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 陳寅初
內容摘要:享有“歷史詩人”美譽的美國黑人桂冠女詩人麗塔·達夫對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的書寫聚焦于一個女人、一個時刻、一個事件。這位女人就是被譽為美國“民權運動之母”的羅莎·帕克斯,這個時刻就是羅莎在公交車上拒絕把座位讓給白人的時刻,而這個事件就是著名的蒙哥馬利市公共汽車抵制運動。達夫鉆掘到這段歷史的“下面”,辯證地闡釋了以下三個和這場運動息息相關的問題:羅莎“累了”還是羅莎“準備好了”;羅莎是“領袖”還是“橋梁”;“羅莎”還是“羅莎們”,分別從族群身份、政治身份和女性身份等三個層面揭開了羅莎·帕克斯刻板形象生成的實質和成因,從而有效還原了那段歷史的本真面貌。
關鍵詞:麗塔·達夫;羅莎·帕克斯;黑人民權運動
基金項目:本文為作者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麗塔·達夫研究”(17FWW00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山東師范大學英美文學課程群教學團隊建設立項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卓,文學博士,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山東師范大學外國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英語詩歌和詩學、英語國家族裔文學、英語教育研究。陳寅初,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現當代美國文學。
Title: On Rita Doves Historical Writing of Civil Rights Movement
Abstract: African American woman poet Laureate Rita Dove, praised as poet of history, focuses on a woman, a moment and an event in her writing of American Civil Rights Movement. The woman is Rosa Parks who is claimed as the mother of American Civil Rights Movement. The moment is that when Rosa refused to give up her seat to the white. And the event is the famous Montgomery bus boycott. Dove digs into the underneath of the history, exploring dialectically three issues closely related to this movement: 1)Rosa “tired” or Rosa “ready”; 2) Rosa? a “leader” or a “bridge”; 3) One Rosa or a group of Rosa, revealing the nature and reason of the stereotype of Rosa Park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thnic identity, gender identity and political identity, and thus effectively restores the truth of history.
Key words: Rita Dove; Rosa Parks; African-American Civil Rights Movement
Authors: Wang Zhuo is professor of English at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and director of Research Center for Foreig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at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358, China). She is also the chief editor of Journal of 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Her major research area is English poetry and poetics, ethnic literature of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and English teaching research. E-mail: wangzhuo_69@sina.com. Chen Yinchu is postgraduate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358, China). Her research focuses o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merican literature. E-mail: 18853813213@163.com
美國黑人桂冠女詩人麗塔·達夫(Rita Dove,1952-)享有“歷史詩人”的美譽(Rampersad 54)。評論家布瑞澤爾(Jana Evans Braziel)認為,“歷史和記憶是達夫全部作品的核心”(Cucinella 107)。著名評論家派特·瑞什拉托(Pat Righelato)也指出:“在當代美國詩人中,麗塔·達夫的歷史表達從形式到主題范圍都是最多樣化的”(Righelato 760)。可見,達夫詩歌中的歷史元素已經成為達夫研究者公認的達夫詩歌的標志之一。美國黑人民權運動是黑人解放史中最重要的篇章,因此這個歷史瞬間走入達夫的詩歌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那么達夫是如何書寫這一重要的歷史階段的呢?縱觀她以黑人民權運動為題材的詩歌我們發現,達夫的慧眼始終聚焦于一個女人、一個時刻和一個事件。這位女人就是被譽為美國“民權運動之母”的羅莎·帕克斯(Rosa Parks, 1913-2005),這個時刻就是羅莎在公交車上拒絕把座位讓給白人的時刻,而這個事件就是著名的蒙哥馬利市公共汽車抵制運動。正是這個女人、這個時刻、這個事件構成了達夫出版于1999年的詩集《與羅莎·帕克斯在公交車上》(On the bus with Rosa Parks)的主體部分,并賦予了這部詩集統一的精神氣質。①達夫為聚焦于這三點可謂抓住了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的核心。羅莎·帕克斯被稱為“民權運動之母”,羅莎拒絕讓座的時刻成為黑人民權運動的偉大起點,而公交車抵制運動則成為黑人民權運動史上最值得紀念的事件。然而除了以上三點,達夫聚焦于羅莎·帕克斯顯然還有更為深層的考量。對于已經成為“公共神話”的羅莎·帕克斯(Theoharis vii),“我們如何講述”她的“故事”以及與她相關的“蒙哥馬利市公共汽車抵制運動”已經成為公共話語建構、歷史書寫等領域都頗為關注的問題(Kohl)。羅莎·帕克斯的故事已然成為傳奇,然而恰恰因為這一點,在政治、種族、性別話語的反復建構下,羅莎的形象也逐漸被刻板化。當她被刻板化為一個符號、一種象征和一個傳奇之后,作為女人、作為黑人的羅莎到底以怎樣的方式和這場改變了美國黑人政治命運的運動發生著聯系就逐漸沉入到歷史的下面,而這卻恰恰成為對“歷史的下面”情有獨鐘的達夫最為理想的寫作素材。
一、羅莎“累了”還是羅莎“準備好了”?
