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 香,周憶蘭,郭躍成,周 艷
(1.云南省西雙版納州勐海縣人民醫院泌尿外科,云南 西雙版納 666200;2.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人民醫院,云南 西雙版納 666200)
股骨頸骨折主要發生在老年人身上,是最常見的骨折病癥之一。隨著我國老齡化加劇,這些年來股骨頸骨發生頻率也在增加,而全髖關節置換術是目前治療股骨頸骨折最有效的方法,治療效果也很好,在臨床也得到了廣泛應用。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后,通過對患者的生理、心理進行早期康復護理,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1]。本研究以老年股骨頸骨折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早期康復護理方法進行討論,報道如下。
2014年4 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18例老年股骨頸骨折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參照組與研討組。其中,參照組9例,男性5例,女性4例,年齡61~85歲,平均年齡(71.35±5.24)歲,研討組9例,男性6例,女性3例,年齡60~86歲,平均年齡(73.51±5.1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等均無異(P>0.05),患者及其家屬了解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經由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參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主要是加強患者的肌力訓練,訓練時間最佳是在術后一到兩周以內,根據對患者與家屬展開被動式的訓練使患者康復。提醒患者出院后也要保持每天的訓練。
研討組術后采用早期康復護理,主要方法是:①心理護理:由于患者都是老年人,對病情的了解也不深,手術之后很容易產生焦慮、不安等不好的情緒,從而不能很好的接受早期康復治療,這時護理人員應耐心為老年患者講解早期康復治療的重要性,使患者能積極面對疾病,并主動的參與康復訓練活動中。②體位護理:患者在手術之后應保持平臥位,或根據患者習慣,為其擺放一個舒適的姿勢,并及時為患者翻身以減少壓瘡的發生,為患者受壓部位進行擦拭,保持受壓部位的清潔。③早期功能訓練:在得到患者的應允下,從術后第一天起為患者下肢肌肉進行按摩,有利于患者血液循環,還能很好的預防下肢肌肉萎縮。術后兩天后,可適當讓患者展開肌張力、抬臀及抬高等訓練,逐漸指導患者坐位訓練[2]。術后兩周,可開始訓練患者的站立,先讓其原地站立,然后再慢慢開始負重訓練,讓患者養成生活自理能力。等到病人康復后,要進行出院指導,告知患者每年要回醫院復查兩到三次,康復過程中若有出現感染問題,應立即合理使用抗生素。出院后要盡可能的食用高蛋白、高鈣食物。同時還要注意六個月內防止患肢內旋。
對患者的護理效果進行評分制,總分100分,分數越高證明患者恢復得越好,主要包括對患者的行走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疼痛感展開評分。依據評分可分為優(90~100分),良(76~89分),一般(50~75分),差(0~49分)。
得到的數據采用SPSS20.0展開整理分析,如果最后檢驗結果顯示(P<0.05),則判定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
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療效,其中參照組9例患者中護理療效中優為4(44.44%),良為2(22.22%),一般為2(22.22%),差為1(11.11%),優良率為6(66.67%);研討組9例患者中護理療效中優為6(66.67%),良為2(22.22%),一般為1(11.11%),差為0(0),優良率為8(88.89%)。研討組術后患者優良率明顯優于參照組(x2=14.284,p=0.000),有統計學意義(P<0.05)。
股骨頸骨折多發生在老年人群,是一種常見的骨折病癥,對于這種病癥一般會采取全髖關節置換術進行治療,但在術后如果不及時采取康復護理措施,很容易引發下肢肌肉萎縮、壓瘡、功能障礙等并發癥。所以,行老年股骨頸骨折全髖關節置換術后要對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減少患者因長時間臥床引起的疾病與病死率;根據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情況,需采用合理可靠的護理模式[3]。此次研究中研討組患者采用早期康復護理方式,起到了明顯的效果,其主要包括:①通過心理指導,使患者能更有信心對抗疾病,同時經過心理指導能提拉近護患關系,使患者更積極主動配合治療,也有利于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②通過體位護理,能預防患者術后因長時期臥床而引起的局部性血液流通不暢,及靜脈血栓情況。③早期康復訓練是護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項,通過對患者早期功能訓練,有利于改善患者關節疼痛感,避免因關節制動而出現的肌肉萎縮,促進患者血液循環,同時,患者的術后自理與行動能力恢復情況也有所提高。本次研究中,研討組術后患者優良率明顯優于參照組(P<0.05),證明老年股骨頸骨折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采用早期康復護理,能夠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有利于臨床療效[4]。
綜上所述,關于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采用早期康復護理方法,能有效降低患者應長時間臥床引發的并發癥,利于患者術后功能恢復,從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