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儉,廖金女
(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廣東 珠海 519000)
手術室是進行治療、檢查的重要場所,介入手術室的工作量大、患者病情復雜,容易發生意外事件和醫療事故。跌倒墜床是常見的事件,會使患者出現外傷、骨折和內出血等情況,增加了患者的痛苦,還可能引發醫療糾紛。加強介入手術室中的護理干預工作,對改善患者跌倒墜床有積極的影響。本研究對預見性護理在介入手術室中預防患者跌倒墜床的應用效果進行了觀察分析,現報告結果如下:
將2016年5月到2018年5月于我院接受介入手術的患者28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照組140例,男78例,女62例,年齡25~79歲,平均年齡(65.0±7.1)歲;觀察組140例,男75例,女65例,年齡27~80歲,平均年齡(65.6±6.9)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患者及其家屬均對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經由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對照組在住院間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預見性護理干預:制定介入手術室患者跌墜風險因素評估表,在患者接受介入檢查治療前進行評估,術前評估項目有患者年齡、體型體態、入院診斷、肢體活動情況、意識狀態、介入治療部位;對術中患者情況進行評估,內容包括生命體征、突發情況和事件;在術后對患者情緒狀態、介入治療結果、用藥情況進行評估。根據不同的評估結果進行預見性護理干預,在術前進行健康教育,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上下床,使用合適的約束裝置,識別有跌墜風險的患者并采取有效預防措施,減少患者跌墜發生。
記錄兩組患者發生跌倒或是將要跌倒但得到及時糾正未發生跌倒情況,觀察兩組患者墜床情況,統計發生率。
研究數據均納入SPSS20.0軟件中進行整理分析,檢驗標準P<0.05,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發生跌倒5例(3.57%),墜床1例(0.71%),總發生率為4.28%;觀察組無跌倒和墜床發生,總發生率為0.00%,兩組總發生率對比有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4.374,P=0.036)。
給予患者預見性護理干預,采用個性化的介入手術室跌倒墜床風險評估,可以在術前對患者的情況進行基礎評估,找出風險因素,將患者跌倒墜床的危險因素標示在腕帶上。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護理計劃,進行預見性護理干預,通過指導患者上下床,進行正確的約束固定,并于術中監測患者心率、血壓等體征的變化情況,注意患者術中體位和意識情況,做好護理工作,保持液路通暢,防止患者跌墜。并加強對患者在介入手術室跌倒墜床的知識教育,向患者講解跌倒墜床會造成的不良后果,指導患者在上下床時避免觸碰臂托。協助患者擺好體位,告知患者不要隨意翻身或挪動,在感覺不適時通知醫護人員,在術后根據患者病情和手術情況,協助患者以正確方式下床,減少患者自行活動導致跌墜。在患者術前、術中、術后,給予預見性的護理,為患者準備大小合適的拖鞋,根據情況給予適當的攙扶,為患者調整手術床的高度,在患者上下床時給予正確的協助,對肢體活動不利、年老體弱、病情危重等患者進行攙扶或使用病床進行轉移,在移動時固定好病床,對意識不清的患者,在其上下床時進行床旁看護,根據情況使用約束帶[2]。在介入手術室中接受手術治療時,觀察患者情況,防止出現抽搐,導致墜床,在術后對病情嚴重的患者進行病床移動,避免患者自行下床。同時要確保介入手術室環境的安全度,患者由于對環境不熟悉,加之通道中有堆放物品或是燈光不足、地面潮濕等都會導致患者發生跌倒,需要保證室內的光線足夠充足,清楚通道中的堆放物品,確保地面平整、防滑,并正確擺放警示標示牌,并依據實際情況給予患者攙扶,輔助其進行活動。實施預見性護理,在對患者評估的基礎上,給予個性化、人性化的護理干預,可以有效預防患者跌倒墜床。
本研究中對介入手術室患者進行了跌倒墜床風險因素評估,在評估的基礎上給予觀察組患者預見性的護理干預,患者跌墜事件發生率明顯小于對照組,結果顯示對患者情況進行評估,并給予預見性護理能夠減少患者跌倒和墜床的發生。
綜上所述,在介入手術室中強化護理干預,對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能夠降低患者跌倒墜床事件發生率,確保患者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