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亞濤 王換娥
摘 要:普通高等院校法治人才培養(yǎng)的核心是法律思維的形成和實踐能力的提高,這也正是案例教學的精髓。針對《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的課程特點,課題組進行了案例教學方法的適用和改革,明確了《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案例教學的四種模式、綜合性案例教學的組織過程,并加強了過程性考核,為高素質應用型法律人才的培養(yǎng)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行政法學;案例教學;綜合案例實訓;考核方式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35-0068-02
作者簡介:杜亞濤(1978-),女,河北定州人,法學碩士,河北金融學院,教授;王換娥(1976-),女,河北金融學院,副教授。
一、《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引入案例教學的必要性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是一門發(fā)展中的學科,與刑法、民法相比,行政法的產(chǎn)生歷史較短,但與民主法制建設相適應,發(fā)展速度很快。對《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本身特點的分析,是進行教學改革的邏輯前提。
第一,理論深奧。相對于民法、刑法等學科來說,行政法還屬于新興學科,條文規(guī)定較為抽象,涉及到的理論也較為深奧。其二,體系龐大。行政法體系龐大,行政法律規(guī)范數(shù)量眾多,且具有相對易變性,實體法和程序法相交叉,相互之間的邏輯關系不夠緊湊,理解起來較為困難。其三,專業(yè)性強。行政法涉及公權力的分配和使用,與日常生活的關系不如民法那樣密切,行政權的運行有自身的規(guī)律,行政事務的專業(yè)性也為教和學帶來一定的難度。
綜上所述,《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作為教育部確立的十六門法學核心課程之一,因其繁重的法律條文、復雜的理論體系以及多元的法律適用方法,使得這門學科在教學和學習中難以掌握。本課程具有較強理論性,但又與社會實際密切結合,所以在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需要加強對“案例教學法”的研究和適用,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培養(yǎng)法律思維,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案例教學的改革目標
第一,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案例分析法讓法學教育的重心從理論宣講向實踐應用層面傾斜,側重培養(yǎng)學生運用行政法律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利于法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
第二,設計分層級教學目標。通過不同案例類型的規(guī)律總結,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在綜合性案例實施過程中,以問題為導向,合理設計實踐步驟,培養(yǎng)鍛煉學生多種能力和素養(yǎng)。
第三,實現(xiàn)師生雙向互動。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良好的互動,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其主體作用,使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使法律理論得到實踐的檢驗,培養(yǎng)分析案件、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案例教學法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作為組織者、引導者和協(xié)助者,不僅要有理論知識,而且要熟悉法律實務,促使教師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三、《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案例教學開展的具體做法
(一)設計四種案例教學模式
1.“以案說法”模式
“以案說法”模式,是指在行政法案例教學過程中首先確定法律典則、法律制度、法律原理等大前提,再用經(jīng)過篩選的行政案件說明這些理論制度的合理性和適用性。在以案說法模式中,案件應當是真實的、具有代表性且爭議不大,主要目的是用來說明行政法規(guī)范和解釋行政法規(guī)則,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重要知識點。這種教學模式是行政法教學中演繹模式的繼續(xù),在基礎理論的教學過程中大量運用,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了解法律制度的產(chǎn)生背景和適用情況,有利于法律思維的養(yǎng)成。
2.“以法論案”模式
“以法論案”模式,是將行政法案件作為案例教學的基本點,通過篩選和設計案例,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并結合行政法律知識提出解決方案。與“以案說法”側重運用案例解釋法律規(guī)則相反,“以法論案”模式側重于行政案件本身的決解路徑。此類案件應當存在明顯爭議,讓學生能夠在案件事實的解決中作出理性的選擇,從而加深對理論知識和重點法條的理解和運用。在以法論案模式中,行政法案例教學的焦點是案件處理的情況,需要對法律規(guī)范進行應用,這是目前在法學教學過程中普遍運用的一種案例教學方法。
