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師峰 王初雄
摘 要:在馬克思的一生研究之中,剩余價值和唯物史觀是兩個偉大發現,在馬克思理論發展史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于發現的剩余價值與唯物史觀這兩大理論成果相對應的是特殊與一般的關系,當然其對應的也就是在資本主義這一特殊歷史形態下的歷史哲學與一般社會形態上歷史哲學的關系。剩余價值理論是從經濟層面對唯物史觀的詳述、探究和發展,然而唯物史觀則是對研究剩余價值進行的高度的理論總結,是一對細化和總結的關系存在。唯物史觀為剩余價值的發展提供一般意義上的方向引領,相反的是剩余價值也同樣促進了唯物史觀內涵的完善、科學論證基礎的豐富與發展。由于馬克思對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的探索發現,促使社會發展加快了由空想社會主義發展到了科學社會主義,為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馬克思;剩余價值;唯物史觀
中圖分類號:B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35-0231-04
作者簡介:安師峰(1993-),男,漢族,河北邢臺人,河北大學政法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王初雄(1995-),男,漢族,河北邯鄲人,河北大學政法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
一、引言
剩余價值理論與唯物史觀理論是支撐馬克思主義向前發展的重要推力,是馬克思對于世界社會主義革命運動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學理論支撐。剩余價值理論的產生對于資本主義社會發展中生產運動的產生、發展和滅亡的發展規律的揭示,在科學意義上對唯物史觀進行了科學嚴密的論證。唯物史觀是對人類社會發展普遍規律在一般意義上進行的科學理論的概括,為人類理解社會的發展規律提供了科學意義上的認識工具。剩余價值為唯物史觀進行科學論證,而唯物史觀為剩余價值理論提供一般意義上的指導,理清二者之間的關系對于理解馬克思主義和社會實踐的科學發展都有重要的意義。剩余價值理論和唯物史觀的創立也使得人們找到了空想社會主義向科學社會主義轉變中困難問題的解決方法,進而使空想社會主義轉變成了科學社會主義。
二、剩余價值與唯物史觀的關聯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全部勞動由用來維持生存而轉向一小部分用來生存,而大部分用來作為剩余,相對于不同的對象來說我們對于這一部分的剩余勞動有不同的名稱,其對于勞動來講是剩余勞動,對于產品來說是剩余產品,對于價值來說是剩余價值。唯物史觀把現實的物質生產和再生產看作是其發展的重要著手點?!叭藗優榱四軌颉畡撛鞖v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①唯物史觀的基本含義就是人們從事政治、宗教、統治和哲學等方面的活動必須要進行維持生活所必要的勞動即必要勞動,人們如果忽視自身肉體的需要而去進行更高層次的實踐活動,人們的未來根本就不會有所進步與發展,而是停滯甚至是倒退。在事實上,剩余價值與唯物史觀作為馬克思兩大發現,二者是一個完整的整體,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化性關聯,因而只有將二者之間的內在關系梳理清楚,才能促進二者穩步的向前。唯物史觀在科學理論指導方面為剩余價值奠定了科學的實踐基礎,同樣的剩余價值也為唯物史觀的建設提供科學意義上的論證,二者之間形成了內化性關聯,并且二者為社會向科學社會發展開辟了一條正確而精準的道路。
(一)唯物史觀為剩余價值理論提供一般意義上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馬克思認為:“唯物史觀是指導其政治經濟學研究工作的總的結果”②從中就可以看出,唯物史觀是剩余價值理論的方法論基礎。首先,從一般意義上來說,唯物史觀可以很明確地找到剩余價值的創造發明者。在一定程度上經濟地位的差別反映著一定的階級差別的本質,因而經濟是劃分階級地位的重要標準,因而也就需要從生產力發展、生產關系發展的程度上來看待人在社會發展之中的階級地位。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之中勞動價值理論使其自身的價值得到了充分的顯現與發展,價值創造的唯一源泉就是勞動力,由此也就可以想象出剩余價值的創造來自于勞動力。然而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勞動者用自己的勞動創造了價值與剩余價值,然而卻與自己創造的剩余價值失之交臂,得不到剩余價值。由此同樣可以看出來,在看似公平的等價交換的情境下無產階級勞動者用自己的勞動力換取資本家的工資是一個很正常的行為,其實在這中間產生的剩余價值就是對無產階級勞動者不公平雇傭的體現,其中剩余價值率越高表明資本家對無產階級勞動者的剝削程度就越高。資本家對無產階級勞動者的勞動力進行買進,對勞動者的勞動力進行著高度的壓榨和剝削,并從無產階級賺取其更多的剩余價值,進而謀取更多的暴利。其次,唯物史觀作為解刨刀將剩余價值的基本范疇從資本主義社會的現象中解剖出來。馬克思認為:“如果事物的表現形式和事物的本質會直接合而為一,一切科學就都成為多余的了”,③正是因為“在這些經濟學家們那里,資本的物質要素和資本作為資本的社會的形式規定性(即和資本作為支配勞動的勞動產品的對抗性質)是如此地生長在一起,以致他們提出的任何一個論點都不能不自相矛盾”。馬克思從商品中將其的價值由使用價值中分離出來,即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勞動。依據人類社會實踐活動之一的勞動,明確指出資產階級對于無產階級的剝奪是其的勞動力,而并非是勞動,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明顯地體現出了勞動的二重性。最后,資本主義經濟運行模式在資產階級那里是不變的,但是從表面對其進行說明,未曾深入到其內在的本質中。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一種自然史過程”④的一個階段。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實質在剩余價值規律面前被高度暴露,展示出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占有剩余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的主要目標。資本家對于工人的剩余勞動時間進行相對的和絕對的延長,并且不斷地增強勞動強度,進行著生產技術的改造提升,不斷地提升生產的技術,從而使得雇傭勞動者從勞動者那里榨取更多的剩余價值,進而使得資本家獲取更多的利潤。剩余價值對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進行著支配的作用,并且仍舊不斷地激化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并且把握著資本主義生消的命運。
