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紀妹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是機械通氣患者的常見并發癥,若病發后不及時處理,極有可能增加脫機難度,延長住院時間,威脅患者生命。因此,如何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成為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1]。下面,本文將我院ICU病房患者資料整理如下,旨在判定護理教育培訓前后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情況。
從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ICU病房患者中抽取110例作為觀察組,女性45例(40.9%),男性65例(59.1%),年齡30-72歲,平均(49.2±1.5)歲;病史1-87d,平均(32.9±0.8)d;將2015年5月-2016年4月收治100例作為對照組,女性40例(40.0%),男性60例(60.0%),年齡30-71歲,平均(49.3±1.6)歲;病史1-88d,平均(33.0±0.9)d。2組在年齡、營養狀況、原發病等基線資料上無統計差異(P>0.05),可以比較。
納入標準:患者均應各種原因機械通氣治療,時間在48小時以上,簽署知情意向書;②排除標準:機械通氣48小時內出現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患者;資料不完整患者。
兩組患者均給予平喘、止咳、糾正酸中毒、保持水電解質平衡等處理,對照組患者實施基礎護理,如為患者營造安靜、舒適的環境,進出病房動作輕柔,提高舒適度和睡眠質量;密切觀察患者病情,發現異常后即刻通知醫生并幫助處理;及時告知患者病情變化情況,介紹疾病治療案例,消除恐懼感;為患者制定合理的膳食結構,保證每天攝入營養均衡,增加機體營養,促進康復;觀察組則在護理前對從護理人員進行護理教育培訓,內容:患者的口腔、體位護理,呼吸機使用結束后的殺菌、消毒措施,如何正確使用和護理呼吸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預防措施,呼吸機管路的更換等。邀請專業護理人員、呼吸機治療專家,圍繞呼吸機相關性肺炎進行講解,時間為三個月。培訓方式為實際教學、多媒體教學等,授課結束后結合臨床實際進行討論。由老師負責解答疑難困惑,護士長或工作經驗豐富者指導,便于糾正不良的工作行為。培訓結束后,護士長對其進行考核,并詳細記錄相關的護理問題,比較、分析護理教育前后的認知情況。
首先統計兩組護理人員認知率,以洗手、氣道濕化、口腔護理、腸內營養、正確吸痰、氣囊護理、呼吸機裝置管理等;然后統計兩組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情況,標準:發熱,溫度在37.5度以上;病原學檢測可見新感染;X線檢查顯示肺部有浸潤性病灶;氣道分泌物增加等。
借助統計軟件包SPSS18.0分析文中數據,認知率、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屬于計數資料,用(n,%)表示、卡方檢驗,P<0.05,有統計差異。
觀察組護理人員認知率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差異(P<0.05),詳見下表。

表1 兩組護理人員認知率分析 (n,%)
觀察組出現7例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為6.4%。對照組出現15例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為15.0%,有統計差異(x2=4.166,P=0.041)。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是獲得性肺炎中的主要類型,也是ICU患者的多發性病癥,不但會增加患者的醫療費用,還會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甚至造成患者死亡。報告顯示,引發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因素比較多,如果病發后得不到全面、系統的護理,就會增加感染風險[2-3]。為有效預防該疾病的發生,臨床護理前需強化護理教育,借助各種途徑向護理人員宣講相關內容,能提高護理人員對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知識的掌握度。于培訓結束后由護士長、工作資歷高者進行專項指導,能改變他們的工作行為,提高護理質量,減輕患者疼痛度。
本研究中,觀察組110例患者護理前期對護理人員進行了護理教育培訓,對照組100例患者的護理人員未進行護理教育培訓,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人員的洗手、氣道濕化、口腔護理、腸內營養、正確吸痰、氣囊護理、呼吸機裝置管理認知率均在94.0%以上,和對照組相比有統計差異(P<0.05),說明護理人員缺乏對ICU工作的認識時,執行力降低,再加上工作繁忙無法補充相關知識,致使工作出現各種失誤,影響患者治療[4-5]。而護理教育培訓的進行,能有效彌補護理人員知識結構上的缺陷,改善護理人員的不良行為,提升護理水平;觀察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為6.4%(7/11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5.0%(15/100),有統計差異(P<0.05),說明強化護理教育能降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促進康復,和徐世惠[6]報告相似。
綜上,強化護理教育能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縮短ICU治療時間,改善預后,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