事實上,出生于20世紀初,2005年才故去的羅莎在歷史上的背影還沒有走遠,然而當我們以認真的態度審視她的背影時,卻不得不承認這個背影已經模糊不清了。在《女性在20世紀美國的角色》(Womens Roles in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中,羅莎和她拒絕讓座的行為已經被凝縮為20世紀美國女性大事年表1955年后面的短短的文字:“羅莎·帕克斯拒絕遵從阿拉巴馬蒙哥馬利市法律要求非裔美國人要給白人乘客讓座的規定。她的拒絕激發了蒙哥馬利市公共汽車抵制運動”(May xxv)。這幾行冰冷的文字顯然不足以告訴我們一個真實的羅莎,一個有血有肉的羅莎。歷史的謎團已經開始逐漸籠罩這位黑人民權運動之母。比如,羅莎·帕克斯是一個怎樣的人?她為何要冒著觸犯法律的危險,拒絕給白人讓座?當時的情境如何?達夫的這部詩集以獨特的視角對以上問題進行了獨特的思考。在這部詩集的最后一部分“與羅莎·帕克斯在公交車上”中,達夫引用了著名歷史學家西曼·薩瑪(Simon Schama)的一句話:“所有歷史都是熟悉和陌生之間的協商。”這段話精確地體現了達夫書寫這段歷史的策略,那就是以她獨特的方式協商這段歷史。那么,就這段和羅莎有關的歷史而言,有哪些細節是人們熟悉的呢?長期以來,人們對于羅莎拒絕讓座的動因頗為好奇,而對于這一動因的詮釋也成為定位羅莎這一行為到底是有意為之的英勇行為,還是一種樸素的本能的關鍵所在。達夫在這部詩集中首先思考的就是羅莎是“累了”還是羅莎“準備好了”的問題。
史學家對這一問題似乎早有定論。那就是羅莎當時拒絕讓座,是因為她感覺太累了。“疲憊不堪的羅莎·帕克斯”“存在于民族文化象征的層面”(Kohl 7)。人們已經熟知的故事往往是這樣講述的:羅莎·帕克斯是一名20世紀50年代生活在蒙哥馬利的窮裁縫。當時該地區還實行種族隔離政策,因此在公交車上黑人和白人的座位是隔離開的。一天,疲憊不堪的羅莎下班回家,在公家車上坐在了前排的座位。當車上人越來越多,開始有白人乘客站著時,司機要求羅莎給白人讓座。當時的羅莎又累又氣,拒絕讓座,于是司機叫來警察,逮捕了羅莎。而這個看似偶然的事件成為一場偉大的政治運動的起點,羅莎本人也成為發起了這場“大”運動的“小”人物。
這就是達夫兒時從大人的口中聽到的關于羅莎的故事(Dove,“Rosa Parks: the Torchbearer”),也是很多人腦海中根深蒂固的羅莎的故事。然而歷史學家卻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這種講述是一個“更好的故事”,卻是一種“錯誤理解”(Fischer 599)。對羅莎有過深入研究的赫伯特·科爾(Herbert Kohl)曾經在學生中做過調查,結果足以表明羅莎刻板印象有多么根深蒂固。學生們一致認為羅莎·帕克斯“是”,而且“應該是”一個貧窮、身心俱疲的單親母親。當科爾問學生,是從哪里得來關于羅莎的形象的,學生的回答更是令人驚訝:他們感覺羅莎就應該是這樣的人(Kohl 4-5),因為只有被生活折磨得筋疲力盡的人才會心中充滿憤怒和仇恨,也才會做出這樣大膽的舉動。可以說羅莎的形象已經形成了“刻板印象”。對于這樣的講述,兒時的達夫做了一個有趣的類比:只是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做卻能夠引發一場意義重大的運動,就像她從小聽到的童話故事(Dove,“Rosa Parks: the Torchbearer”)。這表明達夫并不相信這就是故事的真相,也不認為這就是故事的全部。成為詩人的達夫再次嘗試挖掘歷史的下面,探索羅莎·帕克斯故事背后的真相。從某種程度來說,這也是圓了達夫兒時的夢想。那么什么才是羅莎·帕克斯故事的真相呢?達夫又是如何在詩歌中呈現羅莎故事的全部和真相呢?
