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文化自信與當代中國畫歷史題材創作的藝術表現

2019-02-10 15:14:23
山東社會科學 2019年4期
關鍵詞:創作歷史藝術

王 勇

(濰坊學院 美術學院,山東 濰坊 261061)

一、文化自信對中國畫發展的重要意義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是國家政治、經濟立足發展的根脈。如果丟失了自己的文化精神,國家就失去了持久發展的原動力。正確看待自己國家和民族的傳統文化、藝術傳承、價值定位和未來發展,堅定文化的自信力和創新力,抓住時代發展的脈絡,對于新時代社會主義事業的繁榮昌盛具有關鍵作用。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的“文化自信”高瞻遠矚,順應了歷史發展和時代要求,體現了黨和政府對中華民族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 文化自信的提出意義重大,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時代背景之下,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鮮明而獨特的精神標識。

眾所周知,近現代以來中國畫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文化沖擊和變革。“新文化”運動以來,外來文化對中國的影響深刻而堅決。在這段時期中,中國畫經歷了太多的選擇、探索和反思;中國畫的實踐者和理論家也經歷了思考與斗爭、消沉與崛起的反復。中國畫發展的焦點問題是如何看待外來文化因素與中國繪畫傳統的關系。有的學者認為中國畫已經僵死,是陳舊的形式,甚至認為它將為西方文化所取代。也有眾多中國畫實踐者,則堅信中國畫是能夠不斷地發展完善,并開始合理吸收借鑒外來畫種的元素,更新審美思想,努力尋求中國畫現代化的探索之路。這其中以徐悲鴻、林風眠和潘天壽的藝術革新觀念和實踐最具代表性。

以徐悲鴻為代表的一些畫家主張學習西畫的長處以對傳統中國畫進行改良,一批批畫家紛紛到歐洲、日本學習。徐悲鴻提出將西方的寫實主義繪畫精神與技法,融入中國畫,尤其是通過西畫素描體系的引入來彌補中國畫藝術表現力的不足。林風眠同樣主張對中國畫進行變革,但與徐悲鴻的藝術主張和道路不同,他力求在保留中國畫傳統意境和審美基調的基礎上追求建立一套嶄新的表現形式和語言。他曾講:“藝術之構成,是人類情緒上之沖動,而需要一種相當的形式以表現之。”[注]朱樸:《林風眠全集4文集》,中國青年出版社2014年版,第299頁。“其實西方藝術上之所短,正是東方藝術之所長,東方藝術之所短,正是西方藝術之所長。短長相補,世界新藝術之產生。”[注]朱樸:《林風眠全集4文集》,中國青年出版社2014年版,第302頁。而以潘天壽為代表的中國畫家,則建議中國繪畫應當與西方繪畫拉開距離,保持中國畫獨特的美學追求和表現形式,并身體力行進行創作和探索。盡管徐悲鴻、潘天壽的藝術觀念和追求不同,但他們的探索和實踐對現代中國畫的發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新中國成立后,在黨的“雙百”方針的指引下,中國畫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當然,在特定的歷史狀態下,受單一的為政治服務的教條思想影響,片面地強調作品的革命性,嚴重禁錮了藝術家的思想,違背了藝術創作的規律。改革開放以后,在“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二為”方針的指引下,打破了片面強調藝術的政治功能而背離藝術規律的現象,藝術家的思想和熱忱得到極大地解放和發揮,藝術的春天真正到來。隨改革開放的推進而產生的“八五美術思潮”,影響了中國畫創作觀念呈現出開放態勢,探索性和風格化趨勢明顯,表現語言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特征。但同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盲目崇拜和模仿的情形。許多畫家盲目跟從流行文化或受市場誘惑,其作品藝術美感消逝,甚至有相當數量帶有不良政治傾向、色情、暴力內容的作品問世,與傳統的倫理道德相違背,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違背。這些現象歸根結底是缺乏正確、堅定的文化立場,缺少文化自信而導致的后果。

中國畫在現當代所取得的成就證明,藝術的發展必須首先立足本民族傳統文化根基。同時以開放的胸懷,對外來文化進行篩選和吸收,以此推動中國畫的傳統美學意境和當代人文情懷的結合,才能為中國畫的發展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這恰恰體現了文化自信的力量。

