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由于有關規定,昏迷者處于十分尷尬的境地:當存款人昏迷亟需用錢之時,家屬在不知道其存款密碼等情況下,往往難以取出昏迷者名下的存款救急。本文從公證角度出發,通過:一、家屬尋求由昏迷者的繼承人共同協商,辦理聲明書公證,同意由法定繼承人之一或者法定繼承人共同代為取錢并保管存款;二、家屬可委托公證處代為保管存款,由公證處直接與醫院結算相應的治療費用,這兩種途徑從而更好更快地解昏迷者之困,服務民生。
關鍵詞:昏迷者;困境;存款;公證
中圖分類號:D7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35-0163-03
作者簡介:陳斌(1975-),男,漢族,江蘇揚州人,江蘇省揚州市揚州公證處,三級公證員,法律專業,研究方向:公證。
2017年冬的某天中午12點半左右,一位高中模樣的女孩來到我處,稱其父親四十幾歲,突發中風,并昏迷不醒。由于家中的錢都是由父親存在銀行卡內,現父親昏迷,需要取錢治病,但是銀行以她不知密碼且不是本人為由,拒絕為其取款,并告知她需要公證書才可以為其取錢,故而前來咨詢。我處值班人員接待了她,并作出詳細解答。
一般來說,用于去銀行取錢的公證一般為兩種:一種是委托書公證,一種是繼承權公證。前者需要委托人當著公證員的面辦理,且委托人需要具備良好的溝通交流能力,有自己明確的意思表示;后者針對的是去世人的遺產,而類似于前文案例當事人的這種情況,目前筆者所在的公證處尚未辦理過此種公證,因而無法為其辦理。女孩眼含淚水,失望而去。其離開時無助的背影一直回蕩在筆者腦海中。
如何解昏迷者之困,難道我們就真的束手無策嗎?以下是筆者的幾點思考:
一、何為昏迷者之困
關于存款人死亡后的存款過戶或者支付手續,中國人民銀行、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于1980年出臺《關于查詢、停止支付和沒收個人在銀行的存款以及存款人死亡后的存款過戶或支付手續的聯合通知》明確指出:存款人死亡后的存款提取、過戶手續問題涉及的內容比較復雜,應慎重處理。要求存款人死亡后,合法繼承人為證明自己的身份和有權提取該項存款,應向當地公證處(尚未設立公證處的地方向縣、市人民法院,下同)申請辦理繼承權證明書,銀行憑以辦理過戶或支付手續。如該項存款的繼承權發生爭執時,應由人民法院判處。銀行憑人民法院的判決書、裁定書或調解書辦理過戶或支付手續①。而昏迷者因其尚處在生存狀態,故而不能適用上述規定,只能適用一般的規定。
但就銀行而言,家屬在沒有密碼的情況下,必須由儲戶本人或者本人授權才能取款,這是明文規定,否則就屬于違規操作。雖然銀行這么做,是考慮到意識清醒的人通過委托辦理取款,死亡的則通過繼承處理,一方面可以保障儲戶的存款安全,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避免現實中可能發生的配偶及子女之間因為存款而產生的糾紛。但顯然銀行并沒有考慮到昏迷這一類情況,這屬于銀行在制度設置上的漏洞。
因此,就昏迷者昏迷時其存款取出問題,根據有關法律規定,如果當事人長久昏迷,失去民事行為能力,家屬可以按照有關規定,向法院申請配偶或者子女作為指定監護人,代為行使民事行為能力,取出存款。成年人與未成年人不同,不是自動獲得無民事行為能力的身份,需要法院宣告程序,而法院根據司法精神鑒定或參照醫院的診斷、鑒定來確認,被申請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還是限制行為能力人,再指定監護人。但是整個過程,太耗時間,而此時當事人又刻不容緩,亟需錢來治病,這便形成了一個難解的困境。
二、為何需解昏迷者之困
我們知道矛盾與需求是相伴而生的。“昏迷者之困”既是社會之矛盾,也是民生之所需,它反映的不僅是法律規定和人民訴求間的相互碰擦,更是特殊群體使自身權利得到有效保障的社會呼喚。因此,解昏迷者之困在以人為本的當下,就有著多種層面的意義。
(一)時代意義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已進入新時代,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各項事業已經進入改革的深水區,攻堅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此時代背景下,公證制度作為我國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要與群眾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積極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順應時代趨勢,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為公民處置財產、確認權利、維護權益等提供服務。因此,解昏迷者之困,具有神圣的時代使命。
(二)法治意義
當前由于中國處在重要的歷史變革以及需要立法、完善法律為主要特征的法治時期,且文字的局限性、法律的滯后性,以及立法者對社會需求或者立法機關也不能像上帝一樣對一切全知全能,我們無法保證所立之法均為適應人們需要的法律。但民法以意思自治、契約自由為核心要義,民法所面對的是充滿生機活力的市場和社會,這就決定了公證涉及的領域必然是開放的、富有變化和發展的。這就要求,法律職業者要有自己的審視法律的眼光,不能夠因為法律沒有規定怎樣做,就不去做,這實際上是放棄了自己作為法律從業者的責任與信仰,既不利于法律的發展,也不利于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的利益。
從政治治理或功能的角度來看,法治其實是現代社會的一種政治策略,法治建設其實是一種社會政治力量和資源的重新配置。作為法治建設的一員,我們公證從業者需要不斷的創新,注重法律的實際效果,解決百姓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因而解昏迷者之困是法律建設過程中法律創新賦予公證從業者的具體命題。
(三)社會意義