前文提到的對羅莎故事的講述表面看似乎沒有問題,而且羅莎本人對當時的回憶更充分印證了這一點:“我真的不知道我為什么不動窩。根本沒有什么打算。我就是買東西回來太累了。我的腳很疼”(Parks,“Rosa L. Parks Paper”)。然而,這個普遍流行的故事對羅莎的呈現以及由此引發的她在黑人權力運動中的角色定位卻存在著問題。首先,對羅莎的個人身份的定位嚴重偏離事實;其次,對羅莎行為的動機的解讀有失偏頗。對此,達夫有著深刻的理解。在“羅莎”一詩中,這個黑人女性呈現出一種優雅的復雜性:
她怎么坐在那里,
生不逢時是非顛倒之地
馬上就要不對勁兒了。
那個簡潔的名字
帶著坐到椅子上
休息一下的夢想。她的敏感的外套。
無為勝有為,無聲勝有聲:
她的凝視的清冽的火焰
被閃光燈雕琢。
當他們彎腰撿回她的錢包時
她怎么站起。
彬彬有禮。(Dove 83)
這首小詩短小精悍,卻傳遞出了令人驚訝的信息,更以詩人的想象復原了羅莎那永遠留在歷史上的瞬間。這首小詩開篇準確地定位了這場歷史事件的性質:在那個是非顛倒的歷史時間,在公交車那個黑白涇謂分明的空間,羅莎“坐下”這個看似平常的動作將注定引起軒然大波。這就意味著,羅莎雖然并非刻意要做出什么驚天動地之舉,她的行為卻是歷史的必然。詩歌第二小節還原了當時的羅莎拖著疲憊身軀坐下的心態:坐下休息一下是她的一個樸素的夢。然而當風波驟起,羅莎卻展現出她的另一面:沉著、果敢、高貴、不可侵犯:面對白人司機和乘客們的咄咄逼人,羅莎的眼睛噴射出的是冷靜的火焰,這就是“無為勝有為,無聲勝有聲”的效果,一種“沉靜的力量”(Dove, “Rosa Parks: The Torchbearer”)。當羅莎被宣布逮捕時,她不但沒有驚慌失措,反而如英雄般款款起身,她的“彬彬有禮”傳遞的是一種心理的優勢和與生俱來的尊嚴。面對這一意外事件,羅莎的反應出奇鎮定,似乎她一直在等待這一時刻的到來。這樣看來,“累了”的羅莎也是“準備好”了的羅莎。這一點達夫在寫給《時代》(Time)雜志紀念羅莎的文章中有了更為深刻的表達:“羅莎是殘酷的強權面前人類尊嚴的持久的象征。”(Dove,“Rosa Parks: The Torchbearer”)達夫對羅莎的這一定位是非常精準的,也受到廣泛認可。2000年出版的企鵝版《羅莎·帕克斯》傳記扉頁,就引用了達夫的這首詩歌,足見這首小詩的影響力。此外,從達夫的這首小詩,我們還能解讀出羅莎的行為之所以具有歷史必然性還有另外一點原因,那就是她似乎無意與某一個帶有種族主義傾向的“個人”纏斗不清,這也是她面對命令她讓座的司機,請她下車的警察并無怨氣和憤怒,依舊能夠保持冷靜、尊嚴甚至優雅的原因所在。羅莎顯然沒有把這次讓座事件歸結為個人恩怨,她深知她要面對的是“憲法的種族主義”(institutional racism)(Carmichael & Hamilton 44-56),是一種彌漫于法律、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之中,無形卻無處不在的種族主義。這種以法律和社會習俗固化下來的種族主義潛移默化地滲透到白人的靈魂深處,并在不經意間外化為他們共謀的言語和行為。