二、中國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的發展歷程

歷史題材美術創作,是指以重要歷史事件和人物為題材進行的主題性美術創作,屬于歷史畫的范疇。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同樣也是藝術家借助歷史事件、人物來抒發個人情懷和感受的作品。一般主要是在政府和所屬機構的組織主導下,由藝術家根據典型的歷史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進行的美術創作活動。其作品體現了特定的政治環境、文化背景和意識形態下對于歷史的審視、價值挖掘和精神弘揚。歷史題材美術創作是藝術政治性的體現,通過視覺圖像的形式與歷史對話,對于“以史為鑒”,歌頌歷史價值,彰顯民族精神,發揚愛國主義思想,增進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國畫的文化特征之一就是融審美功能與社會教育功能于一體,使它成為為社會政治服務的有效手段。從美術史的發展看,繪畫作品能夠反映特定歷史時期的政治要求和主導意識。中國古代的畫理畫論中多有記載。例如南齊謝赫的《古畫品錄》云:“夫畫品者,蓋眾畫之優劣也。圖繪者,莫不明勸誡、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的:“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并發”以及“見善足以戒惡,見惡足以思賢”都說明歷史題材繪畫是認識歷史和借鑒反思的一面鏡子,對社會政治的宣傳和教育作用尤為顯著。古代壁畫是一種傳播思想觀念的有效形式,西周初年已經有“武王、成王伐紂圖以及巡省東國圖”的壁畫。春秋末期,孔子曾在濰邑目睹了東周明堂壁畫——“有堯舜之音,桀紂之像,而各有善惡之狀,興廢之誠焉”。秦漢時期,政治的統一、經濟的繁榮促進了繪畫藝術的發展,歷史畫開始形成。其形式除寺觀壁畫、宮廷壁畫、墓室壁畫外,還包括帛畫、畫像石(磚)等。題材分為三類:一是社會現實生活的記錄,二是忠孝節義等道德倫理的宣揚,三是宗教題材。中國繪畫史上留下的一些經典之作,如顧愷之的《烈女仁智圖》、閻立本的《步輦圖》、李唐的《采薇圖》以及劉松年的《中興四將圖》都是記載某一歷史事件或人物的中國畫。從繪畫的發展脈絡來講,現當代歷史題材的大型中國畫創作是對這種傳統歷史畫的延續和發展。

中國現當代歷史題材美術創作,主要是在學習了西方現實主義繪畫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尤其是受歐洲十九世紀現實主義繪畫潮流和蘇聯的革命歷史題材繪畫影響最為直接。新中國成立后,文藝作品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建設中起到了重要的教育宣傳作用。因此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表現革命歷史題材的繪畫興盛一時,拉開了中國現代歷史題材美術創作的序幕。1950年,文化部就曾委托中央美術學院創作了一批歷史題材的作品,其中有徐悲鴻的《人民慰問紅軍》、董希文的《強渡大渡河》、夏同光的《南昌起義》、王世廓的《井岡山會師》等。這些大型歷史題材的中國畫作品之所以在社會影響和藝術手法方面載入歷史史冊,從思想性表現上來講,它們順應了弘揚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精神的需求。從藝術性上來講,它們學習借鑒了歐洲歷史畫創作尤其是蘇聯革命歷史題材創作的藝術形式,同時發揮了中國畫筆墨語言獨特的表現力。在這些畫家中,蔣兆和的探索對中國畫的現實主義創作是有突出貢獻的。早在1941年至1943年間,他就創作了高2米、長26米的歷史題材巨制《流民圖》。作品生動塑造了一百多個無家可歸的勞苦人民的形象,充滿了凄涼、苦澀感。表達了對于戰爭的憤怒以及對正義和平的呼喚,閃爍著人性的光芒。這件作品將西畫的解剖元素與中國畫的筆墨寫意結合起來,對中國畫的現代發展具有一定的開拓意義。

至于2018年被粉絲們pick的那些少男少女,當他們進入娛樂產業生產鏈條,就不再屬于自己。當喧囂過去,塵埃落定,狂熱粉絲的熱情逐漸冷卻,那些被“催化成熟”的偶像能否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文革”期間,盡管主題性美術創作數量不少,但大多缺少藝術化的個性語言,幾乎成為以中國畫為表現載體的宣傳畫,其中以劉清華等人的《毛澤東去安源》(1967年)、陳衍寧的《長征日記》(1973年)、劉文西的《知心話》(1975年)為代表。

