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美玲,武瑛杰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先天性白內障出生后第一年發生的晶狀體部分或全部混濁,而形成先天性白內障,在我國兒童失明原因中占第二位,給患兒日后的生活、學習、工作帶來嚴重的困擾,由于先天性白內障術后需要長時間進行弱視治療,而治療期間視力變化緩慢、治療過程重復、枯燥,使得天性好動的患兒不能長期、正確堅持治療[1]。鑒于此,本研究對觀察組99例先天性白內障患兒實施護理干預,旨在提高患兒術后弱視治療的依從性,以提高治療效果。
從本院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接受的先天性白內障患兒中,抽取198名,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均99例。對照組中,男57例,女42例,年齡2.4~15.8歲,平均年齡(9.1±6.7)歲。觀察組中,男56例,女43例,年齡2.5~15.7歲,平均年齡(9.1±6.6)歲;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結果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兒均實施綜合法治療弱視,應用遠近鏡交替矯正治療,單眼患兒采用遮蓋治療方案。對照組患兒實施常規護理,給予飲食控制、用藥指導、用眼檢測等護理。觀察組患兒實施護理干預。
(1)對患兒基本信息(初診時間、病歷、治療方案、復診時間、復查視力以及住址、練習電話等)進行登記,定期通過現代化通訊工具(微信、短信、電話)等方式對定期對患兒的康復、治療、訓練等情況進行指導和掌握。
(2)為患兒及家長進行先天性白內障、弱視等方面的防治健康知識的宣講,對先天性白內障、弱視的危害性、可塑性、治療后的錯誤行為、正確行為等進行宣講,并詳細講解早期、堅持治療和良好用眼習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遮蓋治療法的調換、比例、注意事項等;并同時向家長和患兒講解弱視治療儀、繪圖、串珠等正確的方式方法,以及不堅持、正確訓練、治療、佩戴矯正眼鏡等所帶來的后果等。
(3)通常治療弱視的患兒年齡較小,從小在其心理對“白大褂”的認知就是打針、吃藥等痛苦的記憶,對醫院有嚴重的恐懼心理,面對醫生、護士有強烈的排斥、緊張甚至哭鬧等不良情緒,不配合檢查,因此,在護理過程中,醫護人員要先和患兒建立起良好的關系,讓患兒對其有充分的信任后在開展檢查等工作。同時將檢查室、治療室等設置成卡通、可愛或者增加一些游樂設施,來吸引患兒的注意力,從而緩解患兒的不良情緒,為其營造一個輕松、有趣的治療氛圍。
(4)根據患兒的性格特點和愛好,為患兒選擇一些感興趣的精細訓練方案,或者采取激勵的手段,開展小型的精細訓練比賽,(如兩個患兒一起比賽、患兒和護士比賽等)并給與一些物質性的獎勵,提高患兒的依從性。
觀察兩組患兒術后弱視治療的依從性,總依從度=(優+良)÷n×100%。
采用SPSS21.0軟件統計與分析本次研究兩組患兒術后弱視治療的依從性,采用x2檢驗;若P<0.05,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不同方案護理后,對照組患兒術后弱視治療依從性分別為:優10.10%(10/99例)、良31.31%(31/99例)、差58.59%(58/99例);觀察組患兒術后弱視治療依從性分別為:優47.47%(47/99例)、良38.38%(38/99例)、差14.14%(14/99例);觀察組總依從度85.86%(85/99例)顯著高于對照組41.41%(41/99例),x2=42.690,P=0.000;組間比較結果P<0.05。
先天性白內障早期發生剝奪性弱視,遺傳、懷孕期間代謝失調、病毒感染以及放射線照射均會引起患兒晶狀體上皮細胞生長發育,從而形成白內障,白內障術后需要進行長時間的弱視治療,主要是為了提高患兒視力。兒童在3歲以前是視功能發育的關鍵時期,視覺神經系統在8歲以前都處于可塑階段,因此,盡早實施先天性白內障、弱視治療對患兒視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
王季芳[2]等人在研究中對兒童弱視訓練實施強化護理干預后,發現患兒在弱視訓練治療依從性得分得到了顯著提高,且弱視治療的有效率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楊超華[3]在研究中對兒童弱視治療的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后,有效提高了患兒對治療的依從性,并且治療總有效率達到了83.12%。本研究對觀察組先天性白內障患兒術后弱視治療期間實施護理干預后,結果顯示,通過對患兒、家長進行先天性白內障以及弱視相關的健康知識宣講,以及針對患兒的性格特點選擇訓練方案等,有效提高了患兒在弱視治療期間治療的依從性、促進了預后。
綜上所述,對先天性白內障患兒術后弱視治療期間實施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提高患兒弱視治療的依從性,促進患兒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