所以說,絲毫沒有驚慌失措,款款起身的羅莎早已為這一時刻做好了準備:“她的旅程早在12年前就開始了”,“當她第一次參加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NAACP)的集會時,她的勇氣就開始積聚了”(Kielburger & Kielburger 247)。達夫顯然了解羅莎那些隱藏在這次著名事件背后的經歷。在“法律”一詩中,“12年”作為羅莎反抗行為的起點得以藝術化處理:
而當時刻到來時
她會知道。
保持禮貌,盡管她的肩膀正
疼著,公交車司機
就是12年前
把她趕下車的人。(Dove 81-82)
達夫對羅莎的此種地位的定位既符合羅莎的真實社會身份,也符合英雄史觀。她的詩歌中的羅莎形象與近10年來歷史學家對羅莎的探索得出的新結論不謀而合。對于羅莎·帕克斯是否只是一個無知的黑人婦女,由于疲憊而拒絕讓座,目前歷史學家已經開始有了新的認識。 喬伊斯·漢森(Joyce A. Hanson)在《羅莎·帕克斯傳記》(Rosa Parks: A Biography 2011)中公允而辯證地重新定位了羅莎的行為:盡管羅莎肯定在那一天并沒有打算挑戰隔離制度,她也并非是一個疲憊不堪的老女人,碰巧成了英雄。把羅莎僅僅定位為疲憊不堪的窮裁縫,忽略她作為黑人社群領導者的身份,“把一場有組織的為自由的抗爭變成了一個個人的發泄行為”(Hanson xi)。從羅莎本人的自傳我們可以發現,早在公交車事件之前,羅莎就已經是當地一位經驗豐富的民權運動活動家,是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蒙哥馬特分部的秘書(Parks & Haskins 55-89)。所以,“羅莎并非只是游蕩進歷史”(Hanson xi),她進入歷史的原因既是個人的,也是政治的;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那么,羅莎為何在不同場合反復強調自己“累了”呢?事實上,羅莎之所以強調自己累了,和當時的歷史政治語境緊密相連。當拒絕讓座和被捕事件發生后,出現了一系列黑人群體抵抗行動。這就使得有人對羅莎的行為是否出于自愿和自發產生了疑問。有研究者認為:她拒絕讓座是精心策劃實施的(Moon 137)。針對這種“預謀論”,羅莎和馬丁·路德·金都充滿警惕地予以了堅決反駁。金反復強調,羅莎的事件是“突然出現的因素,不是抗議的起因……起因深埋在相似的不平等事件的記錄里”(King)。羅莎也再次闡釋了自己“累了”的原因:“這不是事先安排好的。當司機要求我起來,而我不想服從他的命令于是就發生了。一整天工作之后我真的是太累了”(Fischer 601)。然而,當人們滿足于反復引用羅莎的這番解釋,理直氣壯地得出了羅莎“累了”的結論時,他們卻忽略了羅莎講過的另外一段話:“人們總是說我沒有讓座是因為我累了,但那不是真的。我不是身體疲憊,或者說我那天并不比其他工作一天后更累……不是的,唯一讓我身心具疲的是我厭倦了屈服”(Rediger 38)。羅莎這段話似乎與她自己所說的“我累了”自相矛盾。然而這段話傳遞的卻是最為真實的信息:羅莎的確是疲憊了,但是并非只是身體的疲憊,更多的是心理和精神上的疲憊。“厭倦了屈服”正是對心理疲憊的最好闡釋,而這種心理的疲憊累積到爆發的時刻,就是羅莎“準備好”的時刻了。因此從“羅莎累了”,到“羅莎準備好了”,反映了這一事件的歷史必然。
二、羅莎是“領袖”還是“橋梁”?