昏迷作為出現率最高的常見病之一,它的特點是病癥并發速度快,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救治,病人的生命岌岌可危。據我國的有關資料統計,在現階段中國的暈厥病人在急診內科重病癥檢查和治療總病人數15%上下,并且他們的成活率非常低。因而昏迷人群作為社會特殊群體,迫切需要來自社會各界的關愛。
因此,為昏迷者開辟綠色通道,保障他們的生命權益刻不容緩,這是特殊群體及家屬們對于公證的期待,也是公眾賦予公證的社會責任。
三、如何解昏迷者之困
作為預防糾紛的一種司法制度,公證制度的目的是減少訴訟。因而公證的介入,可以保證銀行在不違背自身的管理規定的情況下,有效地解決百姓的實際問題。
(一)公證介入的合法性
《民法總則》中,不論何種原因導致成年人不能辨別自己行為的,都可以納入成年人監護的范圍,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由下列有監護能力的人按順序擔任監護人:(1)配偶;(2)父母、子女;(3)其他近親屬;(4)其他愿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組織。監護人的職責是代理被監護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等。根據法律理解,可理解現時的陷入昏迷的成年人為無行為能力人,而各監護人應該本著最有利于被監護人的原則,尤其在生命權受到威脅時,財產權益應該讓位于生命權益。最有利于被監護人原則即被監護人利益最大化,一方面,合法處分被監護人財產要盡到審慎注意義務,對被監護人所享有的人身、財產權利及其他合法權益需要行使時監護人要積極行使;還包括行使被監護人權利有多種行使方式,應當選擇最有利于被監護人的一種,而不能選擇監護人比較方便的、比較容易的方式。
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財產權利及其他合法權益更重要的是體現被監護人人身不受傷害、人格不受貶損、財產不能不合理地人為減少,其他權益不能不正常地失去。如果監護人為了被監護人利益而進行財產保值、增值等行為,應該被認為是合法有效的,法律并不排斥對被監護人財產的有效利用而給予被監護人更好的保護或保障措施。
根據我國《繼承法》規定,我國的法定繼承分為兩個順序:第一順序為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順序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繼承法》第12條規定,喪偶兒媳對公、婆,喪偶女婿對岳父、岳母,盡了主要贍養義務的,作為第一順序的法定繼承人。通過比較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的擔任監護人順序與繼承法的法定繼承的順序,監護人中配偶、父母、子女有順序要求,而繼承法中,在配偶、子女、父母中沒有順序限制,都屬于第一順位的繼承人。婚姻法中規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夫妻有互相扶養的義務。一方不履行扶養義務時,需要扶養的一方,有要求對方給付扶養費的權利。而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請求分割共同財產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有下列重大理由且不損害債權人利益的除外:(一)一方有隱藏、轉移、變賣、毀損、揮霍夫妻共同財產或者偽造夫妻共同債務等嚴重損害夫妻共同財產利益行為的;(二)一方負有法定扶養義務的人患重大疾病需要醫治,另一方不同意支付相關醫療費用的。對此可以理解為:成年人因病昏迷,作為夫妻一方患有重大疾病的需要,可以對共有財產進行分割。也就是這個時候,配偶一方有權分割財產,沒有特殊情況,昏迷的一方,有權取得銀行卡內存款的一半,這既合理也合法。
(二)公證介入的途徑
我們知道銀行沒有密碼,必須儲戶本人或者本人授權才能取款,主要是防止配偶、子女等之間發生糾紛,那么基于監護制度與繼承法以及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銀行沒有相應的權利與義務為當事人進行財產分割,所以在預防糾紛以及解決糾紛的初衷下,公證此時介入有兩個途徑:一是可尋求由存款人的配偶、子女、父母共同協商,辦理聲明公證,同意由法定繼承人之一或者法定繼承人(配偶、子女、父母)共同代為取錢并保管存款。二是家屬可委托公證處代為保管存款,由公證處直接與醫院結算相應的治療費用。
兩種介入途徑合乎法律規定,同時也能解昏迷者家屬燃眉之急。不管是途徑之一還是之二,所耗費的時間成本遠遠低于向法院申請的一般流程。從昏迷者權益角度來看,公證能夠更好地爭分奪秒,挽救生命。從昏迷者家屬的角度來看,公證省去了一趟趟來回奔走的材料準備過程,更加高效。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公證不僅節省社會成本,還能預防糾紛,保障權益。
當然,兩種途徑具體采用什么樣的方式方法,仍需要我們在實踐中深入的探討研究。
[ 注 釋 ]
①http: // www. law-lib. com/ law/ law_view1 .asp?id=44386.
[ 參 考 文 獻 ]
[1]薛凡,前方.遠航-<公證文書改革參考>出版答問.薛凡,主編.公證文書改革參考[M].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311-312.
[2]蘇力,著.制度是如何形成的[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9.
[3]中國審判理論研究會民商事專業委員會《民法總則》[J].2017.4.
[4]史振軍.綜合法律服務體系下的公證延展只能[J].中國公證,2018(2).
[5]鄺志強.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全力打造優質公證復原公證服務[J].中國公證,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