(二)唯物史觀從剩余價值中得到了科學的論證
《資本論》在馬克思眾多的理論著作當中占據及其重要的地位,剩余價值為其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石。通過對剩余價值的生產、積累、流通和分配的正確解析,解剖了剩余價值運動的基本規律,暴露了資本主義在生產關系方面的運動過程,對資本主義的本質性進行了深入的揭露,揭露出了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對立性的一面以及產生對立的二者在經濟上的對立的根源,對無產階級進行偉大的革命進行了充分的論證,在歷史發展的潮流之中資本主義的陣地必然會被社會主義所攻占。
勞動價值理論為剩余價值理論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并且深入到資本主義發展的微觀之處,對其進行更加細致的解剖與發展。對資本進行人格的內化后,會盡量縮減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時間,從而使剩余價值量達到最大化,從而使得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進行的更加普遍,通過對剩余勞動時間的延長和必要時間的縮短,進而使得生產力不斷地得到擴大。生產關系變化、發展是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進行的。但是其也有重要的作用,當勞動者生產的一個產品能夠給資本家帶來更多的利潤時候,就會促使更多的資本家投入更多的資本對這一產品進行更多的投資生產,從而在客觀基礎上也就提高了科技生產力的發展。
剩余價值理論的發展充分顯示了資本主義發展過程當中雇傭者與勞動者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社會必然被社會主義所取代,促進了社會主義在科學意義上發展的現實進程。資本主義占據統治地位也將必然被社會主義的發展所代替,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作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是不可以避免的,進而導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產生。并且,在資本主義將在被社會主義所取代的情況下,在資本的本質就是為了賺取更多的利潤。隨著資產階級資本積累的擴大,社會的兩極對立的趨勢也在愈演愈烈,即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性不斷地增強。對于勞動者勞動力所創造的剩余價值的不斷盤剝進而構成了資產階級的財富的主要來源,并且由此也造成了無產階級工人的越來越貧困,致使資本主義走向滅亡的力量也就越來越強。馬克思認為:“資本的壟斷成了與這種壟斷一起并在這種壟斷之下繁盛起來的生產方式的桎梏。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⑤有著深遠的歷史影響的三大社會形態理論在剩余價值理論的基礎之上被完全地提煉了出來,極大地擴展了馬克思的社會三階段理論的內涵。商品的發展為建立和鞏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其的籠罩之下人與人之間都表現為一個一個的孤立的自由人。資產階級使用資本來雇傭很多的勞動力,去進行長時間的勞作,從而使得資本家在其身上榨取更多的剩余價值,獲取更多的利益。無產階級通過使用自己的勞動力而去為資產階級勞動,從而換取資產階級更多的工資以來滿足自身的社會生存需要。由此,在馬克思看來人的自由性是建立在人依賴物的發展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源此,三種社會形態被馬克思根據時代的發展而提出來,即:“‘人的依賴關系為基礎的社會、‘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為基礎的社會和‘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與‘基礎上的自由個性”。⑥
很清楚的可以看出剩余價值理論是對資本主義的生產本質進行的解剖和暴露,作為一般形態的歷史哲學又區別于一般意義上的歷史形態。剩余價值理論將唯物史觀看作是自己的指導方向,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之下科學的得出了社會主義終將取代資本主義,在科學的意義上對唯物史觀進行了論證。
三、空想社會主義到科學社會主義轉變的基礎: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的發現
科學社會主義的建立,需要構建科學的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作為其基礎性的指導,但是如果脫離這個基礎性的指導,科學社會主義的存在就會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只有在科學、嚴謹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下,才能在各種條件滿足之后,才能夠實現從空想社會主義到科學社會主義的變革。作為無產階級革命的先驅與導師的馬克思與恩格斯使得社會發展從空想社會主義發展到了科學社會主義。社會發展從空想社會主義發展到科學社會主義,其主要歸功于對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二者的提出,其中二者具有科學合理的邏輯關系,二者使得科學社會主義實現成為可能。
(一)唯物史觀將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基本矛盾運動揭示出來
唯物史觀認為并不能將某個人或者理性活動看做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力量,由此將社會發展就建立在了社會現實發展的基礎之上,并將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也暴露了出來,將實現社會主義科學發展的路徑建立起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也是促使社會發展從空想社會主義向科學社會主義轉變的要素。科學社會主義革命就不再進行政治活動,反對采取武力的方式去進行革命,主張使用溫和的協商的辦法去實現科學社會主義??茖W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依靠的是成千上萬的最廣泛的人民群眾的齊心協力的支持與共建,然而如果沒有無產階級這一強有力的力量去組織、引導社會之中的廣大群眾,科學社會主義事業就不會成功也不會有如此快速的發展??障肷鐣髁x受其唯心主義的局限,把廣大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忽視,認為只有個別的歷史英雄人物才能夠實現科學社會主義,由這種想法發展的社會主義將被納入毫無意義的空想社會發展之中。
