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輝
(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河南地質局,河南 鄭州 450000)
河南省汝陽縣王坪一帶的鉛鋅礦位于豫西重要的有色金屬及貴金屬成礦區帶上,區內斷裂構造發育,巖漿活動強烈,有利于鉛鋅多金屬礦的形成,目前在該區已經發現了王坪西溝、米溝、黃沙嶺、洞溝、金華等多處鉛鋅礦床。
該區位于華北地臺南緣,車村~魯山大斷裂的北側,地層區劃屬于華北地層區豫西分區,澠池-確山小區,區內地層均為熊耳群地層,區域構造復雜,巖漿活動頻繁,為該區鉛鋅等礦產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成礦條件。
區域上出露的地層主要為中元古界熊耳群雞蛋坪組、許山組及馬家河組。雞蛋坪組主要巖石類型為安山巖、石英安山巖、玄武安山巖、英安巖及流紋巖。火山巖SiO2含量低,化學成分以高鐵鉀、低鋁為特征,酸性巖堿值偏高,巖石組合系數為1~3.3,屬于鈣堿性巖石,區域上雞蛋坪組二段Pb、Zn含量最高,為鉛鋅礦成礦有利地層。
區域上褶皺平緩,構造廣泛發育,方向、規模、類型、期次不同的互相交錯,主要有近EW、NW、NE三組方向的斷裂,其對本區金、銀、多金屬元素的活化、遷移及其礦床的形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區內巖漿巖分布廣泛,主要有中元古代晚期和燕山晚期巖漿活動。中元古代晚期形成了該區大面積的火山巖建造,后來中偏酸性巖體侵入,提供了成礦物質和熱源,局部形成鉛鋅礦化帶;燕山晚期花崗巖活動提供的成礦物質和熱源,疊加于中元古代晚期形成的鉛鋅礦化帶上,有利部位形成了有工業價值的鉛鋅礦床。
1.4.1 地球物理異常特征
區域礦床主要處于1:20萬布格重力異常等值線發生規律性曲率變化較明顯的地段,等值線值在50mgl~80mgl之間,異常軸北東向,其范圍和基底斷隆帶和隱伏的花崗巖體展布方向一致。中元古界熊耳群火山巖的區域磁場為正負相伴的跳躍場,磁場軸向為近東西向;大斷裂兩側出現明顯的航次區域場梯度帶;太山廟花崗巖體表現為大面積的平緩低負值場。
1.4.2 地球化學異常特征
根據1:5萬區域化探資料,主要成礦元素Pb、Zn、Ag、Mo、Cu等集中分布于太山廟花崗巖體外接觸帶,與該區礦田展布方向基本一致。Pb、Zn兩元素異常明顯、強度高、規模大、套合好,異常濃度變化梯度也比較大。從元素的分布和富集特征可以看出來:Pb、Zn、Au、Ag、Mo、Cd等元素是該區內主要成礦元素及伴生元素,該區地層不僅富集這些成礦元素,而且在有利地段后期疊加使其進一步富集,形成強異常。
該區礦產資源豐富,內生金屬礦產以鉛鋅、鉬為主,次為金、銅和磁鐵礦等;非金屬礦產主要為螢石,次為黃鐵礦。
鉛鋅礦是區內主要的有色金屬礦產,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了王坪西溝、米溝、黃沙嶺、洞溝、金華等多處規模不等的鉛鋅礦床,它們具有相似的地質特征,文章以王坪西溝礦床為例進行分析。
礦區內近東西向斷裂為該區的主要控礦構造,區內共有7條較有規模的礦脈(圖1),主要賦存于雞蛋坪組英安巖、安山巖中,由左到右礦體依次為:P1、P6-1、P7-1、K1、K2、K4、K3。礦體長136m~230m不等,厚0.40m~4.52m,賦存標高615m~983m,總體產狀傾向340°~360°,傾角70°~75°,礦體Pb加Zn品位4.28%~7.35%,礦體厚度變化屬于穩定型,礦體中沒有夾石,有用組分分布均勻。礦石類型多數為原生硫化礦石,礦化以鉛鋅為主,伴生有金、銀、銅礦化。礦區內發育的近東西向斷裂為礦液的充填交代提供了有利的導礦儲礦空間,因此本礦床屬巖漿熱液充填型鉛鋅礦床。文章對具有代表性的K4礦體地質特征進行敘述。