羅莎·帕克斯之所以自然而然地成為馬丁·路德·金身邊的“小”人物,并在經過不斷的刻板形象生產后成為“疲憊”的羅莎,和羅莎作為黑人女性的性別身份不無關系。而這也是達夫對作為歷史人物和政治人物的羅莎感興趣的另一個原因。達夫對黑人女性群體對歷史的貢獻的理解是頗為獨到的。她曾經以自己喜愛的歌劇對歷史進行了這樣的類比:“歷史常常被描繪成一出宏大歌劇中的系列詠嘆調,都是男中音的陰謀詭計和男高音的英雄主義。然而,一些最波瀾壯闊的事件卻是由偶然事件觸發的……人們禁不住會想如果抵制運動第一個夜晚的機會沒有出現的話,——如果羅莎·帕克斯從一開始就選擇了坐在后排,或者她根本就錯過了公交車的話,那么小馬丁·路德·金究竟在民權運動中會扮演何種角色呢?”(Dove, “Rosa Parks: The Torchbearer”)的確如此,金正是在這次運動中涌現出來的杰出領袖并以此為契機開始他波瀾壯闊的政治生涯的。在某種程度上說,羅莎成就了金和他的非暴力不抵抗運動。金對美國民權運動的巨大貢獻使他成為歷史大書特寫的人物,而那位曾經點燃這場熊熊烈火的黑人女性卻被風塵在歲月的年輪中,變得面目模糊,變得疏離陌生。然而,這種陌生感卻成為達夫詩歌創作的靈感之源,成為實現她在熟悉與陌生的歷史之間、大寫與小寫的歷史之間協商的最生動的題材。通過書寫這個一直籠罩在馬丁·路·德金的身影之下的歷史人物,達夫“尋求確立羅莎·帕克斯作為現代民權運動之母的角色,[地位上]次于,但事實上[時間上]先于馬丁·路德·金”(Steffen155)。
眾所周知,在黑人政治運動中,一直存在著“領袖暴力”的傾向(Edwards xv)。其中的一種暴力傾向就是“在政治價值的性別等級中建構黑人政治主體和運動”,從而把“至高無上的權利賦予了正統的男性特質”(Edwards xv)。可以說,這是一種典型的領袖氣質的“性別暴力”,而不幸的是,這種“領袖暴力已經塑形了當代美國非裔敘事”(Edwards xv)。前文提到的對羅莎·帕克斯去領袖氣質的敘事,和下文將要提到的對其他有著同樣英勇行為的黑人女性的排斥,都是這種性別化“領袖暴力”的結果。達夫在這部詩集中要做的就是揭示出這種“領袖暴力”中包含的明顯的性別歧視,并復原黑人女性在黑人民權運動中的領袖地位。
那么,黑人女性在這場似乎由強勢的男性領導者一統天下的民權運動中到底占據著怎樣的位置呢?這個位置在歷史中似乎很難尋找,因為“民權時代(20世紀五十至八十年代)的社會運動的歷史大多聚焦于男性領導權”(Moon128)。“正如歷史學家所指出的那樣,民權運動時代自由抗爭的意識形態在組織和非正式集體內部產生了性別等級,這不僅影響了黑人社會運動在當時如何起作用,而且自然化、擴大化了那些領導權的性別化意識形態”(Edwards 128)。金、馬爾克姆·X(Malcolm X)等男性黑人領袖不僅在美國家喻戶曉,而且在世界范圍內享有盛譽。然而對女性領導者,人們卻知之甚少。可見,盡管女性扮演著重要角色,民權運動和社會運動領導權還是由公共男性人物控制著。比如,在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中,男性扮演著決策者,發言人的角色,而女性的角色定位卻是“輔助性的非官方領導者”,而且男性領導者普遍存在著邊緣女性的傾向,在很多情況下更是把她們貶低為秘書的角色,或者教育項目的工作人員(Moon134)。羅莎·帕克斯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她在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中,就是任職秘書,長期從事的就是輔助性工作。盡管由于公交車事件,人們能夠回憶起羅莎在抵制運動中起到了某種作用,但是關于羅莎和其他黑人女性還是缺乏準確定位,原因就在于“性別刻板印象在社會運動階層中起著重要作用”(134)。那么到底如何定位羅莎以及如羅莎一樣的黑人女性在這場關乎黑人歷史命運的運動中的位置呢?