(二)剩余價值學說揭露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的秘密
資本家將工人用自己的勞動力創造的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然而資本家只是將其中的一小部分分配給了工人勞動者,而其中的大部分都被資本家無情的剝奪了,其中被資本家剝奪的那一部分就是無產階級勞動者的勞動力創造的剩余價值。資本主義對于無產階級勞動者的壓迫和剝削在剩余價值規律面前被暴露的所剩無幾,從剩余價值理論來看資本主義就像以前的社會發展形態都有其自身的產生、發展、消亡的歷史發展趨勢。總的來說,剩余價值通過解剖勞資關系從而將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壓迫和剝削的矛盾暴露的淋漓盡致,指出了無產階級在資本主義社會發展之中對其將被社會注意發展的所攻破、被占領。由此,可以得出埋葬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偉大的力量,進而使社會主義的發展從空想社會主義變成了科學的社會主義的發展。《共產黨宣言》的面世,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在世界上的面世。
(三)“唯物史觀”與“剩余價值”指出了無產階級在社會發展中的使命
社會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運行,有著許多的發展環節,但是每一個環節都是必然存在的,都有著其發展的合理性。任何社會發展形態都必然有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同樣,社會主義的發展也并非是永存的,它會在不斷的發展之中走向更高的社會發展形態。人的全面發展是唯物史觀追求的主要發展目標,在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之中,必然王國最終會走向自由王國,人會成為社會發展的主體。然而對于科學社會主義及未來共產主義的實踐者,絕對不能將希望單單寄于歷史偉人,但也不能夠忽略其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我們必須從社會發展的基本客觀規律尋找依據和根基,并且要堅持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引,盡最大努力去實踐好科學社會主義所賦予的使命。空想社會主義者打算通過依靠有產者、和平方式和統治者的方式建立新社會的理想最終破滅。《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揭露了這種幻想存在的弊端,并對其進行了批判,明確指出建立社會主義初期必須要堅持無產階級革命的道路,要充分依靠無產階級的力量,要始終堅信社會主義的發展與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始終是在一條發展道路上的。正如恩格斯所言:“完成這一解放世界的事業,是現代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雹?/p>
四、結語
我們之所以將空想社會主義稱之空想,是因為它們未曾對社會現實進行精準的考察,只是在頭腦中,不能夠提出適當準確的符合現實的實現路徑。然而唯物史觀則使得社會主義的發展在現實的基礎之上充分站穩腳跟,將在頭腦中想象的社會主義落實到現實的社會發展中來,力求在立足于社會現實的基礎之上來進行社會變革,讓社會主義成為有源之水,所有都應該從當前的社會現實角度出發,進而更好的實現向科學社會主義的順利轉變。資產主義對于無產階級勞動者的剝削本質在剩余價值理論面前被徹底暴露,更加應該組織更多的人進行斗爭。因為有唯物史觀的科學理論的指導的支持,剩余價值理論的科學論證的支持,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才能夠穩步前進,并且其是立足于當代的社會現實的,所以這條道路能夠順利實現,并且能夠走得更加長遠,其穩步向前發展的曙光終將照耀人們前進的道路。
致謝:
通過這學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專題的學習,使我收獲頗豐。非常感謝鄭老師為我們耐心、細致的講解有關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有關知識,使得我們對其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與認識。通過對鄭老師所講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專題課程的認真聽講及課后對相關資料的收集、研究,使我獲益良多,并寫了一篇論文《馬克思的剩余價值與唯物史觀的關聯性研究》,其中主要介紹了馬克思的剩余價值與唯物史觀二者之間的關聯性及其二者使社會發展由空想社會主義發展到科學社會主義。由于我的學術水平有限,所寫論文難免有不足之處,懇請老師批評指正,愿老師工作開開心心、順順利利。
[ 注 釋 ]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7卷[M].人民出版社,1972.32.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12.
③《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25.
④《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5.
⑤《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74.
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
⑦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17.
[ 參 考 文 獻 ]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5]《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呂曉燕.歷史唯物主義和剩余價值理論為社會主義奠定科學基礎[J].文教資料,2018.
[9]王一研.淺論馬克思唯物史觀與剩余價值理論之間的關系[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