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耀
中圖分類號:D630.9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11-098-02
摘 要 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紀檢監察工作成為國有企業全面從嚴治黨工作中的關鍵一環,對于國有企業健康有序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從《黨章》、《監察法》對紀委、監委職責的界定中不難看出,監督是紀檢監察工作的主基調,是根本職責、首要職責。因此,如何強化監督,提高監督整體效能,成為國有企業紀檢監察干部必須要面對的重要課題。基于此,本文對國有企業紀檢監察監督工作有效性進行思考,作出以下討論僅供參考。
關鍵詞 國有企業 紀檢監察監督工作 措施
在市場競爭愈發激烈的環境下,國有企業紀檢監察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對于提升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促使國有企業良性發展、穩健推進企業內部結構轉型與升級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隨著新問題的不斷出現,紀檢工作正風肅紀反腐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不同行業與領域的國有企業依舊存在諸多的弊端,且新的問題還在不斷浮出水面,國有企業紀檢監察部門面臨的形勢,依然較為嚴峻。唯有充分發揮出紀檢工作的全部職能,落實紀檢工作的相關要求,嚴格執行監督執紀規定,敢于監督、善于監督,堅決查處違規違紀問題,才能促使國有企業可持續發展。
一、國有企業紀檢監察監督工作開展的意義
(一)規范國有企業權力行使,預防和制約腐敗
習近平總書記講到要“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一般而言,在沒有合理監督制約權力機制下,權力越集中越大,滋生貪污腐敗等違紀違法現象就會越明顯。國有企業管理和運行的有序關乎國家經濟命脈的穩定,而對其領導和工作人員權力進行監督制約則是能夠使國有企業保持平穩有序健康發展的關鍵方式。紀檢監察監督工作的開展能夠有效地對國有企業權力進行制約,改變了以往國有企業領導不受制約的狀況,不僅能對企業的同級黨委、黨員領導干部進行監督,也有利于督促“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的貫徹執行。嚴格落實“三重一大”尤為關鍵,重要工程項目不僅關乎國家利益,更關乎國家基建安全,更要做到重大事項要集中討論、民主決策。
(二)優化企業管理
將紀檢監察部門設立在國有企業中,通過開展紀檢監察工作對企業管理進行優化,使企業當前的治理模式和手段更為科學有效。在有效展開紀檢監察工作過程中,堅持懲治和預防同步進行,既要嚴懲腐敗行為,又要做好廉潔風險防控,構建橫向到底、縱向到邊的黨風廉政建設體系。在對企業監察工作進行布置和分配時需要細化任務,并實行崗位責任到人的政策體系。
二、新時期國有企業紀檢工作現狀
(一)紀檢監察體制與國有企業實際沒有做到深度融合
國有企業紀檢工作最主要問題是紀檢監察部門監督體制與國有企業實際經營相脫離,深度融合不夠。由于目前國有企業體制機制還存在一些問題,紀委書記的升遷、薪酬、考核都由黨委決定,企業紀委履職監督受到多種因素制約。大多數的國有企業紀檢工作受到企業黨委的領導管理,雖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紀檢工作協調,但是,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卻存在較多的問題。如紀檢監察部門查出黨員干部有問題,按照規章制度處理事件過程中,有時會出現紀檢工作人員處理結果與上級領導意見不一致,導致對事件處理進程無限延后,無法落實“兩個為主”要求,最終出現的結果就是大事化小,影響紀檢監督工作的功能發揮。
(二)監督意識不強
有的紀檢監察干部對監督的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足,沒有切實將監督作為首要職責來看待和履行。主要表現在:主動監督意識不強,存在“等靠”思想,問題線索依賴于信訪舉報;重審查調查輕日常監督,認為辦案是硬指標,而監督是軟任務;錯誤地理解監督“全覆蓋”,存在著“監督變牽頭、牽頭變主抓、主抓變負責”的現象,最終偏離紀檢監察組織的工作職責,影響了監督的效果。由于認識上的偏差,導致監督意識不強,監督工作往往比較滯后,有時甚至浮在面上,常態化的監督機制尚未真正建立。
(三)紀檢工作權威性嚴重缺乏
當前,國有企業紀檢監察部門在企業整體框架中,其權威性未得以彰顯,導致紀檢監察部門在工作過程中沒有辦法嚴格依照規章制度辦事。同時,由于個別紀檢監察部門工作人員本身存在畏懼心理,查處問題后,在面對上級領導壓力時,選擇息事寧人,國有企業內部問題不斷積累。有時即便收到舉報信,由于存在難以取證的問題,其在紀檢工作中受到諸多制約,因而難以保證紀檢監察部門執法的力度。
(四)監督手段乏力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一些違規違紀行為越來越隱蔽化、智能化,少數紀檢監察干部仍然墨守成規,在監督方式上沿襲傳統的聽匯報、看臺賬、搞測評,監督手段缺乏創新。主要表現在:對企業物資采購、項目建設、招投標、公務接待、公車管理等重點領域、關鍵環節,運用審計監督、財務檢查等專業手段進行監督不充分;不善于運用科技手段實施精準有效監督;對監督什么、怎么監督,感到很茫然,找不到有效的監督切入點和著力點;對黨員干部業余時間的監督缺乏措施和手段。
三、國有企業紀檢監察工作提高監督效力的措施
(一)提升國企紀檢監察工作隊伍專業水平