三、“羅莎”還是“羅莎們”?
值得注意的是,在《與羅莎·帕克斯在公交車上》這部詩集中,達夫不僅書寫了羅莎·帕克斯,還特別寫了兩首詩歌分別獻給克勞戴特·科爾文(Claudette Colvin)和瑪麗·史密斯(Mary Smith),因為她們在同一年,卻略早于羅莎·帕克斯,做出了相同的舉動。這兩首詩歌分別是《克勞戴特·科爾文去上班》(Claudette Colvin Goes to Work 79)②和《法律》(The Enactment 81-82)。克勞戴特·科爾文是第一位由于抵制公交車種族隔離被逮捕的黑人婦女,比羅莎·帕克斯早了9個月,當時科爾文只有15歲。稍后,18歲的瑪麗·史密斯由于同樣的原因被逮捕,比羅莎·帕克斯早了大約40天。那么為何克勞戴特·科爾文和瑪麗·史密斯沒有如羅莎一樣成為點燃抵制運動火焰的人物呢?情況恰恰相反,這兩位黑人女性一生籠罩在羅莎·帕克斯的身影之下,成為黑人民權運動的一個“注腳”(Barnes)。這個中原因何在呢?
克勞戴特·科爾文的律師、民權運動活動家福瑞德·格雷(Fred Gray)曾經說,“我認為,克勞戴特·科爾文比任何其他和這場運動有關的人都更有勇氣”(Hoose 101)。此言不虛。克勞戴特·科爾文不但是第一位拒絕把座位讓給白人的黑人,她還在一年之后對公交車種族隔離提請上訴,成為著名的“布勞德訴蓋爾案”(Browder v. Gayle)四位原告之一。然而,克勞戴特·科爾文的貢獻卻曾經一度被歷史“遺忘”,“她獲得歷史地位之門似乎永遠關閉了”(Hoose 102)。然而她的被遺忘卻恰恰是歷史的選擇,也正是她的貢獻所在。克勞戴特·科爾文被逮捕之后,黑人運動的領導者認為她不適合代表黑人群體,成為抵制運動的代表人物。而他們給出的原因似乎很不可思議:除了她還未成年,看起來不如已經步入中年的羅莎更為可靠之外,羅莎的膚色較淺,身材苗條,更容易讓白人接受,也更為體面(Adler)。換言之,羅莎體現的是黑人和白人都能接受的“標準形象”(Hohle 1),因此更適合成為這場運動的代表。另一位黑人女孩瑪麗·史密斯沒有能夠成為這場運動的代表的原因看似不同,實則是基于同一種思維模式。當時18歲的瑪麗已經懷有身孕,而這場運動的領導者認為未婚媽媽的形象不適合作為黑人族群權力運動的代表形象。相比之下,體面、知性,膚色較淺、有更為豐富的生活和斗爭經驗的羅莎是更為合適的人選。達夫對此的理解非常到位:
別用未成年人,特別是
別用那些底層的窮黑人,
不管她父母做什么
維持生計。別用任何
沒心沒肺的人
管不住自己的嘴。
將會是一名女人,
一位頂天立地的女人:
最好性格靦腆,最好結婚生子。(Dove 81-82)
三個“別用”強調的就是黑人權力運動領導人們對將要代表族群形象出現在公眾面前的候選人的三個基本條件:年齡、社會身份和個人品性。這三個排除性條件就把克勞戴特·科爾文和瑪麗·史密斯決絕地排除在外了。而第二節中的理想條件是額外要求:女性、母親、性格內斂、有定力。而羅莎恰恰符合以上所有條件。
克勞戴特和羅莎的不同從達夫的詩歌中清晰地表現出來。與“羅莎”一詩冷靜的語氣,優雅的氣質不同,《克勞戴特·科爾文去上班》一詩的語氣激昂、憤怒:
家仆深更半夜沿著列克星敦打掃鋪面
當陰云在大地的災難中撲面而來
占據了他們的位置。閃爍的華彩
隨處可見——燈泡從每個
狹小的住所傾瀉而出,昏黃的里面
金色的瓦數宣布著有人在家?