改革開放以來,因為明確了社會主義制度下藝術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一方面使藝術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人民,弘揚社會主旋律;另一方面又尊重藝術的發展規律,倡導個性特點和藝術語言的風格化發展,極大促進了社會主義文藝的繁榮和豐富。隨著社會主義經濟和文化建設的空前繁盛,對民族歷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繼承與倡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價值體系與精神文明建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歷屆全國美展中,歷史性主題創作都是具有相當影響力和分量的重要內容,并不斷有優秀作品誕生。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當代歷史題材大型創作掀起了新的篇章,以2004年啟動的“重大歷史題材大型主題性美術創作研究工程”和2011年啟動的“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為主,之后又陸續舉辦了紀念香港回歸20周年和紀念十九大勝利召開而進行的大型美術作品創作等,共完成大型歷史題材創作300多件。這種對重大歷史題材創作的推動,是對民族歷史的崇尚,同時也是文化自信的展現。

當代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的特點是:由國家宣傳、文化部門統一主導組織,國家財政提供經費資助;題材經過專家學者反復論證,確定了最具代表性的歷史事件和人物作為創作主題;作品質量審核評定把關嚴格,經過多次篩選和層層評審,確保精品力作;作品尺幅巨大,數量眾多。無論是從組織規模、作品數量,還是藝術價值和社會反響來講都是空前的。其中,中國畫作品占有重要篇幅,這些作品從立意到完成歷時長,構思各辟蹊徑,繪制考究細致,藝術語言和風格特色鮮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的發起本身是文化自信的體現和踐行。因此,從文化自信的角度研究和剖析這些作品的共性特征,可以審視當代中國畫發展的探索道路和審美價值趨向,對中國畫思想觀念和形式語言表現及理論研究提供了佐證材料,對反思當代中國畫發展的藝術理念、創作得失等具有參考意義,對中國畫多元性發展的前景進行展望,增強自信心,對傳播學習中國畫也有重要借鑒作用。

三、當代中國畫歷史題材創作藝術表現的發展與文化自信的關系

藝術表現是指藝術作品語言風格的綜合表現。中國畫的藝術表現是一個復雜的內容,包括形式語言和情感表達兩個方面。其中情感表達是潛在因素,與創作者的人文修養、審美情趣、藝術閱歷、悟性以及靈感等要素相輔相成;形式語言則是特定精神因素制約下的視覺外顯,包括畫面的構圖與結構、造型、色彩、材質、肌理等綜合形式與手段。當代中國畫歷史題材創作藝術表現的發展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一)挖掘歷史題材的文化背景、深厚的內涵與時代影響,追求將歷史真實性與時代精神性的完美結合

歷史題材創作的本質特點是要符合和反映歷史的真實性與客觀性,國家文化研究部門所選定的這些題材都是在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影響進程和結果的典型歷史事件和人物,體現了悠遠恢宏的歷史和璀璨輝煌的中華文明。通過對中華文明的發展歷史和反帝反封建、反殖民主義斗爭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過程中的重大事件的梳理與創作,謳歌了中華民族反對壓迫、爭取自由、向往和平以及團結奮進、勇于拼搏的民族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社會主義文化內涵,是民族精神與中國氣派的集中濃縮。因此一件成功的歷史題材作品首先需要畫家深入學習和了解歷史,提升文化素養和史學素養,能夠準確把握歷史事件的過程和意義,為作品的主題構思提供豐富而詳盡的素材,這是歷史題材創作的立足點。“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創作者的主觀情感和表達視角就是對歷史真實進行再認識、再解讀的當代基礎。因此,藝術家的思想境界和情感定位以及人文思考決定了作品的文化基調和品質,也決定著藝術語言的風格特點。

歷史創作的真實性和嚴謹性并非是對歷史的機械重現,而是需要經過高度的藝術化處理,是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結合,是求真和求美的統一。“我們難以想象缺乏想象力的歷史表述會怎樣,也難以想象處處都在想象中的歷史和已成為歷史。歷史的寫作如此,歷史題材的美術創作更是如此。”[注]陳池瑜:《書寫中華文明的壯麗詩篇——評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國畫作品》,《美術》2017年第1期。畫家要抓取歷史實踐中的最佳時刻、體現實踐的最佳情節以及人物與環境道具之間的最佳組合。并使它們成為畫面藝術美的構成要素,通過特定的構圖、造型、色彩來體現作者對當代精神內涵和情感渲染的表達。

