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俠
摘要:語文教學在教育制度不斷演化的現今一直作為教學的重點,而傳統教學模式下的課堂也逐漸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沒有將“知識”與“情感”進行統合,導致小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認知偏向機械化。而新課改的出現對語文課堂提出了改進要求,從小學生的需求與發展出發,追求課堂的“溫度”,在人情味與人性化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探索,以此來構建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小學生易于接受,凸顯出語文學科的多樣價值。教師在課堂上應關注小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通過良好學習狀態的培養來讓小學生獲得相應的知識學習體驗,從而面對語文學習可以更積極主動地展開學習,激起小學生的學習熱情。本文在教學策略的應用下去提高語文課堂的“溫度”,使課堂更具人文情懷與表現張力。
關鍵詞:語文;課堂;“溫度”
過往的語文課堂過于注重教材在使用上的價值,而相對忽視了小學生在此過程中的感受,課堂教學模式也過于刻板化、機械化,重視知識上的理性,漠視情感上的感性,這就導致了大量小學生對語文教學的不認同,更多的學生愿意去投入到音樂、美術等互動性強、更有“溫度”的學科。于此,教師應該更多地將課堂交還給學生,注重小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體驗與感受,少教化,多互動,在讓學生具備基礎的人文素養的教學中進行教育改革,將學科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結合,去創造出更溫暖合適的語文課堂。以下從語文課堂的教學方式出發,使教學文本在學生意識層面得到延伸,追求課堂教學更具“溫度”,貼合小學生的認知基礎。
一、 展開詩詞教育,在詩詞意境中感受溫暖
語文教學中詩詞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課堂需要教師通過詩詞上的教學引導來讓小學生感受到詩詞的意境,在學習中體會到語文學科的獨特魅力,在教學演繹中能夠學會逐步理解詩詞意蘊。而為了使語文課堂更有“溫度”,教師需表現出詩意情懷,在品味詩歌的過程中來加強語文學科的教學效果。而教學過程中也要體現出詩詞之美,將詩詞意境與圖畫結合在一起,從而可以充分調動起小學生的感官,面對知識學習過程能夠去觸摸詩詞的文化之感,領悟詩詞語言的多重美感。
舉例而言,在二年級下冊《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的這一首古詩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蓮葉”“荷花”等詩詞意象進行導入,從而能夠為小學生渲染出絕美的情景:滿池荷葉挨挨擠擠,亭亭玉立的荷花與太陽交相輝映,清風徐來,綠浪翻滾,粉紅搖曳,更有陣陣清香傳來。在詩詞意境的描述中,小學生通過“碧”“紅”“蓮葉”“荷花”等的對比,能夠去理解語文語言,將抽象的文字化為具體,詩詞中的情境仿佛觸手可及,這樣的詩詞教學能夠讓小學生感受到詩詞的溫暖,從知識理解角度可以看到不一樣的語文。在情感的傳遞與渲染下,教學更具“溫度”,學生能在語言的感知與積淀中理解詩詞的內在情韻,課堂更具深度與厚度,也展現出了別樣的暖意。
以此,語文教學可以展現出獨有的人文情懷,通過詩詞教育來使課堂更溫暖、更貼合人心,以此展開的教學能夠去讓學生獲得足夠強烈的感受,語文教學更加深入,課堂也因此具有了“溫度”。
二、 展現學科特點,采取溫和的教學理念
新時期的語文教學已經走上與以往不同的教學道路,教師應該學會在此過程中去展現語文學科的教學特色,在吸引小學生注意力的基礎上讓其參與到知識學習中來。于此,教師應從自身的教學理念加以改變,嘗試在教學中著重突出教學特色,在知識與人文情懷的并重中使小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溫度”。在溫和的教學理念驅使下,教學更多地從文學常識、表現手法、寫作技巧等方面去理解語文學科,將基礎性、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等多方面特點作綜合。
舉例來說,教師在三年級下冊《趙州橋》的教學中,可以借助這一篇課文進行學科特色的集中展示,從各種各樣的描述方式、文章架構等方面進行說明。而教師還可以針對課文進行簡單提問“趙州橋位于哪里?”“趙州橋是用什么做的?”“趙州橋上刻著什么圖案?”等,在教師與小學生的一問一答中,課堂展現出了高度的互動性,學生在回答的前提下能夠進行認真地識記。相應地,教師也可以針對教學環節來進行引導,讓小學生去逐步探索課文中使用的各種修辭方法與表現方式,通過思考的教學環節來讓學生將基礎知識與了解興趣結合在一起,從而使語文學習更有溫度。
從而學生面對語文知識能夠積極發散思維,在識記與互動中轉變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語文課堂能夠培養出溫情,在生動、靈活的教學中學生更容易地架構知識體系,更愿意聽從教師的指引,課堂表現出更高的“溫度”。
三、 代入實際情境,讓學生體會情感
文字并不是冰冷的,它具有極強的表現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注意發揮出這一特征,使學生能夠代入文字描述的情境,去進一步感受作者的情感與認知,在“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的過程中去挖掘出文字中熾烈而真摯的情感。在感同身受的教學下調動小學生的感官,促進小學生的內在理解能力與思維,教學展示出無與倫比的感染力。而實際的教學情境在導入中能讓小學生情感激蕩,在意識的浸潤之下,語文展示出獨特的文化魅力,從而學生能產生對課文深切的文化理解。
舉例說明,面對六年級上冊《狼牙山五壯士》的課文教學,教師在進行教學講解時應著重渲染事件發生背景,在兇殘的日寇與決絕的英雄的對比中來理解五壯士的艱辛與英勇。并給學生展示關于這一情境的各種油畫與視頻作品,在教學中能夠使學生產生代入感,面對知識學習過程可以進行良好的引導,學生們能夠體會到英雄們為了人民、為了戰爭勝利而奮力抗爭的決心,在激活情感中使學生理解同仇敵愾之心。而在實際情境導入下,學生能夠感受到五壯士的精神氣節,而這部分英雄也只是千千萬萬為人民獻身的英雄的代表,在感受的同化下走入那一段不同尋常的日子,在理解與學習課文中去觸摸英雄形象,培養愛國情懷。于此,激蕩的情感與動人肺腑的描述交織在一起,語文課堂在情感渲染下有了“溫度”。
總體來看,這樣的教學過程能夠去拉近學生與語文之間的距離,在情感的表現張力下,能夠涌現出更良好的教學模式,小學生在集中注意力與知識感受中能夠深入思考探究,聆聽到了課文的“聲音”,從而課堂教學更具“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