還是我身心疲憊,給我來杯啤酒吧。(Dove 79)
與羅莎沉靜地坐在公交車上,心靜如水不同,克勞戴特·科爾文的內心陰云密布,暗流涌動。如果說羅莎是一位知識女性,那么稚氣未消的克勞戴特就是一個布魯斯“瘋狂”少女,一路唱著憂傷、憤怒的歌謠:
然后我知道是開始我工作的時候了。
沿著街道,出租車發動,朝著城中
駛去;霓虹燈閃爍不定變成狂喜
男人湊在一起點起香煙發出一陣
狂言豪語:“你好媽媽”很快就變質成了
“你的媽媽”當然沒有回答——好像
他們能做的最大傷害就是侮辱你在到底為何在
這里的理由,為了你能活命安生
在一群白人中走下車。
那么丑陋、那么肥碩、那么無語、那么油膩——
我們要怎樣做上帝才能愛我們?
媽媽是女仆;我的爹爹像個頑童刈草坪,
而我是公交車上的瘋狂女孩,那個
在課堂上寫下了要當總統的女孩。(Dove 79)
這段嬉笑怒罵,壯志理想交雜在一起的豪言壯語是還處于青春期的克勞戴特心態的真實寫照。相比之下,冷靜、知性的羅莎顯然更適合完成歷史賦予黑人的偉大使命。然而,細品這首詩歌,我們不難發現,達夫似乎在這首詩歌中傾注了更為深厚的感情。詩歌中黑人女孩的自白勾勒出了一個盡管不美,卻十分生動的形象:敢愛敢恨、灑脫不羈,生命力頑強。顯然,在達夫的心中,克勞戴特同樣是一位值得大書特寫的女英雄。
克勞戴特的偉大之處正是在于她在充分理解了這個使命的特定要求之后,表現出來的偉大的犧牲精神。她在一次訪談中回望那段歷史,說出了這段令人動容的肺腑之言:
如今當我回望過去,我認為羅莎·帕克斯是當時代表那場運動的合適人選。她是一個好人,一個有力量的人,比我更容易被更多人接受。但是我也做出了一個個人宣言,那個宣言是她沒有做出的,可能也不會做出的。我的是為正義的第一次洪亮吶喊。(Hoose 104)
這里有對歷史事件的透徹理解,有對歷史使命的奉獻精神,有對族群和個人關系的辯證審視,也有對自己的正確認識。正是有了如克勞戴特一樣既平凡又偉大的黑人女性,黑人族群的命運才在歷史的各個關鍵的拐點朝著正確的方向前行。
通過書寫被黑人民權運動的歷史有意忽略并隱藏的兩位黑人女性,達夫對羅莎的行為進行了另一種闡釋。羅莎之所以“準備好了”是因為她并不是孤軍奮戰。正如歷史學家們所闡釋的那樣:“通常那樣的公眾勝利不僅是個人的英勇成就,而是集體的堅持和不為人所知的很多人的艱苦卓絕的斗爭”(Craig Kielburger & Marc Kielburger 247)。這個黑人女性的群像說明羅莎·帕克斯不是一個孤獨的英雄。達夫對此的理解和公共領域以及人們腦海中的羅莎的行為有著極大不同。美國人歷來喜歡個人主義英雄。在很多關于羅莎的畫像中,羅莎都被描繪成一個孤獨的身影,一個人坐在公交車上,裹著她的長大衣,眼睛藏在眼鏡后面,仿佛孤島上的一個幽魂。這就是人們記住的羅莎的形象。當曼荷蓮女子學院(Mount Holyoke College)授予羅莎榮譽學位時,這樣評價她:“當你引領前行時,你根本無從知道是否有人愿意跟隨”(Fischer 599)。其實答案是肯定的。羅莎并不是孤獨的前行者,恰恰相反,她有著眾多黑人兄弟姐妹在民權之路上同行。
注釋【Notes】
①這部詩集中的“往后坐,放松點”(Sit Back, Relax 75)、“處境無法忍耐”(“The situation is intolerable”76)、“自由之旅”(Freedom Ride 77)、“法律”(The Enactment? 81-82)、“羅莎”(Rosa 83)、“伊麗莎白二世。穿越大西洋。第三天。”(QE2. Transatlantic Crossing. Third Day. 84)、“從池塘,門廊看過去:下午六點,早春”(The Pond, Porch-View: Six P.M., Early Spring 88)等都直接或間接地書寫了羅莎·帕克斯和與她相關的事件(See Rita Dove, On the bus with Rosa Parks,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1999)。引文由筆者自譯。以下出自該詩集的引文將隨文在括號內標出詩歌名稱和出處頁碼,不另作注。
②達夫本人很看重這首詩歌,在她編輯的企鵝版《20世紀美國詩歌選集》(The Penguin anthology of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n poetry)中她收錄了自己的這首詩歌。
引用文獻【Works Cited】
Adler, Margot. “Before Rosa Parks, There Was Claudette Colvin.” Mar. 15, 2009
Ambert, Alba. A Perfect Silence. Houston: Arte Público P, 1995.
