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迎樂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11-081-02
摘 要 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國有企業管理的核心要義是依靠員工、造福員工,而員工管理既是企業管理的難點,也是其關鍵點。創建良好的員工秩序,和諧的內部關系和積極進取的企業精神,是企業和諧管理的目標。本文通過道德修養、管理制度、企業文化、正能量等角度,簡要論述了企業和諧管理的五個方面的內容。
關鍵詞 國企 和諧管理 對策
一、以德為先,加強干部隊伍建設
習總書記指出,黨管干部的原則要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德,是指道德素質,這種素質決定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常表現為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態度、政治紀律、黨性原則以及事業心、責任心、原則性、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團結合作的作風以及勇于克服困難、完成工作任務的精神等。國有企業的管理層修德尤為重要。
首先要修員工之德。為人先立德,注重提升自身道德修養。中華文化的傳統價值觀認為道德是立身之本。古語“不能自律,何以正人?”,“道行不厚者,不可使民”,都強調管理者,要加強道德修養。企業管理層,全體員工關注的對象,修德以得到員工的認可和尊重,是執行管理決策的首要條件。管理層應以習主席指示的道德素質為目標,不斷加強自身學習,在工作中實踐鍛煉,以提升自身道德水平,不僅要在崗位上做企業的引領者,更要做道德上的引領者,做黨和國家放心的,廣大員工信得過的企業管理者。
第二修企業之德。國有企業是人民的企業,是全體員工共同的大家庭,而管理者就是這個大家庭的家長。《大學》講修身齊家,齊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族。作為國企的“家長”,齊家就是管理好帶領的企業。企業內部管理井然有序,員工關系和諧,生產秩序竟然,主動適應市場需求,跟隨時代步伐,推動企業效益穩步提高,完成這些目標,就是企業管理的德。
第三修社會之德。企業是社會的細胞,企業創造價值,不僅修了員工的德,同時也修了社會的德。在保證自身健康發展的基礎上,適應市場環境變化,響應國家的號召,站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主動為社會建設貢獻力量,奉獻企業力量,這是修了社會的大德,也是企業管理者肩負的社會使命。
二、激發正能,塑造員工隊伍風貌
“正能量”指的是一種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動力和情感,是社會生活中積極向上的行為。正能量可以引導人們有積極向上的三觀,企業精神要員工來匯聚,員工擁有了正能量,就成就了企業的正能量。
倡導“以人為本”式管理,營造干事創業良好氛圍。在促進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同時,加強思想政治工作,以積極的進取精神助力企業發展。堅持用清晰的戰略目標匯凝聚人心,在生產經營中鼓舞員工士氣,使廣大員工分享企業發展成果,大幅提升獲得感和幸福感。發揮團委對青年員工的帶動作用,拓寬溝通渠道,精準掌握年輕人思想動態,不斷增強思想工作的預見性,有針對性的開展工作。加強企業宣傳和文化建設,筑造靈魂工程,順應每個員工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激勵在前,提升員工工作熱情。依托國企的體制特點,適時建立具備可操作性的獎勵機制,因人而已,分專業、多層次設定激勵目標,以輕物質重精神為原則,及時獎勵達到目標員工,強化員工的積極心態。注重員工綜合素質培養,開闊員工視野,拓寬培訓渠道,提升知識、技能水平。最后,關注員工成長,尤其對骨干員工,不但要思想重視,關鍵要解決其所思所盼,以穩定員工隊伍。
正能量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情感和行動,需要學習和實踐形成。培養和引領員工是企業的天職,員工正能量培養也是新時代企業無可推卸的職責。企業應通過工會系統和宣傳部門,制定完善的實施方案,形成一套較為完善的員工正能力培養體系。通過心理機制調整,樂觀情緒和積極三觀等哲學課程的培訓,結合企業文化的宣傳和具體管理事件的正面引導,促進培訓和實踐相結合,引導員工形成正能量,從而促進企業整體人文環境的正能量。
三、公平公正,營造舒心溫馨環境
無規矩無以成方圓,企業的管理制度,是一個企業運行的基礎,是企業各個層級和各個系統按照一定方式運行的規則,經過實踐的檢驗,慢慢沉淀成一個企業獨特的管理模式,凝煉成企業文化。隨著企業的發展,需要與時俱進的局部調整,但基本的管理體系和運行基礎不會發生變化。任何對企業管理模式的突破,都是對管理基礎的破壞,對企業文化的破壞。
每個企業在不同時期都會遇到需要特殊處理的事件,而處理事件的思路是決定因素。如果管理層經常利用職權,突破管理制度,解決個別事件,將起到反面的示范效應,形成嚴重的不良影響。一是破壞多年形成的企業管理模式和企業文化,造成運行秩序的混亂。二是企業失去公平的政治環境,引起員工消極思想。三是員工的思想重心和工作重心發生轉移,對工作失去信心,轉而追求特權,謀求特殊待遇或利益。四是員工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降低,對生產效率產生直接影響,甚至會造成隱形損失。
