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丹,張 良
(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萬密齋醫院,湖北 黃岡 438600)
在臨床呼吸系統疾病中,慢性阻塞性肺病較為常見。該病死亡率較高,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老年慢阻肺患者普遍存在嚴重的焦慮與抑郁情緒,無論生理還是精神上都受到病痛的折磨[1]。因為為了保證治療效果最佳化,對患者不僅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療方式,而且還需要給予良好的護理措施。今選取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慢阻肺患者100例,以探討心理護理與舒適護理在該類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慢阻肺患者100例。患者經慢阻肺相關臨床診斷標準得以確診。排除存在嚴重心肺腎器官疾病患者、存在嚴重精神病癥患者、言語功能與認知功能障礙患者。將所有病例隨機分為兩組,每組50例。觀察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為58至82歲,平均年齡為(72.3±3.4)歲,病程為2到12年,平均病程為(9.7±1.5)年。對照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為59至81歲,平均年齡為(72.4±3.5)歲,病程為2到13年,平均病程為(9.8±1.6)年。兩組患者臨床一般資料中年齡、性別比例、病程等均無顯著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具有可比性。
對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包括按照醫囑內容的常規操作、入院宣教、用藥與出院指導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與舒適護理。
①心理護理 對患者進行心理評估,鼓勵患者傾訴內在情緒。可應用音樂、書籍等注意力轉移法及深呼吸法疏導他們不良情緒。護理人員要絕對尊重患者,盡量使用通俗易懂的禮貌用語,與患者加強溝通,主動關心患者的內心感受與日常生活細節。根據患者病情程度、認知水平給予針對性健康宣教,告知該病的發病機制與注意事項,讓其知道不良心理對治療效果產生的消極影響,讓患者提高治療與護理依從性。護理人員要開導與安慰患者,講解本院治療成功病例,樹立患者的治療信心,減輕其心理負擔。
②舒適護理 幫助患者采取臥位或半臥位,以防出現缺氧、煩躁、呼吸困難等,為患者提供充足營養飲食,囑咐患者進食前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潔。告誡患者禁食奶制品等增加痰液粘稠度的食物、海鮮油炸等刺激氣管黏膜的食物。控制病房溫濕度,并定期消毒。鼓勵患者家屬多陪伴患者,以防患者產生孤獨心理。當患者病情控制并進入恢復期后,可鼓勵患者進行腹式呼吸,即放松上身肌群情況下深呼吸,呼氣時腹部下陷,吸氣時腹部鼓起。鼓勵患者適度進行有氧體操、散步、慢跑等運動,以改善其心肺功能。
①用GQOLI-74問卷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內容包括軀體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狀態與心理功能四方面,滿分各100分,結果取四項分值的平均值。②用SAS、SDS自評量表評價兩組患者的焦慮與抑郁狀態,分值越高表明不良情緒程度越高。③并發癥主要是胃潰瘍、肺炎、呼吸衰竭、自發性氣胸等。
本次研究特應用SPSS20.0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組間數據資料對比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用卡方檢驗,若P<0.05,即證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護理后合并肺炎、胃潰瘍患者各1例,對照組護理后合并肺炎、胃潰瘍、呼吸衰竭、自發性氣胸的例數分別為3例、3例、1例與2例。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生活質量評分及焦慮與抑郁評分分別為4%、(71.8±5.5)分、(37.8±3.3)分與(38.9±3.7)分,而對照組分別為18%、與對照組相比,(65.1±4.9)分、(50.4±4.2)分與(49.6±4.1)分。觀察組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顯著較高,焦慮評分、抑郁評分與并發癥發生率顯著較低,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缺乏a1-抗胰蛋白酶是慢阻肺形成的主要原因,極易讓患者出現喘息、胸悶、反復咳嗽等癥狀。針對該病的治療,必須要改善患者肺功能。但是慢阻肺發病人群以老年患者為主,患者長期受病癥折磨,對該病缺乏認知,極易出現煩躁、焦慮等消極情緒,導致患者機體兒茶酚胺含量增加,極大影響了患者的護理與治療效果[1]。此外,患者出現不良心理與其生活舒適度由較大的關系。因此給予老年慢阻肺患者舒適護理與心理護理非常具有必要性。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顯著較高,焦慮評分、抑郁評分與并發癥發生率顯著較低,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主要是因為心理護理緩解了患者的消極情緒,提高了患者的治療信心與護理依從度,同時也提高了患者的內心舒適度。舒適護理中體位護理、飲食護理、病房護理、家庭護理、康復鍛煉、呼吸指導等都極大的提高了患者的生理舒適度,不僅能促進患者盡早康復,而且還能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3]。
綜上所述,針對老年慢阻肺患者給予心理護理與舒適護理,不僅能改善患者生活質量,降低患者的焦慮評分與抑郁評分,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率,臨床上推廣應用很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