院后進行延續性護理干預對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其預后有著重要意義。
選取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76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在臨床表現中均有乏力,多尿,消瘦等癥狀,其中實驗組38例,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齡49~78歲,平均年齡(61.4±1.7)歲;病程0.5~8年,平均病程(4.2±0.9)年;對照組38例,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齡47~82歲,平均年齡(62.3±1.5)歲;病程0.6~9年,平均病程(4.37±0.7)年。所有患者對本次研究情況均知情并同意,排除有嚴重認知功能障礙,精神障礙以及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以及病程等基本信息的比較上無統計學意義(P>0.05),使本次研究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在患者出院時給予用藥,血糖以及基礎的飲食護理;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了延續性護理進行干預,護理人員需要通過與患者及其家屬的溝通了解到患者的聯系方式以及家庭住址,方便護理人員能夠及時有效 的了解到患者的病情恢復情況。在后續的護理中主要是以定期上門隨訪以及電話回訪等方式進行,護理內容包括以下幾點:
1.2.1 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在后期的隨訪中,要將糖尿病的相關知識講解給患者,讓患者能夠充分了解到糖尿病的危害,從心理上自覺地樹立正確治療的心態,提高治療的依從性;
1.2.2 飲食護理
為患者制定一套正確的飲食方案,飲食在日常生活中對于控制患者的血糖等指標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從飲食上進行改善,才能從根本上改善患者的血脂以及血糖等情況;在制定糖尿病患者的食譜時,應當盡量避免食用一些高脂,高糖的食品,多食用富含纖維以及維生素的新鮮蔬果,保證葷素營養搭配;
1.2.3 運動護理
定時定量的運動對于改善患者的血糖情況也有重要的意義,可以根據患者的喜好為其指定運動訓練指標,必須堅持訓練,不可半途而廢;對于年齡稍大的患者可以在飯后采用步行的方式進行運動,提高自身的抵抗力[1];
1.2.4 用藥指導
糖尿病患者中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由于對疾病的不了解以及對藥物的不了解,在用藥劑量以及服用方式上存在較大的隨意性,因此在患者出院后,護理人員需要定時告知患者正確的用藥方式,保證患者能夠按照醫生的叮囑服藥;
進行隨訪觀察患者出院12個月后的血糖指標變化情況,以及個人自護能力的變化,個人防護能力采用糖尿病自護能力量表進行評定,其中包括運動,飲食以及用藥等指標,總分10分,分值越高說明自護行為能力越強。
采用SPSS21.0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P<0.05說明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為期12個月的隨訪調查,發現實驗組患者的血糖指標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在出院1 2個月后自護能力評分為(6.7±1.3)分,對照組患者在出院12月后的自護能力評分為(4.6±0.8)分,實驗組患者的自護能力分數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糖尿病的治療是一項長期工程,除了住院護理后還需要患者在出院后由良好的遵醫行為。遵醫行為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對醫療措施的遵從;二是對健康教育,避免危險因素以及行為指導的遵從。糖尿病患者在出院后由于無人監督,自制力較差,遵醫囑行為能力較弱,影響到了患者的預后[2]。
因此在患者出院后進行延續性護理對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延續性健康護理在出院后會為患者制定健康管理計劃,通過健康管理計劃,規范患者在出院后的飲食習慣,運動習慣以及用藥習慣,讓患者能夠提高自護能力,規范自身行為,從而改善高血糖的情況。從本次研究結果來看,實驗組患者在出院12個月后血糖情況以及自護能力均明顯優于對照組,說明了延續性護理能夠更好的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采用延續性護理對糖尿病出院患者進行干預,能夠改善患者的血糖情況,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