在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中,作品《新中國成立》因為主題的高度政治性而顯得格外令人矚目,對作品思想性和藝術性的要求也就特別嚴格。對于美術工作者來講,要表現和歌頌這樣莊嚴而神圣的歷史時刻是重大挑戰,更何況在新中國成立之初,著名油畫家董希文就已經用油畫表現了這一題材,可謂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因此要在新作品中有所突破和創新就更困難。中央美院的唐勇力教授用了近三年的時間來創作完成了這件作品,他將創作過程劃分為收集和理解背景資料;深入認識新中國建立的艱辛歷程和奮斗目標;勾畫草圖,反復對照油畫《開國大典》的形式、草圖調整與放大;細化體勢與人物形象;肖像修改與刻畫,肖像組合與再調整;繪制工筆畫的正稿六個階段。

與油畫《開國大典》對比,唐勇力創作的國畫的藝術表現體現在以下方面:從構圖方面來講,董希文所繪作品采用了滅點透視的方法來表現空間。選用側后方的視角表現場面的宏大,將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和一部分主要領導人作為表現的重點,同時也將天安門廣場的場景、人物納入畫面。畫面中柱子等強烈的透視創造了一個真實的空間。唐勇力先生創作的作品則是突出了中國畫散點透視的特點,選取了正面表現,畫面呈典型的對稱構圖方式,顯得平穩、莊重、開敞。人物橫向展開,為了避免平均、散亂的感覺,作者在人物的排列、穿插、重疊、銜接、聚散關系上力求錯落有致,借助服裝顏色的變化增加了節奏的變化。毛主席立于最前方,也是人物中的最高點,在緊密的人物背景中凸顯了中心地位。畫面上方盤旋的飛鴿不僅強化了主題、烘托了氛圍,還給凝重的畫面增加了動感和變化。散點透視的最大優勢是可以根據畫面需要對表現對象進行位置和前后層次的主觀處理,這樣就不會受到真實空間的制約。因此作者以真實的歷史場景為創作起點,通過散點透視成功地把握了真實與藝術的分寸;人物造型是歷史題材創作的核心內容,與油畫《開國大典》選取主要國家領導人“以點帶面”的方式不同,唐勇力的作品將第一屆人民政府的主席、副主席和委員共63人全部表現到作品中,這也是理想化的藝術處理手法。為了能真實、鮮活地表現人物形象,作者借助影像、圖書資料,同時發揮了藝術想象,將每個人物的形態、神情都作了細致入微的刻畫。

唐勇力先生是當代工筆畫壇成就卓絕的畫家,對線性素描的研究頗深,這件作品就是很好的見證:傳統線描根據現代服飾、道具的特點有所突破,關鍵是將人物的肌肉、骨骼的結構作適度渲染。將西方素描的調子與中國畫線條運用結合得恰到好處。這與傳統工筆畫程式化的用線相比,增強了現實的表現力。因為作品的尺幅巨大,他又強化了線條表現的粗重感。介于寫意與工筆之間的表現力度,與人物面部、手部的精微渲染形成對比,達到了遠觀有氣勢、近觀可細品的藝術效果;在色彩運用方面,作品繼承了傳統工筆畫尤其是重彩壁畫的色彩觀及技法,層次細膩微妙,突出了以紅色為主,以白色、灰綠、不同程度墨色、金色作為補充色彩基調,烘托了熱烈、莊重、輝煌的感情氛圍。作者運用了獨特的“剝落法”增強了質感變化與色彩的融合,也提升了作品的視覺表現力和時代美感。

綜合來看,國畫《新中國成立》繼承了傳統工筆畫的精神特質和表現技法,同時在當代文化背景、審美追求的要求下對構圖、造型、色彩、材料等語言表現進行了新的探索,使中國畫歷史題材大型創作無論是視覺效果還是思想內涵的表達都給人以新的體驗和思考。作品既保持了歷史的真實,又發揚了藝術語言的風格化,折射出當代中國畫發展的巨大生命潛力,弘揚了政治自信、道路自信與文化自信。

(二)打破單一敘事性時空表現形式,采用時空交疊、轉換等處理手法,將浪漫主義與歷史題材的寫實塑造與表現的藝術手法相結合,彰顯出歷史意義的永恒性和史詩感

與西方寫實繪畫表現真實空間相比,中國畫在審美意識上更傾向于通過畫面內容的順序、組合與轉換,達到對于時間因素的感悟,體現了東方審美跨越時空界限的浪漫主義情懷。對于傳統中國畫中表現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的題材來說更是慣用的表現形式:將事件情節的發展序列通過畫面的巧妙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作品。起承轉合,不但氣韻相通,還將故事發展過程展現出來。這種歷史故事長卷畫,《洛神賦圖》就是典型的一例,敦煌壁畫中的《鹿王本生圖》《舍生飼虎圖》也都是運用這種藝術手法的經典作品。

