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榮
(長寧區天山中醫醫院手術室,上海 200052)
安全型靜脈留置針是留置針的一種類型,是防止患者再次刺傷及保護醫護人員的新生代留置針,它可通過主動釋放的針尖保護裝置或被動啟動的針芯回撤裝置使醫務人員免于針刺傷[1]。90年代初它已被歐美發達國家廣泛應用而我國因為各種原因并沒有廣泛使用,隨著經濟的發展、醫保的完善、患者及醫護人員意識改變使用率逐漸增高。
安全型留置針針徑短留置成功后滲透率較高,導致未到相應時間就提前拔管,我們醫院大部分用的是江蘇林華的套管針,同型號的套管針安全型的比普通型的短,出血的機率就會增加。針芯過緊,因針芯頂端裝了安全裝置與套管的緊密度增加,增大了送針及退針阻力,同時回血時間延長,這樣我們很難迅速通過常規的回血判斷針尖是否進入血管內,使得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下降[2]。在穿刺成功后拔出時過緊延緩操作導致護理人員心理上不愿意使用[3]。
意識薄弱,根據衛生部要求普通病房護患比應大于1:0.4而我國實際上很多醫院達不到要求,相對護士的工作量增加,為了不影響工作進度,大多數人會選用好打的普通靜脈留置針而不會選用安全型的,再者仍存在僥幸心理,認為針刺傷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業務能力弱,操作不規范 很多臨床護士在學習后并未進行實踐,久而久之更不會用了也不愿意用了,有些醫護人員撤針芯時不是一邊推套管一邊撤未抓住技巧而套管前段太短導致液體容易外滲。王彥惠等[4]提出過,我們醫護人員發生針刺傷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幾點:操作流程未按要求實施、主觀意識不強防范意識淡薄、未使用安全的護理材料、醫療大環境相對復雜和工作繁重、部分護理對象因各種原因不合作等。
針刺傷大部分時候是發生在操作后,針頭使用后未及時放入固定銳器收集點,醫護人員及工勤人員在整理用物和處理使用過的針頭過程中,且這一環節是高危環節[5]。EPINet報道[6]在使用有安全裝置的留置針情況下仍發生傷害事故中有56.9%發生于使用裝置前,26.5%發生于使用過程中,16.9%則在使用后。中國2003年調查報告80.6%的醫務人員發生針刺傷。針刺傷給醫護人員帶來的不僅僅是無法磨滅的身心傷害,還給醫護的家庭帶來嚴重的經濟負擔[7],此時此刻帶有安全裝置靜脈留置針的使用刻不容緩,在顧鶯等安全型靜脈留置針對醫務人員防護效果的meta分析中效應量合并的結果顯示安全型留置針較非安全型可降低針刺傷的發生率[8],安全型靜脈留置針因有保險夾,從導管內拔出針芯后自動閉鎖,這樣避免了在醫療護理工作中針刺傷的發生, 美國《關于接觸血源性傳播病原體職業安全健康標準》實施后,美國針刺傷害事件從1996年的100萬件1年降到2000年的38.5萬件1年,《世界衛生組織醫用安全型注射器肌內、皮內和皮下注射指南》中極力提倡全球采用智能安全型注射器,以解決大范圍內普遍存在的不安全問題。
大家都知道醫護人員是經血液傳播疾病的高危職業群體,如果醫務人員皮膚被刺傷此時正好接觸患者或感染性病原體攜帶者的體液、血液等,醫務人員的黏膜與皮膚就會造成污染,就一定會有機率導致感染,這就是職業暴露。職業暴露不但會對醫護人員造成傷害也易引起院內感染。高鳳莉在文章中曾提到被污染銳器刺傷可能導致包括HBV、HCV、HIV、梅毒螺旋體、結核分枝桿菌等至少二十多種病原體的傳播[9]。既然這樣為何我們不使用帶有安全裝置的留置針呢,一些文獻表明使用安全型靜脈留置針既可以降低職業暴露又可以降低針刺傷的發生率,對血液性疾病傳播風險有一定的控制作用[10]。
很多文獻指出由針刺傷引起的職業暴露是醫療行業相對重視的問題而臨床護理操作中穿刺、注射非常常見,占比很重。護理人員是發生針刺傷的高危職業人群,應用安全型留置針可有效改善上述問題,拔出針芯時針尖安全裝置會自動閉鎖凸出,退出的針芯不能再回復至原位,可杜絕部分醫務人員因穿刺未成功再次穿刺,有效的防止感染[11-12]降低操作風險。同時減少后勤工作人員在對這些醫療廢物進行運送與處理時所受損傷的機率,有效防止院內感染減輕了院內感染糾紛帶來的經濟負擔。作為持續發展中的一門護理技術,安全型留置針不僅僅是令護理人員獲益,工作效率提高、工作量因之而改善,患者也是受益頗深,輸液舒適度因之而提升,且其感染與損傷率較低,患者滿意度隨之就會提高因此其普及應用具有必然性也仍具有較大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