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精準脫貧理念,主要體現了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量變質變規律原理,意識的能動作用原理、內外因的辨證關系原理以及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主體作用原理。該理念中倡導的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的工作方法主要體現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說明做任何事都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關鍵詞:習近平;精準脫貧理念;馬克思主義哲學底蘊
中圖分類號:F323.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35-0235-03
作者簡介:劉妙云(1994-),女,陜西寶雞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視察扶貧工作時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理念,在之后參加召開的多次會議及談話中都提到了精準脫貧,它不是喊口號,而是踏踏實實地認真干,確保脫真貧、真脫貧[1],為人民謀福利,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和進步做貢獻。精準脫貧理念在提出和實施的過程中,運用了相關的哲學原理,這對于中國以后進行其他各項工作及發展具有很大的啟示和現實意義。
一、習近平精準脫貧理念的內涵
(一)習近平精準脫貧理念的含義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湘西扶貧工作時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理念[2],精準脫貧由此正式確立。習總書記認為,精準脫貧主要在于精準兩個字上,要有針對性地幫扶貧困地區和人口,能從根本上消除導致貧困的各種因素,從而實現可持續脫貧的目標[3]。習總書記還強調,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就是要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
(二)習近平精準脫貧理念的主要內容
1986年起到現在,通過近30年的不懈努力,我們的脫貧工作取得了輝煌的成就[1]。但在實施過程中,有好多問題浮出水面。其中最突出的原因是,目前全國農村貧困人口大于8249萬人這一數據,對分析貧困戶規模和發展走勢幫助不是很有用[4]。而我國并沒有建立統一的扶貧信息系統,這對于開展具體貧困農戶的幫扶工作是不利的,對于解決真正貧困人口是否得到幫扶的問題也沒起一點作用。
而精準脫貧是指幫扶要精確到每戶每個人身上,要扶真貧,真扶貧。它包含四個部分,分別是精準考核、精準識別、精準管理和精準幫扶[2]。其中,精準考核為試金石,既有對貧困人口的扶貧效果進行考核和評估,也有對貧困區域的整體脫貧情況進行的評價。精準識別是最重要的基礎,它通過相應的方式方法將符合貧困標準的家庭識別出來并進行建檔立卡;精準管理是基本的保障,它對具體步驟嚴抓共管,做到權責分明;精準幫扶是最為關鍵的手段,它把貧困戶的實際情況作為前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分門別類的根據每個人自身的情況制定了詳細的措施對其進行幫扶,這一點體現了矛盾具有特殊性的原理。從扶貧的具體實施內容來看,精準扶貧主要涉及扶持對象精確、項目安排精確、資金使用精確、措施到戶精確、因村派人精確和脫貧成效精確六個方面。
(三)習近平精準脫貧的方法
習近平精準脫貧要著重解決的問題是誰來扶,怎么扶和扶持誰[5]。
扶持誰就是要堅持精準脫貧和精準扶貧,對每戶開展貧困識別,將識別出的貧困村和貧困戶建檔立卡,并不斷調整和完善來提高識別的精準率。
針對怎么幫扶這個問題,國家特別提出要實施“五個一批”工程,還要注重健康扶貧、就業扶貧等,即缺什么補什么,因人而異,因地制宜,把扶貧脫貧扶到根上、做到點上。
習總書記提出,縣級以上機關及干部要參加駐村幫扶工作,這就解決了誰來扶的問題。到目前為止,在崗的第一書記、駐村干部,再加上鄉鎮扶貧干部和數百萬村干部[6],一線的扶貧力量不僅明顯加強,還改善了黨群干群關系。
二、習近平精準脫貧理念蘊含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
習近平精準脫貧理念,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它通過合規有效的程序,對不同狀況的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和精確幫扶,然后再進行精確管理,以達到擺脫貧困的目的。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中國農村的貧困人口最多,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最艱巨的任務就是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習近平精準脫貧工作不僅要實事求是,更要因地制宜。石柱縣除了盛產黃蓮和辣椒,還盛產蜂蜜,該縣縣委書記利用本地的特產發展經濟,并種植中藥材黃精[7],發揮特色產業,帶動了經濟發展,村民們既能拿土地流轉費,又能參與分紅,消費能力和生活水平越來越高。
精準脫貧理論,就是缺什么補什么,有什么發展什么。石柱縣利用自身條件發展本地經濟,打造屬于自己的經濟產業鏈,做到了因地制宜,體現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就要求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它是精準脫貧的哲學基礎,也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在脫貧攻堅過程中,中國對癥下藥,不斷為人民謀福利,為國家的發展努力奮斗。