K4礦體:礦體位于礦區西南部,賦存于F9構造帶中,埋深0m~140m,礦體呈脈狀產于F9礦化構造帶中,礦體頂底板均為安山巖。礦體總體走向70°,傾向340°,傾角70°左右。地表采坑可見礦體長70m,淺部由YM860、YM810控制,控制礦體長度分別為147m及170m。礦體厚度0.40m~1.32m,平均0.86m,厚度變化系數33%。鉛品位0.77%~4.16%,平均品位2.40%,品位變化系數44%,鋅品位0.20%~3.50%,平均品位1.88%,品位變化系數47%。賦存標高760m~900m。從礦體厚度品位統計結果看,礦體厚度穩定,有用組分分布均勻。礦體中無發現有夾石。
2.2.1 礦石物質組成及結構構造特征
礦石的礦物成分主要為礦石礦物(金屬硫化物)和脈石礦物。金屬硫化物以黃鐵礦、方鉛礦為主,次為閃鋅礦,偶見黃銅礦、磁鐵礦等。脈石礦物以石英為主,次為方解石、絹云母等。氧化礦石多具膠狀結構、晶架狀結構等;原生硫化礦石主要有半自形-它形粒狀結構、交代結構、角礫狀結構等。硫化原始礦石常見細脈浸染狀、脈狀、塊狀、條帶狀構造,次為團塊狀、斑點狀、浸染狀構造。
2.2.2 礦石化學成分
礦石中主要有用組分為鉛,其次為鋅。鉛含量在1.08%~8.16%之間,一般為3%~4%。鋅含量在0.57%~2.1 6%之間,一般含為1%~2%。鉛鋅含量分布均勻,是礦床的主要成礦元素。主要有益元素鉛鋅基本呈正相關關系,礦石中普含Ag、Au、Ga、Cd、In、Cu、S、As等十余種元素,其中Ag、Ga、S達到綜合回收要求。
2.2.3 礦體氧化特征
本區風化層厚度小,礦石硅化較強,裂隙不發育,沿礦脈礦體后期構造疊加極弱。地表向下0m~3m左右局部發育有褐鐵礦、鉛鋅礦、孔雀石等氧化礦物,礦石類型為混合礦石。在3m以深均為原生硫化礦。因此,本區隨地形由地表向下3米左右為氧化帶,其下即為原生帶。
2.2.4 礦石類型及品級
礦石自然類型按礦石氧化程度,可劃分為氧化礦石和原生硫化礦石。氧化礦石僅在地表1m~3m發育。礦石工業類型為需選鉛鋅礦石。
2.2.5 礦體圍巖蝕變
圍巖蝕變主要有絹英巖化、硅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這些蝕變與礦化關系密切,受構造帶控制而成線性分布特征。
(1)熊耳群雞蛋坪組(次)安山巖地層,該地層含有豐富的Pb、Zn、Ag等元素,為鉛鋅礦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物質來源,是該區尋找Pb、Zn、Ag等多金屬礦的地層標志。
(2)地表老硐及礦體的氧化鐵帽是礦體的直接找礦標志。
(3)該區鉛鋅礦體主要賦存于近EW向的斷裂帶內,此類斷裂帶內成礦的可能性較大;特別是斷裂帶交匯、沿走向轉彎、延傾向由陡變緩處及斷裂帶膨大部位是富礦體賦存的有利部位。
(4)石英二長閃長巖體是區內找礦的圍巖標志,特別是靠近巖體外圍的構造帶,成礦可能性較大。
(5)區內呈線性或者面型分布的絹英巖化、硅化、綠泥石化、鉀長石化、青磐巖化、碳酸鹽化為重要的近礦蝕變標志,特別是蝕變集中分布、近EW向的構造破碎帶。
(6)區內布格重力異常明顯的地段、區域磁場活躍異常部位、大斷裂兩側出現明顯的航磁區域場梯度帶的部位,是該區找礦的重要靶區。
(7)太山廟花崗巖體外接觸帶熊耳群火山巖中Pb、Zn兩元素的異常區,特別是異常區內近EW向分布的斷裂帶內,是成礦有利部位,也是該區找礦的重要靶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