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 芳
(西寧市第一人民醫院,青海 西寧 810001)
冠心病是由于患者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從而引起心臟心肌缺血、缺氧的疾病,中老年人群是該病的高發人群,會引起中老年患者心律失常,嚴重威脅著中老患者生命[1]。臨床中主要通過藥物治療、介入治療以及改變患者飲食習慣等方式進行治療,基于此,本研究在老年冠心病患者護理中應用無縫隙護理模式,旨在降低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從本院2017年2月至2018年4月接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中,抽取114名,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均57例。對照組中,男33例,女24例,年齡41~83歲,平均年齡(62.0±21.0)歲,病程0.6年~28.6年,平均病程(14.6±14.0)年。觀察組中,男32例,女25例,年齡41~82歲,平均年齡(61.5±20.5)歲,病程0.5年~27.9年,平均病程(14.2±13.7)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結果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給予心電圖檢測、吸氧、抗栓、健康宣講、用藥指導的護理。觀察組實施無縫隙護理模式:
(1)無縫隙健康宣講 根據患者的需求、冠心病疾病狀況、患者心理狀態進行有效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對病情和護理過程中的不適感有清楚的認識并理解,以免認知偏差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告知患者用藥規范的重要性、飲食、運動、心情等對病情的控制與好轉的意義,從而提高患者配合度。
(2)無縫隙溝通交流 耐心、主動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增加巡視次數;為病人講解冠心病相關的健康信息,避免因理解差異產生誤解。
(3)人文關懷無縫隙護理 在整個護理過程中做到護理服務和人文關懷相結合,盡量滿足患者日程需求,在對患者進行心電圖檢測時會涉及到患者私密部位,尤其是女性患者,因此在護理前要主動和患者溝通,取得患者同意,避免患者過于緊張、尷尬等影響心電圖的監測結果,在進行護理時應當拉上床簾保護患者隱私。
(4)無縫隙持續性護理服務 根據患者病情需要安排每天的檢查、護理的順序,提前通知患者及其家屬,盡量減少相互等待時間而耽誤患者的治療和護理。出院前對患者的日常飲食、運動、用藥等制定計劃表,出院后通過電話、短信等方式主動對患者心電圖監測情況進行了解并作出相關的等指導,叮囑患者放松心情、多吃蔬果、按時按量服用藥物,讓患者出院后仍然能夠感覺到醫護人員的對自己健康狀況的關心,從而使患者自我保健和康復意識提高,出院后也能夠積極配合康復治療。
觀察兩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心力衰竭、心絞痛、惡性心率失常)發生率以及死亡率。
采用SPSS21.0軟件統計與分析本次研究兩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以及死亡率,采用x2檢驗;若P<0.05,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不同護理后,對照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分別為:心力衰竭5.26%(3/57例)、心絞痛7.02%(4/57例)、惡性心率失常5.26%(3/57例);觀察組發生率分別為:心力衰竭1.75%(1/57例)、心絞痛1.75%(1/57例)、惡性心率失常0.00%(0/57例);觀察心血管不良事件總發生率3.51%(2/57例)顯著低于對照組17.54%(10/57例),x2=10.451,P=0.001;對照組和觀察組死亡率分別為:7.02%(4/57例)和0.00%(0/57例),x2=7.275,P=0.006;組間比較結果P<0.05。
無縫隙護理管理是現代護理中一種新型的管理理念,通過對當前護理管理過程中存在的質量縫隙進行全面地管理,讓患者能夠得到更加全面和細致的護理,從而降低護患之間的矛盾發生率使患者及其家屬的滿意度提高。
王小方[2-3]在研究中對老年關心并患者實施無縫隙護理后,其心絞痛得到了良好的控制,且預后情況更好。本研究中對老年冠心病患這實施無縫隙護理后,發現醫護人員通過患者進行無縫隙溝通交流,掌握患者的心態變化和擔憂并及時開導,為其講解冠心病相關的知識、并發癥等讓患者能夠清楚了解自身情況以及治療、護理手段,從而促進了其配合醫護人員工作順利開展;通過對患者實施無縫隙人文關懷和持續性護理后,注重患者隱私、對患者飲食、運動、用藥等進行長期、持續、無縫隙指導和護理后,有效提高了患者心電圖檢測的準確性以及患者良好生活習慣、運動習慣、用藥等方面的遵從性,有效提降低了心血管不良事件和死亡率的發生。
綜上所述,對老年冠心病患者應用無縫隙護理能夠 有效降低患者學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是有效的護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