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曼曼,張海欽
(新疆和田地區人民醫院,新疆 和田 84800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急性心血管疾病,具有發病重、死亡率高等特征,患者常伴有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以及休克等現象,若沒有及時予以正確的護理措施,患者極易發生其他并發癥,最終影響患者的預后效果[1]。同時在臨床治療中,為了保證治療效果,需要配合相應的護理干預。文章將均于2016年04月份-2018年04月份在我院接受治療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樣本,探究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護理中采取綜合護理對于患者心理狀態以及心絞痛發生率影響,總結如下:
本次所選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于2016年04月份-2018年04月份在我院接受治療,將所選患者進行隨機分組,參照組40例采取常規方式護理,研究組40例則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行綜合性護理干預。其中男性患者的例數有48例,女性患者的例數有32例,最小年齡為25歲,最大年齡為70歲,平均年齡為(30.67±3.23)歲,梗死部位:前壁、下壁、其他的患者例數分別有35例、35例、20例。經過診斷,所有患者的癥狀均符合WHO對AMI的診斷標準。兩組患者關于性別、年齡以及病情等一般分析資料沒有顯著差異(P>0.05)。
參照組40例采取常規方式護理,具體包括: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氧療、病情實時監控、叮囑患者遵照醫囑進行藥物鎮痛和抗凝等,以及基礎的生活護理措施。研究組40例則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行綜合性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
1.2.1 心理護理
心肌梗死患者一般伴有較為強烈的疼痛感,且具有較強的瀕死感,因此患者容易出現消極情緒,使得心肌缺血現象更加嚴重,擴大了梗死的面積,不利于患者的預后效果,故而醫護人員應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緩解其心理負擔,增強優質的心理干預力度。
1.2.2 環境護理
醫護人員應注意保證患者病房環境溫度、濕度的適宜,并確保病房環境的良好通風性,另外病房內的光線要適宜,以免強光照射影響患者休息;維持病房的安靜,對探視人員予以限制;嚴禁在病房內吸煙,盡可能減少不良因素,使得患者的休息舒適度得以增加。
1.2.3 生理護理
患者初入院時,醫護人員遵照醫囑對患者予以鎮靜劑或者止痛劑,并嚴密關注患者的病情;指導患者采取舒適的體位,定期按摩患者的腰背部,四肢可進行適當的活動,促進患者機體內的血液循環;指導患者均衡飲食,依實際病情適當攝入新鮮水果、蔬菜,適當按摩患者的腹部促進腸蠕動;若患者的排便出現困難,可以使用開塞露或者食用低壓鹽水進行灌腸[3];對患者進行健健康宣教,增強其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
參照Zung焦慮抑郁自評量表判定兩組消極情緒,評分愈低,提示患者心理狀態愈佳。記錄兩組患者在護理后的心絞痛發作頻次。
針對統計數據中的計數資料、計量資料分別應用百分數、(x ±s)加以表示,使用X2、t值進行檢驗,并錄入軟件SPSS21.0進行分析,若P值小于0.05時提示組間數據差異顯著。
護理前參照組抑郁評分為(65.28±4.21)分,焦慮評分為(57.25±5.69),研究組分別為(68.30±4.32)分、(57.33±5.71)分,護理前兩組抑郁與焦慮評分對比缺乏顯著的差異。護理后,參照組抑郁評分為(50.96±5.88)分,焦慮評分為(53.74±6.24),研究組分別為(35.21±6.28)分、(32.18±6.18)分,兩組心理狀態評分比較有差異性,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參照組心絞痛的發作頻次是(3.44±2.30)次,研究組是(1.89±1.50)次,研究組護理后心絞痛發作頻次好于參照組,P<0.05。
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急,進展迅速,臨床癥狀明顯,屬于臨床多見心臟病,若不盡快實施救治,可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需要臨床醫護人員重視醫護工作的實行[2]。常規護理指的是醫護人員通過基礎的護理措施,配合醫囑對患者施予護理干預,存在目標不明確等問題,由于醫護人員和患者之間缺乏交流與溝通,使得患者的心理、生理都難以達到最佳的治療狀態。但是采取綜合性護理可以增強了醫護人員和患者之間的交流,使得醫護人員能夠及時、充分的了解患者的病情,并通過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對疾病知識的了解,提高患者治療的信心,有益于縮短患者的治療時長,從而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3]。本次研究中顯示,護理前兩組抑郁與焦慮評分對比缺乏顯著的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心理狀態評分比較有差異性,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參照組心絞痛的發作頻次是(3.44±2.30)次,研究組是(1.89±1.50)次,研究組護理后心絞痛發作頻次好于參照組,P<0.05。
綜上,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護理中采取綜合護理能夠降低患者心絞痛發作頻次,改善患者負性心理,可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