當前,國企紀檢監察工作隊伍專業水平有待提高。紀檢監察工作隊伍的專業水平關乎紀檢監察制度的執行和落實,紀檢監察工作個人專業水準不足,綜合素質難以滿足工作實際的需求,導致紀檢監察工作的開展具有先天性的劣勢。紀檢部門工作人員甚至領導人員大都是由國有企業內部選拔選舉產生,這就產生了系列問題,紀檢監察人員與國有企業員工“本是同根生”,都是出自一個系統,會導致執紀不嚴、講情面、畏懼領導的現象時有發生,導致監督執紀的作用難以得到發揮。為此,要加強國企紀檢監察人員的專業素養。首先應將思想政治水平作為紀檢監察人員考核的首要指標,造就一支思想政治硬的紀檢監察隊伍,紀檢監察人員更應在政治上高標準嚴要求自身,堅決執行黨的路線方針,自覺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依規依紀依法、實事求是開展監督。其次切實促進監督主體履行職責,保障監督主體獨立性,對于妨礙企業發展的現象,應善于、敢于、勇于監督,要把監督中發現的問題與推動工作落實結合起來,用監督的力量推動工作,用工作的落實強化監督。最后國有企業也應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搭建平臺,加大培訓力度,提升工作人員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同時還要不斷完善企業紀檢組織建設,對黨支部紀檢委員的崗位職責、履職方式進行明確,積極探索在基層一線設置紀檢監督員、黨風廉政監督崗,在基層架起監督“探頭”。
(二)提高監督工作質量
沒有懲治的震懾,監督就是不“長牙”、不“帶電”的。國有企業在進行紀檢監察工作時需要時刻把監督挺在前面,加大懲治力度,對違規違紀行為嚴肅處理。要加強日常監督,綜合運用聽取匯報、談話、檢查抽查、調研督導、干部選拔任用監督等方式,提高日常監督工作的有效性。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需要著重檢查重點環節,開展專項監督,讓監督更深入、更聚焦,發現問題更準確、更全面。例如國有企業的日常工作、企業加強發放獎金環節、晉升企業管理人員等。嚴肅處理國有企業在自身利益基礎上出現的違規違紀現象,進行有效震懾,為國有企業良好發展創造優質環境。
(三)國有企業紀檢監察工作應圍繞于國有企業的中心工作、主題工作
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全面履行黨章賦予的職責,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聚焦中心任務,突出主業主責,強化監督執紀問責。國有企業紀檢監察部門屬于內部監督機構,通過監督和查找手段找出國有企業內部出現的缺點漏洞,幫助國有企業建立、完善和落實各項制度,為國有企業規范管理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紀檢監察部門可以更好地提升監督水平,履行好監督職能和責任,可以加強國有企業內部多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流和溝通,將職能進行充分發揮,開展協同監督,形成監督合力。研究建立大監督工作機制,整合各部門監督力量,著力構建分工明確、協同配合、成果共享、制約有力的大監督工作機制。建立聯席會議機制,協同紀檢、巡視、黨群、組織人事、審計、財務、法律等相關監督部門定期召開會議,通報情況、剖析問題、互通有無,實現信息共享。建立協同檢查機制,牽頭開展檢查的部門提前收集其他監督部門的各類檢查計劃和檢查內容,綜合統籌檢查組的構成和檢查內容,整合監督資源,充分發揮各監督部門專業優勢。
(四)優化監督職能實效性特點
紀檢監察部門對自身職責與義務的承擔和發揮需要和內部體制密切結合。因為創新與健全其內部體制可以實現內部體制的創新性發展,并對充分有效發揮監督職能給予有效保障。而對監督體系有效健全創新的第一步驟就是創新紀檢監察部門的監督形式,進而使監督職能更具活力。對現有的傳統監督形式進行健全創新,并交叉監督各個部門和地區,進而使監督職能自身價值和作用得到有效提升。公平公正發揮紀檢監察部門的職責與義務,優化健全其內部監督考核體系,并構建合理可行的考評體系,從而為企業工作人員工作質量和專業能力有效提升做出貢獻。
四、結語
總之,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紀檢監察工作站在了新的起點上。面對新時代、新任務,必須自覺運用改革開放40年來紀檢監察工作的成功經驗,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根本原則,始終堅持協助黨委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職責定位,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立場,始終堅持治標治本一體推進的戰略路徑,始終堅持打鐵必須自身硬的重要要求,著力鞏固發展反腐敗斗爭壓倒性勝利,著力完善監督體系,著力提高精準履職水平,著力打造忠誠干凈擔當的紀檢監察鐵軍,做細做實監督職責,全面提升監督質量,以紀檢監察工作高質量發展,為國有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的紀律保障。
參考文獻:
[1] 楊紹軍.國有企業紀檢監察工作探析[J].經貿實踐,2018(15):267+269.
[2] 鄭昌明.新時代國有企業紀檢監察工作的幾點思考[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8(10):172+222.
[3] 劉悅.新形勢下國有企業紀檢監察工作創新的思考[J].現代交際,2018(05):236-237.
[4] 武學年.國有企業紀檢監察監督的難點和途徑研究[J].居舍,2017(34):184-185.
[5] 鄭雪.關于加強國有企業紀檢監督工作的思考[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7(21):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