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仙,曹夢瑤,陳素玲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廣東 深圳 518000)
隨著發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癌癥已經成為中國死亡的首要原因和主要的公共健康問題[1]。化療是治療癌癥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不合理的應用會降低藥物療效,引發不良反應,給患者帶來痛苦甚至危及生命[2]。我國現行的抗腫瘤治療臨床指南中,有化療方案和最藥物指引,但并未闡明藥物的序列使用、使用持續時間和間隔時間等,臨床上使用缺乏統一的使用規范。開立醫囑也未有規范,容易造成用藥順序錯誤,引發藥物不良事件。
本院臨床腫瘤中心自2013年開科以來,參考香港及國內外的管理經驗,成立了由腫瘤科醫師、放療科醫師、護士、藥劑師組成的化療處方臨床實踐管理團隊,建立了化療處方系統(Medication Administration Record,MAR)。化療處方系統是從個體化化療方案的制定、過往記錄、醫囑的開立和審核、病人用藥等全過程管理的系統,制定了規范化、標準化的管理流程,實現閉環管理,全程環環相扣,三方核查,四重核對,共同實施安全、準確、有效的抗腫瘤治療。現將本院化療處方系統的臨床應用介紹如下。
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收集患者140例。平均年齡(57.5±4.7)歲,男性86例,女性54例。從2018年1月-2018年10月,使用使用標準化化療處方。
遵照赫爾辛基宣言并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查。[3]。
1.3.1 標準化化療處方的閉環管理
本院的化療處方系統結合閉環管理的理念,采用“過程化管理”和“結果化管理”雙結合的方式,持續“監控”,不斷“完善”,將整個化療過程形成一個明晰簡潔的閉環管理模式,從而保障醫囑的正確落實。閉環管理模式具體分為四個步驟,分別是化療處方的制定、開立、執行以及反饋這四個環節,每一個環節在都有對應的醫務人員進行質量控制,質控結果反饋給化療處方臨床實踐管理團隊,持續改進質量,形成一個不斷完善的閉環管理系統,減少藥物不良事件的發生。
1.3.2 制定化療處方
全部由化療處方臨床實踐管理團隊共同制定,并統一處方模板的名稱、內容及編號,電子受控,專人管理,并定期審核修訂。
1.3.3 執行化療處方
①主管醫生將化療處方錄入CIS系統,開立藥物醫囑。②護士及藥劑師對照化療處方核對審查電子醫囑,提醒醫生修改與處方不符的醫囑。③確認無誤后,靜脈配制中心集中配藥并專人專車送至病房。④護士根據化療處方在執行單上標注給藥順序、速度及監護要點,進行化療前評估及預處理后,按照化療處方指引給藥。
1.3.4 化療處方的反饋修訂
醫護人員通過安全(不良)事件管理系統將藥物不良事件上報,化療處方臨床實踐管理團隊收集臨數據和意見,定期總結和分析,并結合最新的國際指南和臨床需求不斷修訂處方模板。
1.3.5 標準化化療處方的制定和內容
本院制定的化療處方包括以下四個部分:化療記錄單、化療處方單、藥物須知單以及知情同意書。而化療記錄部分包含五個模塊,分別記錄了患者基本信息(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號、診斷等),每一次病人使用抗腫瘤藥物前的檢驗報告(血常規、腎功能、肝功能以及體表面積指標等),化療毒性反應,抗腫瘤藥物使用記錄(化療類型(根治性/舒緩性)、化療方案名稱、間期等)以及化療方案的制定者和審核者簽名。
化療處方單即個性化的化療方案模板,截止至2018年11月,針對腫瘤科常見病種共制定了13個化療方案模板。化療處方包括患者基本治療信息(增加了過敏史和化療前生命體征記錄)、用藥情況(包括化療方案的名稱、方案編號、生效日期、版本號、所含藥物情況、用藥間期及頁碼等)、藥物用法(包括用藥日期、藥名、劑量、給藥頻率、所需溶媒、稀釋方法、給藥途徑、給藥持續時間、速度、順序及間隔的沖管溶液,給藥護理重點、藥物不良反應的處理及參考執行時間、執行簽名等)。
藥物不良事件發生率和藥品不良反應及其嚴重程度,比較我院過往和2017年的數據。運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本院(臨床腫瘤中心)藥品不良事件發生率和不良事件嚴重程度情況, 2018年1月-2018年11月本院采用標準化化療處方140例,其中發生各類不良反應事件一共6例,總發生率4.2%。其中嚴重程度嚴重0例,較嚴重1例,中等1例,較輕微3例,輕微1例。藥品不良事件發生率和不良事件嚴重程度情況與去年2017年數據相比,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本院推行的標準化化療處方作為一個臨床決策支持系統,與醫囑錄入系統CIS聯合,能夠在以下幾個方面提高用藥安全性[4],①提供一種臨床實踐標準化方法改善醫囑的完整性和易讀性;②提醒臨床醫生關注藥物變態反應和藥物間相互作用;③為臨床醫生提供最新的藥物信息;④提供基于患者特征的劑量調整計算方法;⑤及時傳達患者臨床病情的關鍵改變,進而促進適當的藥物調整。
而實踐也證明,化療處方管理系統能充分發揮團隊的作用,聯合多學科合作,共同管理化療全過程,實現了“標準化的化療處方”、“規范化的醫囑”、“規范化的化療流程”,“規范化的護理執行模式”,,能顯著預防用藥差錯和ADE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研究顯示,臨床醫師用藥時,更多關注的是藥物療效,而忽視了溶媒用量、給藥劑量、溶媒種類及給藥途徑等。而這些都與藥物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關系密切。標準化化療處方單不僅為臨床醫師開具醫囑提供了提示和指引,也為臨床護士,尤其是對藥物相關知識掌握不足的臨床護士,評估化療前預處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引,便于正確執行化療藥物醫囑,有效觀察藥物不良反應及進行健康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