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為了穩定社會發展,挽回之前因戰爭導致的經濟倒退,追趕西方發達國家的腳步,所采用的是以生態環境為代價高速發展國家經濟的方式。所以既是響應國際號召,同樣又是保護我國生態環境,最起始的經濟發展模式自然不再適用于當今。近年來“綠色金融”頻頻出現在大眾視野之中。“綠色金融”又稱之為“可持續金融”,是指通過國家的相關政策改變金融經營模式,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從而促進環境資源保護與經濟的協調發展,進而實現可持續金融發展的金融經營戰略。
關鍵詞:綠色金融;可持續性;環境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2.28;F8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35-0127-02
作者簡介:卜杰(1995-),男,滿族,吉首大學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2018級碩士研究生,民族法學專業,研究方向:經濟法。
一、綠色金融的產生背景與國際發展現狀
(一)綠色金融的概念
綠色金融通常又被稱為“可持續融資”或“環境金融”,這意味著,在金融活動中,金融機構從頭至尾都需要注意保護環境生態治理以及節約資源重視資源使用程度。它強調人類不僅應該注重社會的生存環境利益,更要要求金融與生態并持的生態平衡下的金融發展,萬不可重此輕彼。我國綠色金融主要分為“綠色證券”“綠色保險”“綠色信貸”等模式。傳統金融都是以“經濟人”思想引導下為了追求經濟效益為目標,綠色金融的目標更多的是環境保護因此綠色金融是一種國家政策性金融模式.
(二)綠色金融出現的時代背景
20世紀90年代末,美國率先提出了“綠色金融”。從美國提出“綠色金融”概念起,該生態金融概念就引起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和認可并與認可同時,各國都在了解綠色金融的具體明白了綠色金融對未來國際發展的導向作用后紛紛加快了各自“綠色金融”相關的建設步伐。世界各國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國際組織同民間金融機構為了進一步了解綠色金融的發展方向及發展路徑在環境保護領域進行了諸多嘗試。截至2003年6月世界銀行集團國際金融公司在國際銀行業推出了“赤道原則”。“赤道原則”以自愿原則為基礎,為項目融資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框架。2007年,國家環保總局、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等銀行業監督管理部門先后推出了“綠色信貸”、“綠色保險”和“綠色證券”三大綠色金融項目,開啟了我國綠色金融的第一步,繼而掀起了我國的綠色金融風暴。相較西方國家我國由于是第一個社會主義制度國家,各方面制度都需要探索。
(三)綠色金融在我國發展中所遇到的困難成因
在現下我國從政策上極大力度幫扶綠色經融產業的相關體制下,許多省市發展綠色金融面臨著一定的困難。主要原因是綠色金融債券發行成本高,人民群眾的思想意識停留在建國初期,發行成本高就代表為人民群眾所帶來的經濟效益較少,而很少有人會從國家視野看待“綠色金融”發行的意義。各城市綠色債券發行激勵機制不完善,以及我國綠色金融發展宣傳力度不夠。鮮有人民群眾知曉綠色金融是什么,由于不了解故而不會選擇購買。最后是我國地方法人銀行綠色金融意識不強,對綠色金融債券的發行及募集資金的運用缺少長期規劃以上原因致使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緩慢。
二、綠色金融在國外的發展趨勢
西方國家最早提出了綠色金融的概念,因此,西方發達國家長期以來一直在發展綠色金融。并且最初始的綠色金融相關概念及實行方案本就針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而提出,所以綠色金融在西方由于發展時間長且本就適應經資本主義制度,所以其在西方國家發展迅速。以下將以綠色金融發展較快的國家為例,分析其發展迅速的原因,總結出西方國家發展綠色金融的相應辦法與制度條例。美國屬于聯邦制國家,同時也是西方最早興起綠色金融的國家之一。其中,美國綠色金融發展的特點主要體現在構建了較為適用于現下形勢的法律制度和有效的財政政策上。