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倩
(武漢腦科醫院/長江航運總醫院骨外科,湖北 武漢 430010)
骨折患者術后長期非正常使用拐杖,可引起腋窩疼痛、臂叢神經損傷、壓瘡、摔傷等,甚至增加病痛、延長病程,影響康復。其中,臂叢神經損傷是臨床上常見的周圍神經損傷,經過多次手術治療后,仍遺留不同程度的不可逆的功能障礙,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工作、家庭帶來沉重負擔[1]。通過臨床觀察比較,曾經接受過護理干預的患者,能夠正確掌握拐杖使用方法,從而避免并發癥,特別是臂叢神經損傷,輕松應對拐杖代步,從而提高生活質量,適應社會與家庭能力。
2018 年 1月至 2018年 11 月 , 本院骨科對84例需拄拐患者進行正確使用拐杖的護理干預。其中男48例,女36例;年齡15—94歲,平均年齡52歲;髖關節置換術14例,膝關節置換術18例,脛骨平臺骨折內固定術16例,單側下肢毀損傷13例,踝關節骨折15例,內固定物取除術8例。
患者年齡相差大,文化層次不一,對疾病理解不同,經過健康教育指導后,均能正確使用,并無發生臂叢神經損傷。
引起臂叢神經損傷的主要原因是拐杖使用不當而引起局部反復壓迫,其次是由于牽拉傷引起。特別是前臂力量不足,拐杖長度不適,如果是依賴腋窩部分組織來支撐拐杖,拐杖的上橫臂與臂叢神經腋窩部分組織相互擠壓,長期反復壓迫,從而引起局部組織缺血、痙攣、甚至神經水腫、神經營養障礙,甚至引起神經損傷。而拐杖長度不合適,邁步時會導致長臂反復受損,由于上臂過于外展而拉傷神經。
早期、合理進行護理干預,介紹拐杖結構及功能作用。拐杖是用來支撐與平衡身體,并且使下肢行走功能恢復,提高患者自信心與生活的自理能力。
2.2.1 扶拐的原則 扶拐最好時機為骨痂形成期。因此期疼痛減少、腫脹消退、組織修復,內外骨架形成,病情穩定。并在一定肌肉訓練、關節訓練基礎之上,再行不負重扶拐是非常有利的。人工髖關節 、膝關節置換術患者在引流管拔除后, 進行主動、被動關節功能鍛煉及肌力訓練 2 ~ 3 周以后可逐步下床進行拄拐練習;雙下肢骨折在骨折達到臨床愈合期(一般在術 后 8 周左右), 可下床拄拐 , 且下地活動時有外固定保護[ 2]
2.3.1 拐杖的選擇 拐杖是與骨科患者活動密切、簡單的輔助行走支撐工具,為骨科術后患者主要選擇。通過現場采用實物來介紹,通常選擇材質為鋁合金制品為佳,利于減輕疲勞。腋窩支撐部具有彈性的橡膠墊,增加腋窩舒適性,拐頭要有防滑裝置。我們需要選擇質量好、安全、可調節、舒適感的拐杖。
2.3.2 護理人員現場示范。首先雙手扶拐時,拐杖上橫臂距離腋窩5-10CM ,與肩同寬,拐杖扶手應在臀圍線高度,以便于肘關節屈曲30°。當在站立與行走時,使用手去支撐身體,而不是腋窩處,否則引起臂叢神經麻痹,甚至引起神經損傷。拐杖的高度, 以患者直立位時拐頂置于腋下 、拐頭與同側足尖中位距離約15 cm[3]。對于患者方面,特別是頭矮小者及體重超重要注意。
2.4.1 行走前訓練 在使用拐杖前,人工關節置換術后拔除引流管、下肢骨折術后3天,進行股四頭肌舒縮運動與踝泵運動,增強肌力,以不疲勞為宜。在訓練時,注意調整呼吸,盡量集中注意力,以緩解訓練中的不適感。在訓練過程中,鼓勵患者,不斷克服困難使積極性增加,本組84例患者在進行護理干預的肌力與關節訓練后,增加了下床拄拐的能力與信心。
2.4.2 扶雙拐行走 此訓練指導為護理干預重點。護理人員現場示范,直至患者完全掌握。首先準備好站姿, 雙足與雙拐成等腰三角形,身體略前傾,雙拐前移30厘米。骨折部在股骨中上段時,患肢保持外展30°,股骨下段及小腿骨折者,患肢保持中立位。當用患肢前行時,上身體重移到雙拐上,身體在兩拐之間前移,而后健側落地。健側落地后,雙拐可前移準備下一步。初次行走時,雙眼目視前方,訓練時間短,速度慢、步伐小,以循序漸進為主,有家屬及醫務人員陪伴,防跌倒。
2.4.3 扶單拐行走 在患者熟練使用雙拐后, 可逐步過渡到單拐 。單拐適用于下肢骨折臨床愈合期后。先去患側拄拐常適用于股骨干中上段 ,股骨下段或小腿骨折有輕度向外成角者,行走時患者外展,防治成角加大。除此之外,可先去健側拄拐。在進行訓練時應循序漸進,在醫務人員指導下,起初在床邊行走,避免訓練時間長,以不疲勞為主。
2.4.4 扶拐上下樓 上樓時健側在前,患肢在后,健側帶患肢。下樓時,患肢在前,健側在后。
2.4.5 棄拐 棄拐時機以骨折愈合為主。過早棄拐,引起骨折畸形,體內固定材料出現異常,影響患者康復。過晚棄拐,引起雙下肢力量不均衡,影響康復。在循序漸進下進行棄拐,逐漸增強患肢肌力穩定,切不可操之過急,保證安全。
通過對使用拐杖的患者進行護理干預,護理人員現場指導、親臨示范,對患者從臂叢神經損傷發病機制入手,講解拐杖的使用目的、原則、拐杖的選擇,單雙拐的行走使用方法、扶拐上下樓、棄拐。從而使患者記憶更加深刻,正確掌握拐杖的使用,從而預防臂叢神經損傷,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使社會與家庭的適應能力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