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永
中圖分類號:D630.9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11-102-02
摘 要 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國有企業紀委是本企業監督工作的第一責任者,同樣要聚焦“監督執紀問責”主業主責,為企業和諧平穩有序發展營造良好氛圍。
關鍵詞 監督執紀 紀委紀檢監察 監督
近年來,國企對監督執紀問責越來越重視,且越來越嚴格,并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企業特性,在日常實踐中,有時仍然存在著一些不受理解,在執紀問責中還放不開手腳等情況。因此,本文就企業紀委做實監督第一職責,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做實“監督第一職責”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一)職工不夠理解
近幾年來企業紀委紀檢監察人員越來越忙了,但他們的忙碌,有時得不到職工的贊許,反而還換來了一些職工的誤解。具體表現在:首先是規矩多了,影響工作開展。企業的管理形式發生了較大變化,各項事務必須要講規矩、講程序,這本無可厚非,但受一些習慣性做法影響,日常工作中,個別職工不理解。時不時會聽到這些話:“這不行,那也不行,工作還怎么開展?”“你們紀檢說行就行,不行就不行”等,相信這些話可能是氣話或是玩笑話,但話外之音,或多或少存在著紀檢監察人員在故意設卡的成分。其次是檢查多了,增加工作負擔。紀檢監察部門日常會開展“1+X”專項督查、制度落實情況等各種自查自糾,檢查過后,對存在的問題要求整改等,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有關人員的工作量,也讓相關人員更加忙碌,有時也會引來一些怨言:“整天就在應付檢查,其他工作都沒空做”。第三是奶酪少了,觸及切身利益。職工收入是廣大職工最切身的利益,但隨著各種津補貼的進一步規范,相當一部分津補貼取消,一些不符合規范的津補貼即使是發了,也會被要求退款,職工心中不爽,有時會對紀檢監察工作不僅不支持,甚至產生抵觸心理。
(二)隊伍不夠強大
紀委紀檢監察工作是一個體系工程,但作為企業的紀檢監察,卻有很大局限性。一是人員有限,機構不完善。近年來國企對紀檢監察工作越來越重視,在機構和人員配置上有所傾斜,但與紀檢監察體系建設存在著較大差距,特別是基層企業,一些單位沒有紀委設置,沒有獨立配備紀檢監察部門,與黨群部合署辦公,在人員配置上,專職的紀檢人員少;即使有紀委建制的單位,配備了獨立的紀檢監察室,但專職的紀檢工作人員也較少,有限的人員,造成無法細致分工,一部分工作無法做得很到位。二是半路出家,業務不熟悉??v觀企業基層紀檢監察隊伍,真正從事紀檢監察工作出身的寥寥無幾,基本上是半路出家,從管理制度較為熟悉的崗位中找人,這些人對監察業務并不熟悉,是企業紀檢監察從業人員不夠專業、能力較弱的主要原因。三是缺乏人才,梯隊不健全。企業用人一般比較重視生產及經營管理方面的人才建設,而紀檢監察一般用人不多,只有這個崗位上缺人了,才會去想辦法去找一個來頂,沒有形成一個良性的梯隊體系,人才斷層,無法實現平穩過渡,導致了新上崗人員工作不夠專業,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監督職責的有效發揮。
(三)效果不夠理想
從日常各種檢查或上級的巡視巡查所反映出來的諸多問題來看,國有企業紀委自身的監督效果不盡理想。主要原因:一是壓力傳導不夠到位。當前企業的中層以上管理人員明顯感到壓力較大,但初級管理人員至普通職工卻有層層削弱的現象,他們認為手中沒什么權力,不會犯錯,只要做好自己,其他的就較少去關心,所以沒有什么壓力,更不會主動承擔監督責任。二是查擺問題不夠深細。企業紀委開展各種者自查自糾,也經常會查擺出一些問題或不足,但這些問題和不足往往都是面上的、淺顯的,沒有就相關問題進行深挖深糾,由于制度、能力、認識不夠到位等原因,一些深層次問題未能及時查擺出來,致使一項問題治理好了,新的問題又產生了。三是監督手段不夠豐富。首先是監督的主體比較單一,在企業中說到監督那就是紀檢監察人員的事,其他人員的主體責任意識相對淡薄,致使紀檢監察人員感到孤軍奮戰、力不從心;其次是監督方式比較單一,一般是開展檢查和信訪查處,其他的有效監督相對較少,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監督成效。
(四)問責不夠有力
開展問責是紀委落實監督責任的最重要一環,然而,問責就會觸動到某些人的利益,每當到了要動真格的時候,就會有這樣或那樣的顧慮。一是怕丟面子,不愿問責。受處分總不是什么好事,不僅個人利益會受損失,也會給單位帶來不良影響。因此,個別單位怕丟丑,怕影響單位形象,甚至影響評優評先工作,所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些單位覺得和諧穩定壓倒一切,有問題寧愿捂著蓋著,也不愿意暴露,不愿抓,更談不上執紀問責了。二是怕丟選票,不敢問責。個別領導人員在處理人員時,心存顧慮,怕被處理人記仇,在今后選舉或考核中會丟選票,不到萬不得已,不輕易實施問責;有些領導干部對違紀人員還抱有同情心,在紀檢監察機關按照規定征求意見時,不愿提出處分建議,或者盡量往最低處分上提,或者是稍微扣點錢罰點款“做做樣子”,點到為止,這種棒子高高舉起打下時卻輕輕落下不痛不癢的問責,無法真正觸及違規違紀者的靈魂,也大大影響問責的震懾作用。