在法律方面看來,自1970年直到今天的短短50年中,美國立法部門出臺了一系列與環境保護和綠色信貸有關的法律文件,其中明確規定了政府與公司銀行在綠色金融發展途徑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需要遵守哪些規章制度,并明確了違反規定,對環境與生態破壞后將面臨哪些責任,嚴格且明確的法律規定為美國的綠色金融展提供了最為有利的政策保護及法律規定,是美國之所以能夠在綠色金融方面發展迅速的根本原因之一。在法律規定的框架下,政府、企業和銀行都依據法律標準建立了一套嚴格的綠色環保企業的審批管理制度。在金融政策方面,美國允許境內各公司攜帶節能減排的綠色項目進入碳金融市場,并可作為標準金融工具自由交易,如碳現貨、碳選擇和碳互換。這樣一來首先增強了金融市場的創新型使得金融產品更加豐富種類更加齊全,進而可以適應更多廣大群眾的需求,從而提升了人民群眾的可供選擇性,最大程度上的促進了金融市場的快速繁榮發展。
三、綠色金融在國內的發展趨勢
我國在建國初期實行大一統式的粗獷金融發展模式,使我國金融行業發展緩慢金融行業喪失活力,不能發揮其功效。大力發展綠色金融,使用金融手段來促進和激發綠色產業更好的資源配置,以求綠色金融產業更快更好的在我國發展。促進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實現經濟以第一產業為主導逐步轉換為以第三產業為主導的發展模式,不僅可以積極促進經濟穩定增長還可以促進我國以農業工業為主轉變為以第三產業為主的新模式改革,調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利于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增長,也可以避免風險,使中國經濟走上世界發達國家的道路。尋求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道路,有利于中國更好地參與全球問題,更好地促進全球生態環境的改善,有利于進一步完善全球經濟治理結構、有利于完善我國綠色金融在立法上的缺失及完善。我國綠色金融概念是從西方發達國家引進的,所以我國綠色金融的理念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及局限性。由于我國綠色金融理念大規模效仿歐美等國,故而在我國綠色金融發展途中,由于各國國情不同導致我國并沒有一套適宜本國的綠色金融體系,致使在綠金融發展途中總會發生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與困難。面臨世界上的綠色金融風暴,我國必須跟上世界的節奏,加強綠色金融發展,首先就必須有一套適宜我國發展中國家國情的綠色金融體系,并加強相應有關綠色金融的立法必然會使我國綠色金融發展更加迅速。
四、綠色金融立法研究
綠色金融近年來在世界各國之間陸續興起,席卷成為一股綠色風暴。我國作為世界上的人口大國,為了謀求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緊跟世界步伐,在國內推行綠色金融。綠色金融在我國出現的時間較晚,仍處于發展初期階段。處于綠色金融發展的初期階段且研究了解的人數較少,致使我國在綠色金融發展行業仍未取得進展性突破。其中首要的困難就是我國缺乏關于綠色金融的相關法律支撐,缺少了法律支撐的綠色金融在我國發展如履薄冰。我國綠色金融產業雖然有諸多政策鼓勵其發展,可是至今仍然未見成效,首要原因是我國缺少一部明確規定綠色金融發展的規章制度。首先,雖然相關部門自2007年以來已經頒布了與綠色金融相關的法律法規,但這些法規大多是指導性的,缺乏針對性,操作性,沒有具體的嚴格控制。其次,規章制度的制定的首要任務是為了預防犯罪,而有關綠色金融的規章制度中并沒有明確規定有關違反制度的懲治措施。這容易導致執法不力,甚至一些地方政府也需要刻意保護污染公司,因為它們是當地的納稅人和經濟支柱。在政府的壓力下,金融機構也將為造成污染的公司提供信貸。一切的根源性問題就是綠色金融缺少一部具有針對性的法律,針對違法行為進行懲治,具有明確的相關法律規定會大大加速我國綠色金融的發展。而相關法律制定不能照搬西方發達國家針對綠色金融的法律法規,只能有選擇的進行借鑒,制定出一部適合我國國情且符合我國綠色金融發展階段的相應法律。
[ 參 考 文 獻 ]
[1]李路.低碳經濟下的綠色金融立法研究[D].南昌大學,2011.
[2]何楊彪.論我國綠色金融法律制度的完善[D].湖南大學,2010.
[3]王亞童.綠色金融發展的國際經驗與啟示[J].中國外資,2019(09):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