企業管理者每天都要面對大量的管理事物,合理處治這些事件,是企業良性運行的關鍵。作為管理者,應有紅線和底線意識,做到上不碰紅線,下不穿底線。深入研究企業管理體系,分析所在崗位的管理職責,認真學習企業文化,將三者融匯一體,形成一套自我管理原則,設立自我約束的外框,并根據社會、企業的發展情況,與時俱進,適時修訂。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以自我設定的外框為上下線,靈活變通處理,將企業發展和員工發展相互結合,將企業利益和員工利益合理統一,逐步形成嚴格但不死板,靈活而不突破的管理風范,促進企業和員工和諧共進,形成良好的管理氛圍。
四、以人為本,尊重員工自身發展
企業生存靠員工,企業發展靠員工,企業競爭靠員工,企業的一切都要員工來創造。員工和企業相互依存、相互支撐的命運共同體。企業靠員工的創造價值,獲得生存和發展,員工依托企業平臺,獲得個人成長和發展。管好人、用好人是企業建立長期健康發展的基礎,而尊重員工及其發展需求是基礎的基礎。
建立符合企業特色的職業生涯規劃體系。企業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有不同層級的崗位設置,需要大量不同類型的員工來共同參與。員工來自五湖四海,知識結構、人生經歷及性格特點各不相同,企業需要合理的方式,將員工安排到合適的崗位去,發揮員工的最大潛能,為企業創造最大價值。職業生涯規劃體系,是企業培養、優選員工的最佳方式,企業應建立、健全執業生涯規劃體系,制定合理且符合企業特色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性較強的管理流程,引導員工盡早設定職業目標,加強成長程培養,促進職業通道暢通。力求做到人盡其才,人安其位的員工管理機制,為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奠定人才基礎。
所謂“敬人者人恒敬”,敬就是讓對方感覺到他受尊重,敬其實就是看得起、給面子。你對他人不敬,他人就不會替你盡力。傳統的價值觀念,對員工管理有深遠的影響。在具體的管理工作中,一是調整員工管理思路,改變把員工當做“資源”的人力資源管理方式,從思想上尊重員工,把員工當做企業大家庭的一名成員,謀求員工和企業共同進步的管理模式。二是在日常管理中,突破上級管理下級、上級決定下級的硬性管理方式,避免消極、被動的接受安排工作思路,適當引入心理干預課程,探索主動管理模式,激發員工的積極主動性,引導員工主動思考、主動工作,變被動管理為主動工作。
五、和衷共濟,促進共建共治共享
企業是個大家庭,是全體員工共同的家。管理層只有從思想真正重視和尊重員工、切實維護員工的利益,凝聚人心,和大家同呼吸共命運,建設企業和員工的命運共同體,員工才會和企業同心同德,共享企業發展,共克企業難關。
企業處在生產經營穩定,企業效益和利潤產出良好的“順境”時,企業有資金、有時間、有平臺來做好員工的培養和精神培育,抓住時機,凝聚企業精神。一是加強企業文化宣傳,結合自身的經營理念和發展戰略,打造獨具特色的企業精神。企業精神是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是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中形成的職業理想、敬業精神和職業道德,是企業和職工價值觀的集中表現,它不但能激勵職工積極向上,且能規范和約束企業職工的行為,是企業的靈魂。二是發揮好宣傳文化堡壘作用。組織形式多樣的的文體活動,提供更多的精神產品,使職工在各種有益、有情、有趣的活動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促進企業精神的落地。三是樹立先進典型人物,褒揚企業文化。發揮勞動模范、先進生產者、優秀黨員等典型人物的引領作用,樹立企業文化的形象和榜樣,促進企業文化的傳播和傳承。四是將情感融入企業管理。以情感人,以情暖人,促進科學管理與情感融通,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企業管理效能和經濟效益雙提升。通過情感雙向交流和溝通,讓職工能深切體會企業的情感關懷,搭建起企業與職工的橋梁。
企業在市場經濟中運行,難免遇到困難,效益下滑,員工士氣低落。在此“困境”時,如何和員工和舟共濟呢?一是交清家底、梳理信心。俗話說“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必須尊重員工的知情權,全面分析企業困難的原因,把企業面臨的外部環境,內部情況如實告訴職工,讓員工明白我們是一條船上的人,我們要和舟共濟。二是認真分析企業在當前的形勢下擁有的有利潛在因素和發展機遇,講清企業應對的困難方案措施,展示企業戰勝困難的雄心,梳理員工共同戰勝困難的信心。
建設和諧企業,不僅要滿足員工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而且要提供提高員工綜合素質的平臺,創造方便學習條件。不斷強化員工學習的意識,培養員工自覺學習的動力,全面提升企業的學習力、創造力和職工的整體素質,從而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使員工在創造財富的同時,獲得不斷的成長,實現人生的理想和價值。
“家和萬事興”、“萬事和為貴”。構建一個真正的和諧企業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廣大職工群眾的共同愿望。只要我們正確處理好國家、企業、個人之間的關系,就能夠實現企業改革發展、員工積極向上的和諧企業建設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