當代歷史題材中國畫創作中,一方面藝術家們繼承了這種浪漫主義創作思想和手法,另一方面在時空表現上創造了更為豐富的現代藝術手法:以楊力舟、王迎春兩位藝術家為例,夫妻二人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主題性中國畫作品。1984年,兩人合作的《太行鐵壁》,雖然也采用了人物群像的形式,但不落窠臼,將抗戰軍民的組合排列與太行山峰的形態、結構融合在一起。將山水畫的皴法用于人物塑造,突出了畫面的形式感和詩意,將軍民團結猶如銅墻鐵壁這一主題表達出來。從這件作品已經可以看到作者對于畫面時空創新營造的探索嘗試。而2009年兩人合作的《太行烽火》,雖然題材接近,卻創造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表現語言。太行山區的抗戰包含了太多內容,如果采用寫實的單一空間就只能選取一個方面,從而失去了全面性。于是,作品就采用了近似西方現代繪畫中立體主義風格的結構形式。在錯落、轉折的分割區域內表現了軍民訓練、兒童團、日軍掃蕩、激烈的戰斗等豐富場景。從大的畫面效果看是抽象的黑白相間的塊面關系,視覺效果強烈,從局部看則是不同的真實內容。這種抽象與具象的組合與拼貼,營造了豐富、奇幻的時空效果,猶如電影蒙太奇手法的鏡頭轉換。兩位藝術家這樣總結自己的創作體會:“這個戰場的布局完全是立體構成的辦法,如果將煙霧真實地畫出來,畫面就會呈現零亂,所以要形成一種黑白的裝飾性的力度。”“這次重大歷史題材創作我們不能固守一種原則,而是發動一切手段為主題表現服務,中國畫里很早就有‘以一當十’的論述……比如石魯的作品《轉戰陜北》就堪稱典范。作品通過毛主席一人形象,就把千軍萬馬表現出來。以一當十,以少勝多,這是中國傳統藝術包括文學、戲劇和中國畫一貫的手法。”正是這種大膽創新的藝術理念,使得這件中國畫作品充滿了時代特征的美感和精神訴求。

在歷史題材的大型創作中,中國畫作品力求時空表現形式的突破和語言創新比比皆是,“空間的表現性其形態多樣,既包括以超時空結構為基礎,對整體歷史事件作綜合性的敘述;亦包括以象征主義手法來表達某種抽象的哲理和觀念;同時也包括抽象、表現的方法與形態來呈現歷史事件的整體境況與內在結構”[注]張曉凌:《歷史的審美敘事與圖像建構——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論綱》,《美術》2017年第4期。。所有的創新和探索都體現了作者們對時代精神的體悟和表達。

(三)歷史題材大型創作在藝術語言方面呈現出個性化和多元化的狀態,增強了作品獨特的藝術感染力和鮮活的生命力,確立了作品的藝術地位

當代中國畫壇的顯著特征就是藝術語言與表現風格的個性化趨勢。信息時代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繪畫形式和技術的流通空前迅速。為了避免面貌的重復和相似,優秀的畫家都是在努力尋找自己內心的真誠感受和相應的視覺圖式,這成為評判畫家成熟與否的重要標志。國家歷史題材大型創作所評選出的畫家大多在中國畫創作方面造詣突出,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藝術語言。他們立足不同的審美追求,探索不同的圖式表現,其中既有將傳統筆墨意境與現代構成形式相融合,還有在技巧表現方面進行了新的突破,更有在畫面中傾注當代人文情懷和文化認知,于是同樣是大場景、群像式的創作畫面卻能呈現出獨特的符號化語言,體現了中國畫創作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當代審美特征。

