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些年,校園貸借助互聯網平臺無孔不入,對大學生、高校、家庭、社會都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國家部門、高校雖在大力整治校園貸,但校園貸依然“屢禁不止”,校園貸機構數量依然巨大。因此,需要多部門協同合作,教育加懲治,才能禁絕校園貸。
關鍵詞:校園貸;屢禁不止;約束力;教育;懲處
中圖分類號:G647;D92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35-0062-02
作者簡介:左森方(1987-),男,湖南人,碩士研究生,懷化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校園貸“屢禁不止”的現狀及危害
(一)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三令五申地發文整治校園貸現象,具體文件規定回顧如下:
2016年4月13日《教育部辦公廳、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于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建立校園不良網絡借貸日常監測機制,未經批準在校園推廣網絡借貸的要依法處置[1]。
2016年8月17日多部門聯合印發文件《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明確提出“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針,推動整改校園貸問題。
2017年4月7日《中國銀監會關于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不得不將具備還款能力的借款人納入營銷范圍,禁止向未滿18歲的在校大學生提供網貸服務,不得進行虛假欺詐宣傳和銷售,不得通過各種方式變相發放高利貸。
2017年5月27日中國銀監會、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銀監發[2017]26號文件《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第二點規定:整治亂象,暫停網貸機構開展校園網貸業務。
(二)校園貸對高校學生帶來的危害從未停止
但校園貸業務從未因政策文件而銷聲匿跡,近兩年業務量雖有所下降,但總量還是很大[2],截至2018年12月底,累計停業及問題平臺達到5409家,P2P網貸行業累計平臺數量達到6430家(含停業及問題平臺)[3]。學生借貸的人數仍然不少,裸貸現象頻頻上演,因受威脅恐嚇,暴力催債而選擇自殺親身的現象時有發生。是什么讓校園貸如“蟑螂”般骯臟又頑強?
二、高校校園貸“屢禁不止”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國家部門通知文件對校園貸的約束力不大
近年來國家部門多個以通知、意見形式下發的文件,雖以不同的方式明確規定禁止校園貸業務,但這些文件缺乏至關重要的帶有法律效力的懲罰措施,這樣就對民營網貸機構的約束力不大。民營的網貸機構便會借助互聯網肆無忌憚地向在校大學生放貸。沒有明確的法律行文,沒有禁止和懲罰違法開展校園貸業務的條文規定,無法讓校園貸機構有所忌憚,無法讓違法的校園貸業務銷聲匿跡。
(二)教育部和高校關于學生的管理規定和處分條例對大學生從網上借貸的約束力不大
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校學生管理規定》和各大高校的《學生違紀處分條例》都沒有關于大學生從網絡借貸的規定和處分條款。教育部,各教育廳,各高校三番五次地通過各種不同的形式宣傳教育學生不要搞網貸,但還是杜絕不了有同學進行網絡借貸[4]。
其中的原因有兩點:1.從上至下,缺乏關于大學生從網絡借貸的規定:什么的情況可以借貸,從什么樣的機構借貸,最多能借貸多少。2.缺乏對大學生違規從網絡借貸的處分條款。一旦有學生從未落借貸,學校發現之后,對網貸學生做出什么樣的處分?通報批評,警告,記過還是留校察看?這是個現實的問題,也是現在困擾各個高校老師的問題。一個網貸10余萬的學生,如果只是通報批評,會不會處分太輕?只是通報批評對該同學不能起到懲戒教育作用,對其他同學沒有警示教育作用。
(三)網絡金融監管不到位,網貸機構準入和審批手續形同虛設
銀行貸款要經過謹慎的評估,嚴格的審核和多方的手續才能放貸,而校園貸借助網絡平臺,不需評估貸款人的還款能力,不需審核貸款人的貸款用途,不需擔保、簽字,只需要一張手勢身份證的照片,本人的電話號碼,就能快速放貸。不僅如此,校園貸機構還大肆地蠱惑,變相地誘騙大學生貸款。其貸款往往要扣除服務費,逾期費,押金,加上逾期費,最后給大學生的貸款利息都遠遠高于國家最高的法定年利率36%。一旦大學生到了不能還款的程度,校園貸機構便采取各種方式威脅恐嚇催貸。相關部門對校園貸機構入駐網絡平臺的資質缺少審核,對其網絡貸款業務缺少監管。