三、習近平精準脫貧理念蘊含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量變質變規律原理
古往今來,中國的發展總是倡導先富帶動后富,一個地區先發展起來,然后再幫助其他地區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加大投入,強化資金支持,先從一部分貧困的區域抓起,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促成質的飛躍,中國的貧困地區會逐個擊破,我們必定會克服困難,打贏脫貧攻堅戰。
精準脫貧理念的提出及確立,使重慶市的華溪村發展腳步加快,經濟情況明顯改善。該村目前只有8戶19人還沒有脫貧,而目前我國832個貧困縣,153個已經摘帽,284個正在摘帽[7]。還有很多這樣的村子在一步步脫貧致富,這樣的成果正是由于精準脫貧戰略的確立而取得的。我們的目標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7]。脫貧攻堅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實施過程中,我們要不斷摸索并積累經驗,調整幫扶方式和策略,盡力解決好出現的一系列問題。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告訴我們,任何事物總是從量變開始,不斷積累,然后促成質的飛躍。事物的發展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循環往復,不斷前進。習近平精準脫貧理念從萌芽、確立再到發展,整個過程體現了量變質變關系原理。我們要做好量的積累,為促成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并果斷抓住時機,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達到質變。中國的精準脫貧理念正在踐行這一原理,在該理念指導下,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會越來越小,人民的生活水平會越來越高,我們會比任何時候都更有自信。
四、習近平精準脫貧理念蘊含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意識的能動作用原理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8],扶貧是扶志與扶智的結合[9],擺脫貧困最首要的是要擺脫意識上和思路上的貧困。
貧困地區不能只靠國家的接濟進行發展,應該有“飛”的意識和“先飛”的行動,靠內生動力發展自己的產業和勞動力,內外結合才能更好更快的發展。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10],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要調動貧困人口的生產積極性,不斷培養他們的自我發展能力,并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培養孩子的文化教育,提升群眾的整體素質,為精準脫貧提供人才支撐引導他們靠自身的智慧從根本上脫貧致富。
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意識活動具有能動作用,所以人能夠能動的改造世界。在精準脫貧工作的實施過程中,人類發揮自己的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有目的有計劃的將扶貧與各地區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尊重扶貧規律,為加快推進精準脫貧工作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不斷促進國家和人民的發展。
五、習近平精準脫貧理念蘊含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內外因的辯證關系原理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扶貧先扶智,更要扶志的口號,旨在通過“扶”激勵“干”。智和志,即內力和內因。
俗話說,救急不救窮,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不能光等著國家來幫扶,為了幸福生活應該樹立不怕苦不怕累的奮斗精神,而扶貧干部更是用實際行動表明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心。他們堅持奮戰在一線,實實在在為人民做事情做貢獻,有利于農村人口的凝聚力,還明顯改善了黨群干群的關系。石柱縣發展特色經濟,加快了整體的發展腳步,村民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現如今,他們還開發了中藥材黃精種植[11],懂得創新優化產業模式。村民們獲得了豐厚的利益和回報,他們干勁十足,信心百倍,運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勞為美好生活努力奮斗。他們沒有等著靠國家和政府的救濟與幫扶,而是通過自己智慧的大腦和辛勤的雙手打拼創造自己的美好未來。在脫貧攻堅過程中,我們要利用貧困地區的外部環境,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教育扶貧相結合,內外因同時發力、相互作用,更好更切實的改善貧困地區的生產模式和生活環境,根據各地資源優勢和特色優勢,積極推進產業地區結構不斷改造升級,通過改革與調整,讓困難群眾可以有更多產業紅利可分。