在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作品中,馮遠所繪的《屈原與楚辭》氣勢宏大,具有史詩般的壯麗華美,發揮了他用線組織畫面和造型的高超技藝和個人風格。畫面線條動勢強烈,人物、景物的組織和轉換氣韻暢達,把屈原勃然大氣、卓絕灑脫的生命歷程和他文學作品中詭秘飄逸、恢宏飛揚的神采表現得淋漓盡致;人物造型夸張飄逸、動態優美,與線條的飛動、色彩的自然漸變相得益彰,讓觀者自然體悟到《八十七神仙卷》等作品的傳統神韻。除造型和線條的個性化特點外,這件作品的色彩表現也是別具一格的。田黎明先生繪制的《桃花源記》畫面意境疏遠、清新,墨色柔和淡雅。這與他一貫追求通過光色相融表現亦真亦幻的藝術風格是一致的。他在水墨創作中逐漸形成了以淡墨輕色配合留白效果來表現清澈、光色斑斕的悠遠境界,這種風格恰到好處地塑造了一處既非現實又非夢境的世外桃源。

以上所舉兩例作品都體現了畫家鮮明的個人藝術風格,這是他們長期實踐探索的積累。個性化語言成為作品的魅力之源,歷史題材美術創作也不例外。

(四)歷史題材大型創作在筆墨精神的傳承與發展方面,既弘揚了東方審美精神,又在視覺形式方面針對大題材的畫面要求和情感表現而做相應的發展變化

筆墨是中國畫的本質特征。從中國畫的發展歷程來看,筆墨對畫家的風格特征的定位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更蘊含了不同的文化內涵、時代特征和個體精神。小品的人物、山水、花鳥追求的是微觀方面的筆墨情趣,大題材創作則考慮筆墨變化和局部描繪要從屬于畫面內容和布局結構。筆墨表現力側重于畫面情感基調和文化意義的訴求,成為把握作品整體關系,營造主題氛圍、挖掘深層精神內涵的重要因素,這是中國畫筆墨語言在當代的發展。

畫家袁武曾經創作了《抗聯組畫》,作品的視覺和心靈震撼力都很強,這主要是源于墨色的運用的個性特征。袁武善于整體濃重的墨色發揮,局部寫實刻畫。整體則大面積地發揮水墨融合幻化的表現力,這正體現了傳統中國畫意象造型的精神特質。他用大面積濃墨的強烈對比,生動地塑造了冰天雪地中抗聯戰士艱苦卓絕的戰斗生活,并且用水墨特效將冰雪的晶瑩剔透刻畫的極為傳神。筆墨語言的渾厚質樸、剛健濃重,與主題表達高度切合,傳達出了作品深厚的文化情懷和感情色彩。

中國人對水墨語言有一種特殊的文化認知,這是歷史的積淀和傳承的結果。同樣是黑色、灰色,中國畫的材料表現能做到變化萬千,層次豐富,這是其他畫種無可比擬的。歷史題材創作尺幅巨大,內容豐富,就要求大處彰顯氣勢,盡情發揮筆墨酣暢淋漓的渲瀉效果和強烈的層次對比,突出視覺張力和心靈震撼;細節處又必須深入刻畫,極盡精微,讓人嘆為觀止,引發深思。

我們在觀看陳鈺銘所繪的《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岳海波、李兆虬合作繪制的《齊桓公稱霸》等作品時就自然感受到筆墨所表現的新嘗試和拓展:墨色不僅僅是塑造主體的手段,更是畫面體現黑白灰層次和結構支撐的直接因素。墨色既體現了內容,又獨立地呈現材質、肌理的視覺美感。中國畫通過筆墨語言的豐富發展而對作品歷史感新的解讀與訴求,映射出當代文化與審美特征對中國畫發展的制約和影響。同時筆墨語言的生長發展,使當代中國畫大型主題創作彰顯出一種健康、雄壯、昂揚的大國氣度。“除了與這一特定的重大歷史題材的主題思想、藝術效果不無關系之外,它還反映了當前中國畫創作風格一種普遍的大國精神格局。的確,從二十世紀之初發出對文人畫的改造的強烈呼聲,到進入新世紀的中國畫改造的強烈呼聲,到進入新世紀的中國畫當代創作風格整體追求趨勢來看,一種泱泱大國崛起的氣勢也融入于這些作品當中。”[注]潘豐泉:《大國崛起之勢與寫意精神的新融合》,《藝苑》2013年第3期。