校園貸違法的校園貸業務長期存在,危害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污染了校園文化環境、破壞了家庭社會穩定,違背了國家機關的權威,擾亂了金融良性秩序。
三、禁絕違法校園貸,試在必行,主要措施分析如下:
(一)正確的消費觀教育是禁絕校園貸的首要任務
“有需求才會有市場”,注重攀比、愛慕虛榮、追求享樂都會導致大學生滋生從網上借貸的想法,進而產生無法負擔的過度消費,最終掉進校園貸的陷阱無法自拔。要真正禁絕校園貸,必須大力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學校引導是重點。當前大學校園一定程度存在著享樂主義和功利主義,大學生追求物質,相互攀比的現象大量存在[5]。高校應加強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將正確的消費觀和生活態度,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當中,教育學生要追求卓越而不是追求享樂,要學會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而不是懶惰無為。
學生的消費習慣和消費理念最大程度取決于家庭教育[6],雖大學生已成年,但家庭教育仍然是學生消費觀教育的重要環節。家長一定要對孩子有正確的消費觀教育,不能過度地溺愛和縱容,對孩子的消費要把握好尺度,關心其正當的需求和不正確的索要,做到合理的給予和及時的批評指正,掌握孩子的思想和行為動態,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大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是責任。將自身的追求同社會的發展、民族的復興、國家的富強聯系起來,便不會有因相互攀比、愛慕虛榮、追求享樂而產生從網上借貸的想法。有了遠大的理想信念,大學生們會艱苦奮斗、堅忍不拔、追求卓越。
(二)懲治供給端是禁絕校園貸的必要途徑
違法的校園貸業務開展機構是供給端,需要建立和健全校園貸業務的網絡準入機制,對網貸機構的貸款業務進行嚴格的管理,對其網貸業務進行謹慎地評估和審核,根據國家規定,嚴禁其向在校大學生開展貸款業務,一旦發現,從重處理。
《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銀監發[2017]26號)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都是國家機關的發文,包含了關于禁止校園貸和貸款最高利率的相關規定。但網貸公司還是無視通知和規定,繼續給在校大學生借貸,并且以威脅恐嚇的手段催收,因此,需要有針對性地頒布禁止網絡校園貸機構給大學生借貸的法律條文或行政法規,有明確的懲罰措施和落地手段。
(三)嚴管需求端是禁絕校園貸的關鍵環節
雖然教育部、多省教育廳,各個高校都三番五次地教育、呼吁、倡議大學生不要從網上借貸,但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校學生管理規定》和各個高校制定的《學生違紀處分條例》都沒有關于大學生從網絡借貸的規定和處分條款。本校的大學生知道從網上借貸不會觸犯教育部和學校的規定,不會受到官方的懲罰,因此他們就敢從網上借貸。當物質需求膨脹后,而又囊中羞澀時,他們就很可能會從網上借貸。
因此,有必要在《普通高校學生管理規定》和《學生違紀處分條例》中增加大學生從網上借貸的處分條款,讓高校有據可依,能做出相對適中的處分,讓學生知道處分后果,從網上借貸前也會有所畏懼。有了規章,就會讓學生自覺談“貸”色變,從而遠離校園貸,在在校園里慢慢形成杜絕校園貸的習慣和風氣。
四、結語
校園貸的廣告充斥各個高校,校園貸的危害波及大量的學生,校園貸的管制卻有心無力。如果要禁絕不良校園貸,需國家司法部、公安部、教育部,各高校各部門協同合作制定出違法的條文條款和落地的懲治措施,對校園貸的供給端和需求端進行教育、處分和懲治,才能使不良校園貸無處遁行,不再危害學生、高校、家庭和社會。
[ 參 考 文 獻 ]
[1]李玫,徐穎.我國互聯網校園貸市場法律問題與規制路徑[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04).
[2]馮進.學生網貸消費的負面作用和法律措施研究[J].金融經濟,2018.
[3]閆琳.大數據背景下的校園P2P網絡借貸平臺風險分析與防范[J].時代金融,2017(33).
[4]張晶,張廣戈,李惠.校園網貸現狀、風險與防控對策[J].經濟犯罪偵查研究,2017(3).
[5]王培懿.互聯網金融背景下校園貸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時代金融,2018(33).
[6]林紫楊,柯文燕.校園貸的亂象緣由及應對分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