扶貧工作,是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的國家戰略。習近平總書記上任以來,多次召開參加有關脫貧致富問題的座談會,并就這一問題展開了討論,特別是在延安、貴陽、銀川、太原、成都以及重慶這幾個比較深刻的會議上,更是把精準脫貧作為會議的主題進行反復強調,不僅如此,習總書記還到國內各省市區深入考察好幾十多次,其中一半以上都涉及扶貧開發工作,精準脫貧理念始終是習近平總書記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在該項工作的提出和實施過程上花費的精力和心血也最多。習總書記就扶貧脫貧問題也發表過大量重要論述,每篇篇幅都比較長,形成了豐富并系統的扶貧脫貧觀。《擺脫貧困》中提到了習近平總書記闡發了“脫貧”“扶貧”的重要意義和實現途徑。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多次提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這不是一個口號,而是一項工作,我們一定要腳踏實地、真抓實干,真正做到看真貧、真扶貧、扶真貧,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斷努力奮斗。
六、習近平精準扶貧理念蘊含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原理
恩格斯曾說:“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決定歷史發展的是‘行動著的群眾”[12]。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今天的脫貧攻堅任務實施的過程中,人民群眾仍然是關鍵因素之一。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作為歷史的創造者,會按照他們的需要進行創造,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他們作為脫貧攻堅的主要人物之一,對該任務的完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不僅要注重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創造性,還要教會他們所必需的基本生活技巧,要激發他們脫貧致富的內在活力,并不斷提高他們的自我發展能力。我們要本著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尊重群眾意愿,一切以人民的立場和利益出發,鼓勵勞動、鼓勵就業,讓他們勇于實踐,為家庭、為社會、為國家貢獻綿薄之力。
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人民群眾不僅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更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是他們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在社會變革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社會隨著人民的需要而不斷發展進步,精準脫貧理念發揮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作用,人民根據自己的需求有所選擇有所針對,把解決群眾當前具體困難與根本性、長遠制度創新相結合,為全面堅持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而努力奮斗。
精準脫貧理念是我國當前最貼近民生的一項工作,它主要是為了解決群眾最緊迫、最突出的現實困難,我們要把眼光放久遠一些,著力解決根本性、長遠性問題,加快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公共教育、就業政策等社會建設方面的制度改革和政策創新,解決精準脫貧中事關長遠,事關全局的重大問題,為推動脫貧攻堅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我們的目標是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領導下,中國脫貧攻堅的腳步會不斷加快,精準脫貧的成果也會普及更多人民,中國的經濟發展會邁上新的臺階,人民生活水平會越來越好。
[ 參 考 文 獻 ]
[1]劉俊生,何煒.從參與式扶貧到協同式扶貧:中國扶貧的演進邏輯——兼論協同式精準扶貧的實現機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7(12).
[2]汪三貴,郭子豪.論中國的精準扶貧[J].貴州社會科學,2015(5).
[3]葛志軍,邢成舉.精準扶貧:內涵、實踐困境及其原因闡釋——基于寧夏銀川兩個村莊的調查[J].貴州社會科學,2015(5).
[4]牛勝強.多維視角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困境及戰略路徑選擇[J].蘭州大學理論月刊,2017(12).
[5]唐麗霞,羅江月,李小云.精準扶貧機制實施的政策和實踐困境[J].貴州社會科學,2015(5).
[6]王志立.精準扶貧戰略的現實困境與突破[J].領導科學,2017(8).
[7]習近平.在重慶專題調研脫貧攻堅[N].人民日報,2019-04-19.
[8]習近平.在河北阜平縣調研扶貧開發工作[N].人民日報,2012-12-30.
[9]習近平.十九大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18.
[10]代蕊華,于璇.教育精準扶貧:困境與治理路徑[J].改革與戰略,2017(10).
[11]習近平.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1-27.
[12]恩格斯.馬克思恩格爾全集-神圣家族[M].人民出版社,2012,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