除以上四個主要方面之外,繪畫材料的創新等方面也對豐富和發展歷史題材大型創作形式語言起到了推動作用,使作品展現出異彩紛呈的面貌和特點。傳統中國畫藝術語言中的意象造型觀、氣韻追求、筆墨精神以及澄懷味象的審美過程,是中國畫藝術魅力的內在文化根基。這些特點沒有因為時代變遷被摒棄,而是隨時代而發展。中國畫形式的歷史題材創作正是因為繼承了這些內在因素,可以和油畫、版畫、水彩等其他畫種的藝術表現形成對比,彰顯出東方藝術精神的博大精深。

四、結語

當代中國畫歷史題材創作的藝術表現是當代中國畫發展的一個縮影,中國畫歷史題材創作形式語言的嶄新生命力和文化價值正體現了文化自信的意義。首先,文化自信是要對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藝術的充分的認可和肯定。當代中國畫歷史題材創作是在正視和尊重傳統、學習和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將中國畫獨特的哲學思想、文化價值和美學追求保留并發揚光大,才使它具備了鮮明的民族精神屬性。傳統中國畫藝術語言中的意象造型觀、氣韻追求、筆墨精神以及澄懷味象的審美過程,是中國畫藝術魅力的內在文化根基,這些特點沒有因為時代變遷被摒棄,而是隨時代而發展,中國畫因此得以源遠流長。中國畫形式的歷史題材創作正是因為繼承了這些內在因素,可以和油畫、版畫、水彩等其他畫種的藝術表現形成對比,彰顯出東方藝術精神的博大精深。其次,文化自信體現了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中華文化具有開放性、包容性的特點。在世界文化多元發展的格局中,善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因而能夠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當代中國畫的發展與世界繪畫的交流和學習空前便利、密切。西方現當代繪畫的構成方式、光影因素、色彩觀念、材質表現等因素的介入,使中國畫的表現能力不斷擴展,可以駕馭更加復雜的題材和非凡的畫面空間與尺度,風格語言的多元發展可以表達更加豐富、細微的人文情懷。再次,當代中國畫歷史題材創作的思想觀念和藝術語言的發展,源于創作者對當代政治、文化的深入解讀和感悟,是時代精神的寫照。通過當代人的思想觀念、藝術情懷與獨特視角,學習、認識、思考、塑造歷史,努力探求富于新時代人文精神的中國畫語言體系。

總之,當代中國畫歷史題材創作是當代人文思想與筆墨語言的完美結合。對當代歷史題材大型創作綜合表現的分析,其實也是中國畫語言體系在當代發展的映射。在機遇和問題面前,只有堅持文化自信,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性和民族責任感為指引,努力開拓,勇于創新,才會達到真正的文化繁榮。

猜你喜歡
創作歷史藝術
創作之星
創作(2020年3期)2020-06-28 05:52:44
《一墻之隔》創作談
紙的藝術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因藝術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藝術之手
讀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歷史上的4月
爆笑街頭藝術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91在线|日本| 亚洲天堂网在线播放| 亚洲性视频网站| 欧洲亚洲一区|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 欧洲 另类 春色| 中文字幕自拍偷拍|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福利在线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无码制服中字|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免费毛片全部不收费的| 精品少妇人妻无码久久| 天天干天天色综合网|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图区| 2022精品国偷自产免费观看|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3| 亚洲无线观看| 五月综合色婷婷| 亚洲视频在线网| 女高中生自慰污污网站| 国产网站免费看|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h| 在线免费亚洲无码视频| 一区二区理伦视频|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色视频久久|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播放| 五月天久久综合|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久草视频一区| 亚洲成人精品久久| 免费无码又爽又黄又刺激网站| 综合色在线| 欧美综合成人| 亚洲网综合| 久草性视频| h网站在线播放| 美女无遮挡被啪啪到高潮免费| 亚洲人成色77777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乱妇无码AV在线| 亚洲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国产高清不卡| 色悠久久综合| 999精品视频在线| 美女高潮全身流白浆福利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直播| 国产免费好大好硬视频| 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18禁影院亚洲专区| 国产91精品调教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lululu在线观看| 国产91小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综合色在线| 中文字幕日韩丝袜一区|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无卡顿" |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苍井空| 亚洲欧美日韩动漫| 日韩亚洲综合在线| 免费欧美一级| 亚洲综合片| 伊人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成人亚洲视频|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扒开粉嫩的小缝隙喷白浆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AⅤ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精品免费露脸视频| 在线色国产| 久久鸭综合久久国产| 欧美日韩免费在线视频| 国精品91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综合成人| 国产欧美日韩资源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37.| 99视频只有精品|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系列第三区|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