Barnes, Brooks. “From Footnote to Fame in Civil Rights History.” Nov. 25, 2009
Belinda, Robnett. “African-American Women in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1954-65: Gender, Leadership, and Micromobiliz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1.6 (1996): 1661-1693.
Carmichael, Stokely and Charles V. Hamilton. Black Power: The Politics of Liberation in America.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7.
Cucinella, Catherine, ed. Contemporary American Women Poets: An A-to-Z Guide.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2002.
David, Sue.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Elizabeth Cady Stanton: Womens Rights and the American Political Traditions. New York: New York UP, 2008.
Dove, Rita. “Rosa Parks: the Torchbearer.” Time 153. 23 (6/14/1999).
Dove, Rita. On the bus with Rosa Parks.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1999.
Erica R. Edwards. Charisma and the Fictions of Black Leadership. Minneapolis and London: U of Minnesota P, 2012.
Fischer, David Hackett. Liberty and Freedom: A Visual History of Americas Founding Ideas. New York: Oxford UP, 2005.
Foner, Philip S., ed. Frederick Douglass on Womens Rights.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1976.
Hanson, Joyce A. Rosa Parks: A Biography. New York: Greenwood, 2011.
Hine, Darlene Clark, ed. Black Women in America: An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Brooklyn, New York: Carlson Publishing, 1993.
Hohle, Randolph. Black Citizenship and Authenticity in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New York: Rouledge, 2013.
Hoose, Phillip. Claudette Colvin: Twice Toward Justice. New York: Melanie Kroupa Books, 2009.
Kielburger, Craig and Marc Kielburger. Me to We: Find Meaning in a Material World. Mississauga, Ontario: John Wiley & Sons Canada, Ltd., 2004.
King, Martin Luther. Stride Toward Freedom.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58.
Kohl, Herbert. She Would Not Be Moved: How We Tell the Story of Rosa Parks and the Montgomery Bus Boycott. New York: The New Press, 2005.
May, Martha. Womens Roles in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 Westport, Co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 2009.
Moon, Danelle. Daily Life of Women During the Civil Rights Era. Santa Barbara, California: Green Wood, 2011.
Mootry, Maria and Gary Smith, eds. A Life Distilled: Gwendolyn Brooks, Her Poetry and Fiction. Urbana: U of Illinois P, 1987.
Painter, Nell Irvin. “Voices of Suffrage: Sojourner Truth, Frances Watkins Harper and the Struggle for Woman Suffrage.” Votes for Women: The Struggle for Suffrage Revisited. Ed. Nell Irvin Painter. New York: Oxford UP, 2002.
Parks, Rosa and Jim Haskins. Rosa Parks: My Story. New York: Dial Books, 1992.
Parks, Rosa L. “Rosa L. Parks Paper.” Walter Reuther Archives of Labor and Urban Affairs. Wayne State University, Box 1, Folder 1.
Rampersad, Arnold. “The Poem of Rita Dove.” Callaloo 26 Winter (1986): 52-60.
Rediger, Pat, ed. Great African Americans in Civil Rights. New York: Crabtree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Righelato, Pat. “Rita Dove and the Art of History.” Callaloo 31.3 (2008) : 760-775.
Steffen, Therese. Crossing Color: Transcultural Space and Place in Rita Doves Poetry, Fiction, and Drama. New York:Oxford UP, 2001.
Theoharis, Jeanne. The Rebellious Life of Mrs. Rosa Parks. Boston: Beacon Press, 2013.
責任編輯:劉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