3.“以案件詰難法律規(guī)則”模式
通過案例將行政法規(guī)范和理論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詰難這些行政法規(guī)范的矛盾性,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養(yǎng)成關心法治實踐、勤于思考的習慣,提高分析行政法現(xiàn)象的能力。這種訓練方法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再局限于理論知識的簡單應用,而是需要對行政法規(guī)則做更深層次的探討,以解決實際存在的問題。
4.“綜合性案例教學”模式
本次案例改革和實施的重點放在了綜合性案例教學的設計上。綜合性案例分析的教學目的是集中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自學能力和法律思維。案例選擇具有代表性、案情復雜、爭議較大的行政法典型案例。這類案例教學的實施需要學生自行搜集相關法律、檢索閱讀課外資料,放在行政法學基礎理論的教學結束之后。
(二)重點開展綜合案例實訓
綜合案例分析項目以小組為單位,課前給定案例相關資料,課堂討論交流,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觀點和意見。
本項目的實施主要分為五步:
第一,案例準備。采集案例要突出“原始性、疑難性、趣味性、實效性”:所謂“原始性”,就是要保持案件本身的原貌,大量信息由學生進行篩選和分析,鍛煉學生的識別能力和邏輯思維;所謂“疑難性”就是要求案情復雜、爭議較大,最好存在理論解釋不清的疑難點,為師生之間的探討預留空間;所謂“趣味性”就是案例應當能夠引發(fā)學生的研討興趣,刺激其進行案例分析的動機;所謂“實效性”則強調案例爭議的焦點和法律規(guī)則的適用,應當明顯推動了行政法學理論研究的深入或者行政立法進程,具有較大的現(xiàn)實意義。
第二,課下自學。這一階段是讓學生充分了解案情、把握爭議焦點。教師要事先下發(fā)實踐指導書和案例相關材料,明確課下準備的內容和要求,引導學生搜集資料進行自主學習,并根據(jù)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獨立思考,結合所學知識提出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完成分析報告。
第三,小組討論。“法律的精神在于思辨而不是求同”,這個階段教師要鼓勵學生運用發(fā)散性思維暢所欲言,教師根據(jù)課堂表現(xiàn)的參與度和發(fā)言質量進行評分并記入平時成績。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生可以相互辯論、互相啟發(fā)和學習,共同進步。
第四,教師評析。教師對案例進行講解和總結,教師應當指出討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其中有創(chuàng)新性的觀點予以鼓勵,并給學生進一步思考留下空間。
第五,成績評定。實踐報告和課堂表現(xiàn)計入平時成績。
案例教學不能只關注形式,除了教學過程和步驟的精心安排,還要充分準備案例內容,設計思考題目,以實現(xiàn)教學目標,教師要對課堂表現(xiàn)有預判,既不能影響學生的獨立思考,也不能讓案例研討脫離軌道太遠。
(三)輔以課程考核方式改革
考試是評價和改進教學,引導學生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重要手段,也是檢測和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與案例教學方法相適應,《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的考試主要進行了兩方面的改革:
一是加強過程管理,細化平時成績的構成和評分標準,并適當提高在總成績中所占比重。《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課程平時成績占40%,注重考查學生的日常學習情況。以下是平時成績的構成情況:第一,時政論壇。以小組為單位,討論選擇與行政法制建設密切相關的時事政治,制作PPt,推選一位代表在課上進行演講,時間控制在10分鐘以內,可以相互提問探討,根據(jù)各組綜合表現(xiàn)進行評分。主要目的是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大學生中樹立“講學習、講政治”的氛圍;第二,實踐報告。以小組為單位,課前給定案例,通過課堂討論答疑,由學生講解答案,其他組可發(fā)表不同意見,教師簡單點評,課下整理完成小組實踐報告,作為評分的依據(jù)。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逐步養(yǎng)成行政法思維;第三,平時作業(yè)。平時作業(yè)針對重要知識點以案例和論述題的方式,督促和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作業(yè),讓學生明確重點的同時查漏補缺,鞏固所學知識;第四,課堂表現(xiàn)。課堂表現(xiàn)主要是對學生日常學習態(tài)度的考查,包括出勤情況、回答問題、參與討論等方面綜合評定。
二是在期末試卷中設計了開放性的題目,即“材料分析題”,通過給定材料讓學生運用行政法理論進行評析同時,輔以柔性評分標準,鼓勵思辯意識和發(fā)散性思維,考查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 參 考 文 獻 ]
[1]楊陽,聞書寧.關于行政法學案例教學模式的一些反思[J].法制博覽,2016(07).
[2]關保英.行政法典總則的法理學分析[J].法學評論,2018(01).
[3]張帥梁.法學案例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完善建議[J].科教文匯,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