二、做實“監督第一職責”,提升監督成效的幾點思考
(一)廣而告之,爭取廣泛支持
一是要積極宣傳引導。企業紀委要大力開展宣傳引導工作,廣泛宣傳監督執紀問責的必要性,告訴廣大職工紀委開展監督工作不是在挑刺設卡,而是在努力引導各級人員依紀依規辦事;開展各種檢查,不是在找麻煩,而是在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糾正,防止小問題變成大問題;追繳一些不合規的補貼,不是要動了誰的蛋糕,而是讓職工收入合規合法,放在口袋里放心。同時,要廣泛宣傳企業需要依法依規經營,企業只有依法依規經營才會長久、才有發展,職工才有更加美好的未來。從而讓廣大職工明白紀委履行監督職責的意義,自覺依法依規辦事,自覺接受監督,支持紀委開展監督工作。二是要發揮成果效應。要大力宣傳監督的成果,對日常監督發現的問題、懲處的情況、挽回的損失等,要進行通報,在職工群眾中做廣泛的宣傳,既讓違規違紀者臉上過不去,達到“紅紅臉”的效果,又讓職工看到紀委監督是動真格的,形成震懾,達到“出出汗”的效果,增強廣大職工對紀委開展監督工作的支持。
(二)提升能力,發揮協作作用
一是強化學習。企業的紀檢監察人員要充分認識到自身存在的能力不足,要充分利用各種機會加強學習,按照先易后難、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時常做好充電提升:就是認真學習黨章黨規、廉潔從業規定及紀檢監察、審查調查實務等,只有將這些知識熟記于心,在落實監督工作、開展審查調查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應對自如。二是片區協作。由于基層企業的紀檢監察力量薄弱,這就需要其他的力量來補充。不是說:“外來的和尚會念經”,而是本企業的紀檢監察人員,自身處在企業之中,對企業的一些管理行為或做法,會產生慣性思維,看問題更多的是浮于表面,深層次的問題很難發現,而其他單位的人員可以從第三者的角度來看問題,或者他們單位有更規范的做法,就能發現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及時糾正,從而使基層企業紀檢監察力量得到補充,形成合力,壯大力量。
(三)創新方式,打造立體監督
一是專職監督。要發揮好各級黨組織中紀檢委員的作用,讓黨組織中紀檢委員承擔起本單位本組織范圍內的監督責任,要明確他們的職責,給他們下任務,引導他們負起監督責任,落實好監督工作。二是群眾監督。在企業內光靠專責機關監督是不夠的,盡管企業還聘請了一些兼職紀檢員、黨風監督員,這些人員有限,而且還有本職工作,他們的參與對企業監督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仍然存在著許多局限性,這就需要發揮全體員工的作用,引導全體員工參與監督,互相監督,讓違規違紀行為無以遁形。三是聯合監督。檢查督查是一種有效的監督形式,但全部由紀檢監察人員來開展檢查是不夠的,因為他們知識面有限,一些專業知識他們不一定都清楚,這就需要發揮其他專業部門的作用,讓專業人做專業事,才能真正發現問題,才能使監督工作更有針對性。多管齊下,形成監督網絡,深挖細掘查擺問題、糾正問題,做到監督無死角。
(四)絕不手軟,堅持有責必究
一是要有擔當意識。企業紀委要放下包袱,敢于較真、敢于查處、敢于問責、不怕得罪人,只有這樣,落實監督責任才有基礎,才有保障。并且,紀檢監察部門要主動出擊,發揚“釘釘子”精神一抓到底,保持常抓的韌性和長抓的耐心,不斷加大對違規違紀行為查處力度,切實把監督責任落實到實處。二是突出關鍵少數。緊盯“一把手”以及管錢、管人、管物等關鍵少數人員,加強對這些關鍵崗位人員的監管和查處力度,發現問題,運用“四種形態”,從嚴從快嚴肅處理,越是有權力的人越要嚴肅處理,不留情面,不管何人,做到違規違紀必查,發揮震懾效應。三是堅持抓早抓小。把糾治小問題作為監督重心,立案查處發生在職工群眾身邊“錢不多”的“微腐敗”,更不要放過“小節”,紀委必須摒棄“違規是小節,違紀才處理”的慣性思維,對黨員干部輕微的一些違規違紀行為,都要及時處理,特別是一些有苗頭性、傾向性輕微違規違紀問題,更要及時扯袖子、咬耳朵,警示談話、教育誡勉,時刻警醒,防止“微腐敗”變成大錯誤。四是做到執紀必嚴。必須在“嚴”字上鉚足勁,對違規違紀者都必須嚴肅處理,給頂風違紀者以“當頭棒喝”,該約談的約談、該處分的處分、該罰款的罰款、該免職的免職、該移送司法機關的移送司法機關。且問責必須徹底,要按照一案雙查四追責的要求,既追究當事人直接責任,又追究領導責任,不僅如此,還要對頂風違紀者所在單位黨委、紀委進行追責,從而做到問責一起,警醒一片,克服處分失之于寬、松、軟的問題,持續釋放執紀必嚴的強烈信號。
總之,紀委不僅要做深做細做實“監督第一職責”,而且要廣泛發動廣大干部職工共同參與,主動落實各自崗位上的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層層傳導壓力,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對不守底線、觸碰紅線的違規違紀者,堅決給予嚴肅處理,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職工自覺做到廉潔從業,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健康平穩發展。